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接替Deepseek爆紅,律師看這篇就夠了

作者 | 智合研究院
按人類的行動邏輯,深思熟慮之後緊接著的,往往就是行動。
換算到AI領域,深度求索(DeepSeek)之後,是不是也該輪到上手(Manus)執行了?
答案姑且不論,單從流量角度來看,又一支中國團隊3月6日釋出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產品——Manus,在各路媒體的助推下似乎隱隱有引領下一個“DeepSeek時刻”的風頭。
Manus是什麼?和DeepSeek之間有什麼關聯或區別?對律師來說,Manus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本文嘗試為你簡單解答以上問題。先說簡單結論:你可以不關注Manus,但一定得著手準備迎接“執行型AI”的到來。
“全球首款通用型 AI Agent”
Manus這個詞取自拉丁語,意為“手”,也寓意這一工具相對此前其他側重“思考”階段的AI的區別。相關報道稱,Manus是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AI Agent,不僅僅是一個只會聊天的對話式AI工具,而是一個真正的自主智慧體(Agent)。
與DeepSeek等同行相比,Manus的核心創新在於從“建議型AI”發展為“執行型AI”,透過“規劃-執行-驗證”多代理協同架構實現任務閉環。說人話就是,DeepSeek們可以幫你想問題、出方案,但不會直接幫你輸出成果——比如一份符合你期待的文件或者PPT。
但Manus可以,套用官方的說法:它不僅會思考,還會提供結果。目前Manus在其官網上掛了一堆回放演示,包括但不限於擬定旅行手冊、製作課件材料、分析股票保單、篩選供應商、製作自定義音效、創作電影劇本……
一鍵生成,點選即用
硬資料層面,在用於評估AI解決真實世界問題能力的GAIA基準測試(General AI Assistance Benchmark)中,Manus在三個難度級別均重新整理了最先進記錄,超越了OpenAI GPT-4o、Anthropic Claude 3.5、DeepSeek R1等第一梯隊同行。
得益於多個獨立AI代理協同完成且執行在獨立的雲端虛擬機器中的架構設計,Manus在複雜任務中的平均響應時間僅為12.4秒——其他傳統架構往往需要30秒以上。團隊稱任務處理效率提升約3倍,但Token消耗成本卻降低了近40%,屬於是價效比產品了。
也是因為演示效果和資料都頗為逆天,儘管推出時間是凌晨,但Manus的熱度幾乎是平地躥升,一夜間刷屏在了各位的社媒、朋友圈中。
蹭熱度炒作?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盲目追逐了這波熱潮,因為單就Manus目前公開的資訊,並不足以支撐起其宣稱的革命性,甚至存在相當多令人迷惑的點。
比如使用者面:DeepSeek初期官網就直接公開註冊,雖然一直“伺服器繁忙”,但公眾也能從其偶爾正常的回應中稱出其幾斤幾兩,但Manus採取邀請碼註冊制,一碼難求,甚至有訊息稱單個邀請碼能炒到10W以上——儘管如此,真實試用的使用者反饋並不多(相較其熱度來說甚至有點太少了)。
比如官網:雖然是中國團隊開發,但官網僅支援英文,掛著的社媒平臺也只有X(Twitter)和Discord,看起來像是主要面向海外,宣發熱度卻在國內,相當矛盾。
比如第三方討論:相較於吹捧居多的微信公號端,一些分析討論型平臺往往傾向用偏中立的態度對待Manus的釋出,甚至許多討論集中在質疑方面,比如認為其宣發手段太過刻意、缺乏使用者實測反饋、過往履歷撲朔迷離,等等。
或許是時候讓子彈再飛一會了。DeepSeek的影響力屬實有目共睹,目前仍未內建或引入DeepSeek的大廠也已經屈指可數。Manus是真有貨還是蹭熱度炒作,或是單純的資本遊戲,真相想必也會在不久後水落石出。
對律師:紅利,而非危機
談談“Manus們”對律師行業可能的影響吧,這裡我們只談論產品型別,不談論具體產品,但為了方便起見先用“Manus”作為錨點。(比如Open AI也推出了面向企業端的AI Agent,各類Agent大致均瞄向“在儘可能少人工互動參與的前提下輸出工作成果”)。
和DeepSeek在律師圈一石激起千層浪、讓許多律師憂心將要被替代不同,以Manus為代表的“執行型AI”目前看起來更可能是紅利,而不是威脅
原因有幾個,首先肯定就是DeepSeek的洗禮。在最初被其逆天的文句組織和仿寫能力震驚之後,律師們也逐漸在詢問DeepSeek和捫心自問的過程中發掘了作為人類律師的優勢和價值:沒有幻覺、更有“人味”,能提供情緒價值。Manus在這些方面相較DeepSeek並沒有什麼顛覆,自然也不會改變這些觀點。
然後是側重執行和成果輸出的AI特點,對律師和律助來說是相當不錯的生產力解放手段,至少不用再在PPT報表製作、材料整理等雜事上耗費過多時間——前提是其實際效果至少達到宣傳效果的7、8成功力,並且減少或消滅幻覺。當然,作為普通律師,最好的選擇可能是等大廠引入,或是選擇業內法律科技企業定製開發的行業垂類產品。
最大的影響可能在思維啟迪方面:如果說DeepSeek讓國內普通律師開始真正正視AI、理解AI、應用AI,那Manus或是未來更多“執行型AI”的到來,究竟意味著什麼?
階段性成果交付和流程視覺化,是不是會在未來的客戶服務中成為“沒有就淘汰”的標配?以打雜為主的律師助理培養(或者說是“放羊”)體系,是不是該被推翻了?規模所裡的行政團隊,是會因此走向精簡化、平價化,還是藉由生產力解放來發揮出更大能量?
即便第一個爆火的Manus名不副實,這些問題也都會隨著“執行型AI”的迭代而迫至眉睫。沒必要焦慮,但得做好接受新形勢的準備。
怎麼應對?平常心就好
昨天、今天、明天,包括接下來一段時間,你可能還會看到Manus和各種字眼組合出現:“爆火”“封神”“王炸”“刷屏”或是“反轉”“翻車”。
不必感到意外,AI作為時代洪流的大趨勢是不可逆的,在DeepSeek用“演算法比算力重要”的例項改寫競爭規則後,AI應用的重心已經實質上在從太平洋彼岸向國內轉移了——人才、基礎設施、規模勢能,是我們的優勢。
但需要同時明確的是,時代紅利也會是金融資本重點角逐的物件,AI行業也必定會(或者說已經)迎來“良幣”“劣幣”混雜的過渡期——這點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用早期發展階段的一堆騙補案例驗證過了。
還是那個觀點:普通律師不必因害怕“跟不上時代”而焦慮,相反,是時候證明“終身學習”職業的含金量了。每個細分行業均是一個個漏斗,宏觀層面的AI發展會被漏斗過濾、細分,轉而與垂直行業結合並被行業深度理解轉譯——普通律師要做的,就是快速學習、理解和應用這些轉譯後的成果。
當然,如果你的野心不侷限於做個“普通律師”,那與AI深度結合的法律科技、糅合執行型AI後的律所管理運營,都是不錯的引領性課題。雖然這是個流量時代,但盲目追逐和投機只能擭取短期流量,沉下去、耐得住氣、穩紮穩打、厚積薄發,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和時機,才能把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影響力——就像DeepSeek一樣。
END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


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