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關於日本,最後說幾點

為期一週的“問道全球”日本站,即將結束了。此刻,我正坐在東京羽田機場的休息室,等候飛回浦東。
這個星期,有點辛苦。但是值得。

每天早上,我都8-9點出門,晚上8-9點回酒店。然後,用3-4個小時,把滿滿的收穫,用大火整理成文章。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趁熱看一下。

凌晨1點,睡覺。然後第二天,再8-9點出門。如此迴圈。困並收穫著。
今天,終於可以放鬆地坐在機場。終於安靜地看著窗外的飛機。終於可以從具體的行程中抽離出來,在腦海中回顧這次遊學的一些總體感受。
我把這些感受,與你分享。

一困惑,就出門

羅振宇說過一句話:一困惑,就出門。
說得非常好。
困惑,就是遇到了問題,但沒有在七步之內找到“解藥”。所以團團轉。所以困惑。那怎麼辦?那就去其它地方找。近的地方沒有,就去遠的地方找。今天的世界沒有,那就去歷史當中找。
出門。去看看那些和你遇到一樣難題的人們,都寫下了哪些參考答案。
比如老齡化問題。
2021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4%。根據聯合國標準,正式進入了深度老齡化。太嚇人了。但是,日本早在1994年,老齡化率就已經到了14%,就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比我們在早了27年。那麼,這27年,他們嘗試過什麼解題思路?
這些解題思路,經歷了一場長達27年的馬拉松比賽。有些半途而廢,有些早早淘汰。但是有些,跑到了今天。
我們今天到日本來,就是來看看誰是這場長達27年的比賽的獲勝者。然後,向他請教。甚至把他請回中國。
所以,不要焦慮。天塌不下來。
你所擔心的的那些問題,“別人”可能早就遇到過。你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解決方案,“別人”可能早就嘗試過。這些解決方案,靠不靠譜,可能早就已經被驗證過。
這就是“問道全球”的意義所在。
一困惑,就出門。
但是,出門時,不要忘了一樣東西。

要帶“好奇之眼”

出門後,我們很容易有一種感覺。
這個馬路,還沒有背景寬呢。這個技術,上海不是也有嗎。這些人的做事效率,和深圳比差太遠了。
然後,在內心的“行李箱”裡,裝入了滿滿的自豪感。最後,因為“行李箱”裝太滿,居然塞不下一條別人的解題思路。
出門的意義,不是尋找相同。更不是僅僅尋找優越感。出門的意義,是尋找不同。是尋找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這就需要“好奇之眼”。
比如,日本羽田機場的辦票櫃檯,行李傳送帶,和地面齊平。這個有意思。省了旅客搬上搬下的麻煩。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好奇。

比如,日本的烤肉店的烤肉夾子,設計非常獨特。中間有個凸起,所以放在桌上的時候,夾頭不會接觸桌面。這樣,就不用專門找個碟子放夾子了。這個有意思。我們哪些地方,也可以用這樣的設計呢?好奇。

帶有好奇之眼,你就會覺得收穫滿滿。帶有俯視之心,你就會覺得不過如此。
好奇之心,一定要帶。而有一樣的東西,一定不要帶。

不帶“偏見之鏡”

有句話說得很好。
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別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
為什麼?因為你眼中看到的任何人和物,都帶有你的偏見。而恰恰是你的這種偏見,定義了你。自我修煉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摘掉“偏見之鏡”。這樣,才能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比如,很多人都讀過2006年,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寫的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這篇文章嚴厲批評了索尼的績效管理制度,並認為它是索尼衰退的根本原因。
這篇文章,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此,我們看索尼,就有一種看“史前恐龍”的,居高臨下的悲憫心態。這隻恐龍,活在了Walkman時代。手機沒趕上。汽車沒趕上。人工智慧估計還是趕不上。半個身子已經入土。
索尼真的衰敗了嗎?看圖。
這是2023年,索尼的財報分析。從這份分析中,你可以看出,索尼的“硬體”收入(各種電子產品,隨身聽,CD機,手機,相機,等等)的收入,只佔集團收入的18.5%。而其“內容”收入(遊戲,音樂,電影,等等),佔公司收入超過了50%。
覺得索尼是一家電子產品公司,是一種“偏見”。索尼早已成功轉型為一家娛樂內容公司。索尼並不是衰敗了。而是轉型了。而且還轉型得比較成功。轉型後的索尼,市值依然日本前三。
摘掉偏見之鏡。你才能看到很多看不見,甚至看不懂的東西。
比如日本人的“迷惑行為”。

日本人的“迷惑行為”

什麼是“迷惑行為”?
在日語裡,迷惑行為,就是“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的行為。
在日本,如果你幫一位女士提了一個很重的箱子。很可能,她不會對你說謝謝。她可能會對你說:對不起。
為什麼?這個行為是不是很讓人“迷惑”?因為她覺得,她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居然要你來幫她提箱子,給你添麻煩了。所以,她“對不起”你。
這個星期,我們算是深刻看懂了日本人的這種“迷惑行為”。
電梯裡說話,被嫌棄了。因為給不想聽到你說話的人,添麻煩了。在會議室我多分享了幾分鐘,就被催促結束。因為給工作人員添麻煩了。買十幾杯咖啡不讓買,因為給後面買1杯咖啡的客人添麻煩了。
給你講一個故事,你可能就徹底理解了。
2015年,伊斯蘭國(ISIS)綁架了兩名日本人質,然後向日本政府要求,在72小時內支付2億美元贖金。否則殺害人質。這件事廣受關注和爭議。但是,日本政府堅決不付。絕不向恐怖分子妥協。否則以後會有更多綁架。結果,人質被殺害。這件事,很讓人震驚。但最讓人震驚的,還不是日本政府的態度。而是被綁架的人質的父親的態度。
這位受害者父親,沒有哭訴,說政府為什麼見死不救。相反,這位父親出來公開道歉。他說:這次事件,真是給大家添麻煩了,非常對不起!
天啊。兒子被綁架,是給大家添麻煩了?如果你不理解日本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你可能打死也不能理解這位父親,看似沒有人性的“迷惑行為”。
所有的行為,都源自文化。而所有文化,都是經濟基礎上開出來的花。
你認為的偏好,可能只是時代的印記。

你認為的偏好,只是時代的印記

這一代日本的年輕人,對購買房產、汽車、奢侈品沒有強烈的興趣。甚至對家國情懷、財富、愛情、婚姻、奮鬥等等,也都沒有興趣。他們沉迷於遊戲、動漫、二次元世界。他們收拾家時,儘量《斷舍離》。買東西時,就是《低慾望社會》。他們把購買二手衣服,視為時尚。
這批年輕人,又被稱為“平成廢宅”。也就是,平成年代(1989-2019年)出生的,胸無大志、生活消極的,只願意宅在家裡,被廢掉的一代年輕人。
平成廢宅這個詞,聽上去非常的“標籤化”。帶有強烈的偏見。它只能代表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日本年輕人。但是,為什麼這部分年輕人,會有這樣的特徵,甚至是偏好呢?
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失去的三十年。是的。就是你聽到耳朵都要出老繭的“失去的三十年”。這三十年,發生了兩件事:經濟增長停滯,人口結構老化。因此,年輕人沒有了上升的機會。
年輕人沒有上升機會,要麼抑鬱一生,要麼尋找自洽。於是,自洽,就變成了更多人的選擇。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獨立做出了“低成本悅己”的選擇。但其實,這是一代人的集體偏好。這個你看似的偏好,是時代在每個人身上敲上的一個印記。
那麼,同樣經濟增長收斂,同樣人口結構老化的中國,也會這樣嗎?
中國這一代年輕人,會被敲上什麼他們自以為的獨立偏好,但其實是來自時代的深深印記呢?
值得深思。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要開始適應,如何從β驅動,到α驅動了。

從β驅動,到α驅動

什麼是β,什麼是α?
舉個例子。白酒行業(賽道),就是β。茅臺(個體),就是α。
白酒行業整體下滑。從2016年到2023年,白酒行業整體產量,下降了幾乎一半。腰斬。但是,在這6-7年中,茅臺依然保持每年的增長。
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所有行業都在增長。你選對一個行業,就是選對了一個電梯。然後,你在電梯裡不管做什麼,都能高速增長。因為β(賽道)在增長。而經濟增長收斂的時候,電梯停運了。你要爬樓梯了。那麼,這時誰爬得快,就純粹看各自的體能了。這時的增長,是向α(個體)要增長。
為什麼要講這個?
因為這次來日本,發現大部分優秀的公司,都不是β驅動,而是α驅動。
比如迪士尼。東京迪士尼,是因為孩子越來越多,而生意越來越好的嗎?當然不是。日本比我們更早經歷少子化。東京迪士尼,沒有電梯可坐。它的逆勢增長,來自它自身準確的定位,和細緻到“恐怖”的服務體驗。
比如唐吉訶德。唐吉訶德,是因為日本人越來越願意花錢,而生意越來越好的嗎?當然不是。日本比我們更早經歷了增長收斂。唐吉訶德,沒有電梯可坐。它的逆勢增長,來自它對低成本的極致追求,和對自己足夠狠的“既要又要還要”。
我們出來看企業時,很容易想:這個“行業”好,這個“模式”先進。我們也複製到中國去。這依然是找電梯思維。我們出來看企業時,也許應該想的是:這個“企業”很努力,爬樓梯時的這個“動作”很高效。我回去也要好好練習。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未來的增長,可能不是向外求β,而是來自向內求α。
比如從硬體思維,到軟體思維。

從硬體思維,到軟體思維

這是我這次來日本,最大的感悟之一。
提問。中國有那麼多五星級酒店,你會選擇哪一家入住?
我告訴你一個重要標準,那就是:選開業時間最短的。為什麼?因為開業時間越短的酒店,裝置越新。
以前的酒店,只有電源插座。後來裝修的酒店,有USB充電口了。再新的酒店,USB充電口變成高速的了。最新的酒店,USB口不但高速,還有Type-C介面。開業時間越短的酒店,裝置越新。
服務?服務好像都差不多。我們好像不擅長比服務。我們擅長硬體。
但是,你能買到的硬體,別人也能買到。你與別人真正的區別,是你買不到的那些東西。那就是:服務。

我住的酒店,吃早餐時,前臺會給你一張卡。幹什麼用的呢?佔座用的。我在酒店吃早餐,經常遇到前臺把我領到一個座位後,把箱子放在旁邊,然後去拿食物。但拿完回來後,座位還是被人坐了。只好重找。但是這家酒店,給發一張“佔座卡”。不需要人“領座”。找到空的地方插在桌上就好。

在日本7-11買瓶裝飲料,瓶蓋有很多種顏色。包括照片中的這種黃色。這種黃色,有什麼特殊含義嗎?有的。如果是黃色,就表示這瓶飲料,7-11已經幫你加熱過了。如果你想喝熱的飲料(茶,咖啡)。直接拿走就好了。
你看,這些“服務”,都不需要很昂貴的硬體。關鍵是,你的人能想到。
你說,那我做了之後,別人不也學會了?服務的核心,是同理心。是站在對方角度的不斷思考。這種思考,是無止境的。你的同理心有多大的邊界,你的服務就有多大的邊界。
未來的競爭,可能不再是硬體的競爭。而是軟體的思維。

最終的競爭,是“視人為人”

視人為人。聽上去要求太低了。但是,可悲的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太少了。
倍樂生的陳博士與我分享,在日本的養老院,是絕對不能對老人進行“約束”行為的。
什麼是約束行為?就是用國內叫“安全帶”,日本叫“約束帶”的裝置,把老人綁在座椅上或者床上。
為什麼?因為白天怕老人從座椅上摔下來,夜裡怕老人從床上滾下來。發生危險。聽上去,是不是充滿善意?但是這份“善意”,並沒有“視老人為人”。
老人是老了。但是老人並不是傻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把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綁在床上,限制自由,如果是你,你願意嗎?如果是我,我估計早瘋了。
在日本,約束任何一個老人,都必須向政府報告。日本養老院有句話叫:約束是為了解除約束。不能提交解除約束的計劃,是不能實施約束的。
另外,很多人對我說,在中國的有些養老院,有沒有孩子,是一個老人會遭遇的待遇的分水嶺。有孩子,會被更好地照顧。因為怕孩子找麻煩。沒有孩子的老人,在有些養老院裡,活得很悲慘。因為沒有後果。
在日本,每位老人都有監護人。如果老人沒有子女,政府會給他安排一個監護人。這位監護人,會定期來養老院看望老人。一些重大事項,養老院必須和老人商量。
這才是視人為人。
這是每個人最終的追求。也是商業往下發展必然的方向。

那中國呢?

出去的目的,不是為了出去。而是為了回來。看日本的目的,不是為了日本。而是為了中國。
為期8天的日本遊學結束了。說說我對中國未來的看法。
第一,平替會成為時尚。
中國在經濟增長、人口結構這兩點上,和日本有非常大的相似之處。從這一點上來說,日本的“低成本悅己”的“低慾望社會”,有不小的機率在中國會同樣出現。
就像“斷舍離”會成為流行文化一樣,“平替”可能在中國也會成為文化現象。它會逐漸從“沒錢的妥協”,不斷自洽為“年輕人的時尚”。平替會逐漸從“山寨和低端”的代名詞,演化為“酷和先進”的象徵。
就像日本的優衣庫、無印良品和唐吉訶德一樣。
第二,養老是少有的β賽道。
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加劇,奶粉、幼兒園、少兒教育這些賽道會越來越窄。
2016年,中國出生率達到了最高峰。然後開始一路下降。這種下降的趨勢,不斷波及不同年齡段的產業。一開始是月子中心。然後是嬰幼兒奶粉。然後是幼兒園。然後是小學。然後是K12教育。
如果把1962年出生的,每年出生的超過2000萬的新生兒,叫做“嬰兒漲潮”的話,那麼2016年開始下降的,甚至跌破1000萬的趨勢,叫做“嬰兒退潮”。這批嬰兒退潮的發生到現在,已經有8年了。12年的時候,他們會影響中考。18年的時候會影響高考。22年的時候,會影響就業。然後是買房,結婚,生子。“嬰兒退潮”所到之年齡,行業萎縮,企業挑戰。在那些行業裡,只能靠α能力。
而相反,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片藍海。1962年出生的那批“嬰兒漲潮”,終於開始退休了。他們的購物、旅遊、娛樂、養老,會是難得的β賽道。
當然,中國還有很多其它機會。但是,平替,養老,這兩個可能更加是充滿機會。
你準備好了嗎?

繼續一起看世界

2024年,問道全球第二站,日本遊學,已經結束了。
感謝那些認真接待我們的企業,無私分享的老師,還有如飢似渴一同學習的企業家同學們。
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我很高興,和你們一起學習。
上個月,我們官宣了2024年的年度演講的主題詞:總會花開
在官宣裡我說,2024年,驅動很多創業者們前行的,也許不是跳起來抓住高處的趨勢,而是蹲下來解決腳下的難題。我必須誠實地告訴你,前面的那些“怎麼辦”,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上帝今年出的這套卷子,我也沒見過。但是,難題,並不只是在考你一個人。麻煩,也不是隻是衝著你而來。
有很多人,遇到了和你一樣的難題。在這一年裡,我正在、並會繼續,趴在中國商業的泥土裡,為你仔細尋找這些難題的“解題思路”。
2024年,我會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尋找。尋找困難之下的那些解題思路。
1月份,我去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我剛剛去完日本。而9月份,我要去美國、墨西哥。12月份,我要去東南亞(越南、印尼)。我要去很多很多地方。去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然後,在年度演講之前趕回來。並用1個月的時間,梳理這一整年的研究。這一個月,我不出差,不開會,不去辦公室。最後,10月26日,爭取把我這一年所收集的“解題思路”,用4個小時的時間,和你分享。
謝謝你閱讀我這幾天的連載文章。
期待,我們在下一站見。期待,我們在年度演講見。
好的。要登機了。
回國。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又到了出發的時間。
今年,我們重新啟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
1月份,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我們剛剛去完日本。
接下來的9月份,我們要去美國、墨西哥。看看人工智慧的最前端,有哪些技術,從“天上掉下來”,又有哪些應用,從“地上長出來”。看看美國的友岸外包,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製造業,和供應鏈格局。
之後的12月份,我們要去東南亞(越南、印尼)。看看中國供應鏈溢位的地方,到底會發生什麼。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75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