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公民黨:經濟主權——將澳大利亞的銀行服務歸還給人民

設立國家銀行——澳大利亞郵政銀行
打破四大銀行的壟斷,這些銀行傲慢地(愚蠢地)關閉支行、取消合法企業的銀行業務、限制生產性信貸並減少現金的獲取和可用性。我們必須建立一家公共澳大利亞郵政銀行。澳大利亞郵政銀行將使用郵局作為分支機構(從而確保澳大利亞郵政網路(包括持牌郵局)的可行性),保證提供全面、低成本的銀行服務(存款和貸款)、100% 的存款安全,並保證所有澳大利亞個人、企業和社群都能獲得現金。
澳大利亞郵政銀行投資澳大利亞基礎設施
公共銀行澳大利亞郵政銀行將允許地方、州和聯邦政府向澳大利亞人借款,用於建設澳大利亞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基礎設施專案,從而結束澳大利亞對外國借款、“資產回收”私有化和昂貴的公私合作伙伴關係 (PPP) 的依賴。這家公共銀行將使澳大利亞能夠再次參與和投資變革性的、國家建設性的水利、電力、通訊和交通基礎設施專案,本著雪山計劃的精神,這將發展和支撐澳大利亞偏遠地區的工業,經濟和人口增長。優先專案包括北昆士蘭的布拉德菲爾德引水計劃、昆士蘭和西澳大利亞之間的“鐵迴旋鏢“鐵路以及州首府之間的高速鐵路。澳大利亞人將能夠將他們的養老金和退休儲蓄投資於國家公共銀行的資本,這些投資將由政府全額擔保。
澳大利亞郵政銀行支援澳大利亞製造業和家庭農場
澳大利亞郵政銀行將為澳大利亞製造業和農業提供長期、低息、靈活貸款。為了振興製造業,國家銀行將支援本地創新,以便在國內開發和生產。對於農業,它將為家庭農場應對季節和市場的起伏提供支援,滿足他們的投資需求。公共銀行將成為政府和行業的金融、工業、貿易專業知識和建議的寶庫。擴大製造業和農業將需要配套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教育服務。
保護房主和農民免遭大規模驅逐
根據 Roy Morgan 的報告,截至 2024 年 6 月,超過 160 萬澳大利亞人(佔擁有抵押貸款的業主的 30.3%)面臨還款壓力。由於利率仍處於 2011 年以來的較高水平,家庭債務水平創歷史新高,房地產崩盤的危險,我們需要保護房主和農民免遭大規模驅逐。ACP 會透過政府指導破產銀行的重組,包括減記抵押貸款債務,並宣佈暫停法拍,讓家庭留在自己的家中。
政府、儲備銀行和銀行監管機構 APRA 透過鼓勵銀行將貸款集中在抵押貸款上的政策,犧牲了整體經濟的其他部分,不斷的將房價推高至投機泡沫,導致年輕家庭無力負擔住房。一旦發生崩盤,暫停法拍將使政府能夠有序管理,確保沒有人失去家庭住宅或農場,並避免銀行業崩潰。
迴歸安全的銀行體系,保證存款安全——不再實行“內部紓困”
立即修改 1959 年《銀行法》,刪除於2018年增加的適用於“任何其他工具”的“轉換和登出”條款,這些工具可被用於扣押澳大利亞人的儲蓄存款以支撐破產的銀行。儘管澳大利亞政府否認這項權力可用於扣押儲蓄存款,但它致力於實施瑞士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 (BIS) 金融穩定委員會 (FSB) 的救助政策,該政策明確包括存款;擬議的修正案可以消除此疑慮。
頒佈 ACP 的《銀行體系改革(銀行分離)法案》,該法案曾於 2018 年和 2019 年被提出但未獲透過,其要求將存款銀行與投機性、高風險的投資銀行和所有其他金融服務完全分離。ACP 的銀行分離法以美國 1933 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為藍本——該法案保護美國人免受銀行業危機的影響長達 66 年,直到 1999 年被廢除,導致 2008 年華爾街崩盤——將讓澳大利亞人對銀行體系的安全充滿信心,並使銀行遠離金融投機,重新服務於實體經濟。它還將使銀行監管機構 APRA(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對議會而不是國際清算銀行負責。此外,澳大利亞郵政銀行的存款將由政府 100% 擔保。
保持議會對儲備銀行的主權
反對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改革法案,保留 1959 年儲備銀行法案第 11 條,該法案規定民選議會而非未經選舉產生的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董事會是金融體系的最終權力機構。此外,保留 1959 年銀行法案第 36 條,以保留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指導私人銀行貸款政策的權力,該權力應被用作對抗通脹的第二個工具,並保留澳大利亞儲備銀行貨幣政策決策的目標,即促進“澳大利亞人民的財富和繁榮”。
迴歸銀行服務標準
落實參議院對地區性銀行關閉調查的建議:將銀行業務和現金獲取指定為一項基本服務,這對銀行和政府施加法律義務;並使銀行業務行為準則成為強制性的而非自願性的,即結束自我監管。

歡迎關注澳大利亞公民黨微信官方賬號。

澳大利亞公民黨(Australian Citizens Party ACP)是一個具有30多年曆史的獨立政黨,致力於呼籲澳大利亞恢復經濟發展政策和獨立外交政策,以促進我們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擴大與我們地區國家的和平貿易和經濟合作,並改善所有澳大利亞人民的生活。
澳洲公民黨推廣影片系列(之一)
澳洲公民黨推廣影片系列(之二)
(以上文章及影片均為為澳洲公民黨的推廣資料,版權屬於澳大利亞公民黨。請注意,本文觀點與平臺無關,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