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副行長、董秘杜春野表示,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推進資本的精細化管理和集約化應用,希望構建出從“資本補充到轉型發展再到價值創造”的正向迴圈
文|《財經》記者 陳洪傑
編輯|張穎馨 張威
針對代理費調整、國有大行注資、淨息差等問題,4月2日上午,郵儲銀行(601658.SH;01658.HK)管理層在“2024年度業績釋出會”上均有所談及。
“市場對郵儲銀行有兩大關心:核心一級資本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自營+代理模式帶來的獨特代理費調整機制。”郵儲銀行董事長鄭國雨稱,國家已將郵儲銀行納入特別國債的首批註資行,透過財政部和戰略股東增資1300億元,預計將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5個百分點。
鄭國雨表示,在2024年代理費大幅被動調整後,2025年順勢而為,首次啟動主動調整。“資本和代理費的‘一增一降’,將進一步增強郵儲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抵禦風險和盈利能力,為業務發展和結構調整開啟前行空間。”他稱。
淨息差是銀行的重要指標。2024年,郵儲銀行實現淨息差1.87%。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2025年一如既往地加強主動管理,同時也更加強調以息差管理綜合視角來確保客戶經營的量價均衡,形成了更加均衡的業務和收入的結構。
郵儲銀行年報顯示,2024年末,該行資產總額17.0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4%,負債總額16.0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69%,資產負債規模穩居國有大行第五位;營業收入3487.75億元,同比增長1.83%,增速居國有大行前列;歸母淨利潤864.79億元,同比增長0.24%。

淨息差保持同業領先
郵儲銀行2024年資料顯示,實現利息淨收入2861.23億元,同比增加43.20億元,增長1.53%;淨利息收益率為1.87%。
在談及2025年如何應對利率環境的挑戰時,劉建軍稱,力爭透過提升資產負債的有效性、主動性,使業績表現得更有韌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全面提升貸款的均衡配置能力。2020年以前,郵儲銀行的貸款增長主要以零售貸款為主,佔比達到了70%;到了2021年,聚焦五大差異化增長極,推動個人經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主動授信等,貸款餘額超過了60%,成為穩定營收和息差的重要支撐。2022年以來,推動公司業務轉型發展,近三年公司客戶數平均增長16%,公司貸款的增速達到了17%,公司貸款的餘額佔比提升到了41%。
“2025年將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強化縣域的金融服務。當下城市金融供給豐富,甚至有輕微的過度,但是在縣域金融供給仍然不夠充分,我們要秉承網點資源優勢和下沉市場的優勢,加大對縣域的金融服務,另外圍繞農業生產經營、生活消費等縣域比較突出的產業加強投放等。”劉建軍稱,還將聚焦高新技術企業,加大服務創新,力爭實現公司業務再上新臺階。
在零售業務方面,在劉建軍看來,鞏固零售業務的優勢,在普惠小微以及三農貸款上,用新模型、新授信政策、新審批規則來拓展新的客戶;同時在高階客戶方面也持續發力。
二是鞏固資金大行負債的核心競爭力。郵儲銀行擁有大量穩定低成本的存款,上年末存款規模突破了15萬億元,佔總負債的95%。但同時保持了低付息率,1.44%的付息率位於上市可比同業的最低水平。
劉建軍稱,繼續堅持價值存款的基本考核和統計口徑。同時,做大自營存款。郵儲銀行不僅要依靠代理存款,更要更多地發展自營存款,來提高經營收益。“今年我們的成效很明顯,自營存款多增1000多億元。”他說。
三是實施更加靈活主動的非信貸配置策略。郵儲銀行表內非息資產超過7萬億元,是營收、利潤的穩定器,2024年對營收和利潤的貢獻分別提升了1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坦率來講,過去我們的資本緊平衡,很多時候在債券投資市場受到了很大的束縛。今後資本到位以後,會更靈活地採取這些投資策略,比如實施更多元的賬戶配置策略,並加大資產交易的流轉,利潤來源更加均衡,業績表現得更有韌性。”劉建軍稱。
關於2025年的息差判斷,劉建軍稱,仍然具有下行的壓力,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下行以及按揭貸款存量利率的調整會對銀行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但要保持住在行業的優秀水平。
在劉建軍看來,息差本質上是總量、結構、定價、資本管理的綜合表現。前面介紹的更加均衡的信貸投放、負債能力、靈活的非信貸配置這三大策略,是對息差長期的支撐。

代理費調整從被動到主動
“自營+代理”是郵儲銀行獨有的模式。
2024年下半年郵儲銀行對個人存款業務儲蓄代理費率進行調整,並自2024年7月1日起按照調整後的分檔費率進行結算,調整後下半年代理費綜合費率1.08%,較上半年下降15個基點;全年代理費綜合費率1.15%,同比下降9個基點。
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稱,採取了被動調整模式,即對標可比同業淨利差變化。2024年銀行業息差繼續下行,所以再次觸發了對代理費的新一輪調整。
“為提高調整的時效性,讓新費率早日落地,這次我們選擇了主動調整模式。”徐學明稱,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行業息差變化情況和郵儲銀行自身的經營情況,主動為之、主動調整。
二是決策流程短,而且工作的節奏前移。本次調整按照最佳化負債結構、降低付息成本的原則,各期限存款的分檔費率進行適當下調。
“自營+代理模式是郵儲銀行的一大特色,如何把這一資源稟賦由特色變為優勢,是我們面臨非常重要的課題。過去在息差相對較高或利率上行期間,這一模式對郵銀雙方而言,體感都比較好,但是在利率下行、資產荒、息差收窄的情況下,的確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徐學明稱,郵儲銀行和大股東經過深入研究,明確瞭如下破解之策。
一是千方百計降低代理存款的付息成本,郵儲銀行透過引導代理網點做價值存款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向上輸送,也就是把代理網點的客戶變成銀行的客戶。三是向下賦能,在監管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代理網點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果能夠達到這一效果,既能夠讓代理金融增加創收點,減少對郵儲銀行代理費的依賴,也可以減輕銀行的負擔,特別是可以讓郵儲銀行的服務更加下沉。”徐學明稱。
徐學明表示,下一步希望透過郵銀之間的深度協同,特別是深挖代理網點的潛能,真正實現1+1>2的效果,打造郵儲銀行特色品牌形象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當然,代理費要堅持市場化定價的原則。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升1.5個百分點
3月30日,郵儲銀行公告稱,將定增不超過1300億元,發行物件為財政部、中國移動集團和中國船舶集團,其中,財政部認購金額約為1175.8億元。郵儲銀行公告預案價格為6.32元/股,當時收盤價為5.2元/股。
“我們採用的是鎖價定增+溢價發行的模式,這符合監管的規定,並且較前20個交易日的A股交易均價實現了良好的溢價安排,充分的兼顧了新老股東利益和銀行長遠價值的提升。”郵儲銀行副行長、董秘杜春野稱。
杜春野稱,這次上市發行在年度分紅之後再實施,不會影響股東的2024年度分紅。據靜態測算,這直接提升郵儲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5個百分點,為未來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能。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財政部認購1175.8億元,首次入股郵儲銀行,並且將成為持股超過15%的第二大股東。“另外兩家主要股東中國移動和中國船舶再次加碼增資,分別認購了78.54億元和45.66億元。”杜春野稱,三家股東都是以現金的方式去認購,並且鎖定期都是五年,既可以助力郵儲銀行在後續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極大地避免了對二級市場資金流動性的影響。
在發行市場的選擇上,郵儲銀行選擇在A股發行。杜春野解釋,一方面增資的主要資金是來自國內發行的特別國債。另外一方面,作為A+H兩地上市的銀行,目前郵儲銀行A股的股價明顯高於H股,透過在A股市場溢價發行,是對兩地市場所有股東的呵護。
在對投資者的影響測算上,杜春野稱,從短期來看,每股淨資產會有一定程度的攤薄。假設2025年上半年郵儲銀行完成發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預計增資對其加權平均淨資產攤薄的影響幅度在6%左右。“我們A股、H股的股息率分別還在4%和4.5%以上。”
“隨著募集資金到位,以及逐步使用、發揮效果,郵儲銀行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將有進一步的提升,進而能夠持續地提升每股淨資產和資產規模。”杜春野說。
杜春野還稱,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推進資本的精細化管理和集約化應用,提升資本內生積累的能力,強化風險防控的能力等,最終希望能夠構建出從“資本補充到轉型發展再到價值創造”的正向迴圈。

責編 | 秦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