眾籌丨髹紅戧金青瓷十二盞,龍泉青瓷×非遺大漆,經典器型的珍藏佳品

匠人手作 · 藝術字畫 · 日用生活良品
龍泉青瓷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青釉色澤和精湛的工藝聞名於世。
龍泉梅子青,龍泉青瓷的代表釉色,始於南宋,被譽為“青瓷之冠”。
梅子青釉色如青梅初熟,青中泛藍,藍中透綠,似春水初漲,煙雨朦朧。釉色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南宋 · 龍泉窯梅子青鬲式爐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2006年,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首個入選的陶瓷類專案。
漆器,則是中華文明的另一項藝術瑰寶。
大漆技藝傳承了8000年,貫穿整個中華文明。中國是漆樹原生地,也是大漆使用的先行者,更是大漆藝術發祥地。
割漆
大漆是一種純天然材料,取自自然界中的漆樹,所謂“百里千刀一斤漆”,得來十分不易。
大漆技藝是中國古代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蘊含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浪漫與韻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漆會煥發出更加返璞歸真、恣肆天然的美感,這種盈潤質感,讓無數把玩之人痴迷不已。沉澱數千年的絕美大漆,成就了無數綺麗瑰寶,各種技藝色彩渾然一體,描繪了一段段不朽的美麗。
當龍泉窯千年淬鍊的青碧玉色,邂逅大漆工藝流轉千年的朱金華彩,兩種極致的東方藝術在杯盞間相互融合。
茶事器物品牌——「潤物聲」,用傳統大漆工藝結合瓷胎,創新帶來了一套最新作品——“髹紅戧金青瓷十二盞”。
以瓷為胎,內壁施梅子青釉,外壁髹飾大漆,將雍容華彩與清雅脫俗分別融入大漆肌理與釉色之中,相互映襯,自然交融。

整個系列共有12款器型的茶盞,一器一境,觸控歲月溫潤,感受大漆妙韻,靜觀器物之美。
共設14種規格檔位
福祿高足杯
福祿折腰杯
聚寶杯
高足鈴鐺杯
高足銅鈴杯
鼓型杯
直口壓手杯
爐式杯
圓融杯
敞口杯
高身馬蹄杯
鈴鐺杯
四盞典藏(任選4杯)
十二盞全家福(十二款各一)
髹紅戧金青瓷十二盞
眾籌價 ¥368 起(日銷價 ¥528 起)
大漆與龍泉青瓷
一次融入兩種傳承千年的非遺手工藝
當瓷胎遇上大漆,當千年名釉邂逅非遺漆藝,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學對話就此展開。  
瓷,是泥土與火焰的結晶,釉色流轉間,藏著四季的風物與詩意的想象。  大漆,是自然與匠心的凝練,紋理層疊處,刻著時光的痕跡與文化的厚重。

這是一場工藝的極致挑戰,更是一場美學的巔峰對話。
瓷胎與大漆的結合,讓器物既保有瓷的瑩潤,又兼具漆的深邃。
以龍泉紫金土為基,摻入青梅灰,1280℃窯變後釉面如凝脂,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

杯內壁龍泉青釉如攬月入懷,釉色瑩潤似春水初凝。梅子青釉層間流淌著宋人筆下的山水空濛,斟茶時彷彿見煙雨暈染開江南的墨色。這是泥與火淬鍊出的東方玉魄,是茶席間獨坐聽雨的文人風骨。
大漆的溫潤與深邃,為瓷胎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每一隻「大漆青瓷盞」,需經70多道漆藝工序。
從打磨、刮灰、髹塗、起紋,到蔭幹、楷青、推光,大漆老師以指尖為筆,以漆液為墨,將色彩與肌理雕琢於瓷胎之上。
髹漆是指經特殊工藝將漆塗在器物上的一種漆器工藝,是漆器製作中耗時最長、最考驗耐心的環節。

精品漆器要刷六七十道漆,這樣的漆器才富有層次感,也不容易掉漆、崩漆,而且越摸越透亮。
在明代漆工專著《髹飾錄》中,曾記載了400多種漆藝手法。
此次選用「紅戧金沙的彰髹技法」搭配龍泉青瓷展現。
明代揚明註解《髹飾錄》道:“凡一切造物,禽羽、獸毛、魚鱗、介甲有文彰者,皆象之,而極模仿之工,巧為天真之文,故其類不可窮也。” 說的就是彰髹工藝,其原理是用各種引物(穀物、樹葉、網刷紋等)製作出花紋(也稱之為起紋),然後經過多次塗漆、打磨,讓紋理明顯地暴露出來。
彰髹工藝形式豐富,透過不同的起紋引物和起紋手法可以製作出各類抽象的花紋。傳統上通常以自然產物作為引物,得到的花紋有種天然的美。

這樣的技法表現,使外壁大漆的肌理,呈現出獨特的立體質感。
大漆材料取自天然,從古至今廣泛應用在食器中,健康安全。
它們不僅是茶器,更是時間的容器,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匠人對自然的嚮往、對技藝的執著、對美學的追求。

青瓷為魂,大漆作裳。內壁的釉水流淌著宋代文人“青瓷雪花漂沫香”的風骨,外壁的紅底戧金卻已添上楚漢漆器的磅礴基因。
兩種非遺技藝的碰撞與結合,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華彩中融入清麗動人,為茶席間增添一抹亮色。

外髹紅金,內著青綠
一器雙色的東方色彩美學
紅與綠,本是色盤中相峙的兩極,卻在龍泉青瓷與大漆紅戧金的茶盞間,演繹出中國美學最深邃的圓融共生。
外壁濃烈如霞的金紅,內裡溫潤似玉的青碧,看似對撞,實則交融——這是故宮紅牆托起琉璃翠瓦的驚鴻一瞥,也是《千里江山圖》裡硃砂印章鈐入青綠山水的點睛之筆。
紅綠相逢,恰似金風玉露。
外壁大漆的紅,是取硃砂浸染千年日光的醇厚,戧金絲點染的流光,髹塗百遍沉澱出的“絳霞色”。 

而內壁龍泉青釉的綠,瑩潤通透,是東方獨有的青綠妙境。
釉水在1300℃窯火中析出深淺不一的青綠,似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澄明,又似深山冷潭浸透月光的幽寂。
紅與綠在此處,被窯火與漆筆馴化成暖與冷、動與靜、塵世與山野的動人雙生,令人心馳神往。

紅,並非單一的紅。是精心搭配的三種紅色:緋紅、丹紅、朱櫻 ,一層層髹塗疊加。
緋紅色作為鮮豔而明亮的紅,用於彰髹家中,能夠展現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先髹塗一道緋紅,然後放入蔭房,等待自然乾燥,打磨後再上第二道硃紅,再放入蔭房等乾燥後打磨,然後再上第三道繎紅,如此反覆多次,光這一道髹紅工藝前後就需製作30天。

三種深淺的紅色漆層疊合入紋,形成豐富而深邃的紅,浸雜著戧金線,馥郁層疊,灑滿日光的春的芬芳之色,即刻鋪染。
幾款色漆層疊交合完成,相比單一色漆,難度更高、製作時效更長、稍有不慎有一色層疊處破壞,即整個報廢重來。
輕執於手,微微晃動,光線中的紅,深淺層次變幻,金色閃爍其中,猶如紅日下的金光粼粼,輕柔、細碎。
金沙則是運用了灑金技法,形成斑駁閃耀的效果。增加作品的靈動性和視覺衝擊力。
初看高雅熱烈,細觀三種紅揉雜交融,又相互映襯,金線戧入其中,似遊絲蜿蜒顯現,在紅色山川中的一道道金光。

外壁朱漆流金,似紅日沉入鎏金雲海;內壁青釉凝碧,若冰玉浸透深山煙嵐。
這對峙又交融的色相,在茶盞的弧線間,暈染出中國色譜裡心醉神迷的雅韻。
將雍容華麗與清雅脫俗在一件器物上相容,這份獨特的貴氣的風雅油然而生。
髹紅戧金青瓷十二盞
眾籌價 ¥368 起(日銷價 ¥528 起)

12款經典器型,堪如茶盞的文明簡史
從宋徽宗《大觀茶論》推崇的“盞色貴青黑”到明代文人追捧的“器型尚精雅”,一盞茶器的風骨,總在曲直藏露間藏著東方美學的密碼。本系列十二款茶盞,以千年陶瓷典籍為藍本,再造經典器型。
它們從歷代茶經典籍中走來,在唐宋的茶煙裡淬鍊過形骨,於明清的案几上浸潤過風雅。十二款茶盞器型,不是天馬行空的創造,而是將中國千年陶瓷史中的經典輪廓,一次性凝結而造。

每一道弧線都暗藏文明的密碼:有的器型曾出現在法門寺地宮的秘色瓷賬冊中,有的輪廓被《景德鎮陶錄》以“器形精絕”四字定格,還有的曲線在龍泉大窯遺址的碎瓷堆裡沉睡了七百年。

福祿高足杯
4.5×6cm(口徑×高)/ 容量:50ml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福”象徵著幸福、好運,“祿”代表著官職、財富。福祿高足杯以“福祿”為主題,寓意著福氣滿滿、事業有成。 

線條流暢自然,高足的優雅。盈盈一握,聞香品茗,雅趣從容。

福祿折腰杯
6.5×4.5cm(口徑×高)/ 容量:60ml
葫蘆入形,線條流暢自然。葫蘆的折腰設計不僅美觀,還貼合手部曲線,便於拿握。

折腰杯口擴收身,涼茶快,底部聚香。渾圓可愛,福氣滿滿。

聚寶杯
6×3cm(口徑×高)/ 容量:70ml
杯口較寬,便於品飲和聞香,杯身深腹,造型類似古代的聚寶盆。底部寬平,增加了杯子的穩定性,使其在使用時更加穩固。

聚寶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財富匯聚,寓意富饒、繁榮和成功,招福納財,匯聚吉祥。

高足鈴鐺杯
4.5×6.3cm(口徑×高)/ 容量:50ml
身倒置形似鈴鐺,杯口外撇,深腹,圈足,整體造型規整且線條流暢。

深腹設計利於聚香,杯口外撇便於聞香,適合品飲高香型茶。鈴鐺在中國文化中常被視為吉祥之物,具有驅邪避災、祈福納祥的寓意。
底部有高足,增添一份優雅動人。

高足銅鈴杯
5.3×5cm(口徑×高)/ 容量:50ml
和鈴鐺器型比,器身高度更矮,寬度更寬,因倒置時形似銅鈴而得名。
銅鈴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視為吉祥之物,象徵著平安與吉祥。

杯身與高足的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形似銅鈴。

鼓型杯
4.5×5cm(口徑×高)/ 容量:50ml
形似鼓,圓潤飽滿。
鼓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慶祝、吉祥和興盛。

造型別致,持握精巧舒適。

直口壓手杯
6.3×4.2cm(口徑×高)/ 容量:60ml
口沿垂直於杯身,線條簡潔明朗,從杯口到杯底的口徑基本一致,整體顯得規整、大氣。

微撇直口圓身,沉於手內,厚度適中,帶小高圈足,使用不燙手,持握舒適。

爐式杯
7.5×5cm(口徑×高)/ 容量:110ml
形源自古代香爐,具有古樸、莊重的美感。爐式杯的造型圓潤飽滿,整體站姿挺拔,呈現出一種沉穩而大氣的風格。
其杯口微微外撇,形成微撇口,杯身圓鼓深腹,線條流暢自然。

腰腹線條處理得恰到好處,多一分則顯肥碩,少一分則顯瘦弱,臨近底部時順勢鼓出,手持感極佳。不僅美觀,還便於握持和使用。

“海納百川”之意,象徵著包容與寬廣的胸懷,有豁達與從容之境。

圓融杯
7×4.5cm(口徑×高)/ 容量:90ml
杯身微微向外鼓出,呈現出一種飽滿圓潤的形態,而杯口則略微向內收斂。敦厚流暢,“大肚能容”。

比例協調,展現出一種簡約樸素的美感。杯口上方的圓口,與杯肚的飽滿的圓潤相互呼應,襯托出杯子的整體美感。

敞口杯
7.5×4.5cm(口徑×高)/ 容量:90ml
杯口較大,向外敞開。初見於西周,唐代盛行。腹微鼓,漸收至底。
大開大合的器型使茶湯入口時的“紮實感”更高。適合品飲一些不需要長時間保溫且注重茶湯口感的茶類。

由於杯口較大,敞口杯內的液體與空氣接觸面積大,散熱速度也相對較快。

高身馬蹄杯
6.5×5cm(口徑×高)/ 容量:65ml
乾淨利落,體態優雅。杯口微微外撇,形成一種喇叭狀的開口,既方便品飲,又增添了一種優雅的氣質。

從杯口向下,杯壁呈斜削狀,線條流暢自然,逐漸向內收緊,展現出一種簡潔而富有動感的美感。底部為內凹的小平底,高挑美感,不失穩重。

鈴鐺杯
5.8×4.8cm(口徑×高)/ 容量:60ml
極具美感的杯型,造型宛如一隻精巧的鈴鐺,充滿了靈動與優雅的氣息。杯身線條流暢自然,從杯口向下逐漸收窄,彷彿一位曼妙的舞者在翩翩起舞時輕輕收緊的裙襬,展現出一種輕盈的律動感。

杯口微微外撇,宛如含苞待放的花蕾,既方便人們品飲,又增添了幾分嬌俏與柔美。

這十二盞傳承經典,比例協調,宛如十二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不僅是飲器,更是可執於手的器物文明簡史。
關注我們
本文為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