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2023年,武大女生楊某發文說在圖書館自習時被男生肖某性騷擾。兩天後,武大發布通報給男生肖某記過處理。
事發後肖某某的母親曬出就診記錄,聲稱“孩子是溼疹復發,隔著衣服抓癢”,後來雙方對簿公堂。
最近,“武漢大學圖書館性騷擾事件”一審宣判,不認定男生肖某某針對特定物件實施了性騷擾,駁回女生楊某的指控。
現在我們知道了,所謂“性騷擾”完全是這名女生對男生的誣陷。但為時已晚,男生全家已經深受其害,人生殘破不堪。

整件事情讓我最疑惑的是,男生肖某既然沒有做過女生所謂的“性騷擾”,為什麼當時會寫下道歉信。
媒體報道里,把男生寫道歉信的過程記錄得非常清楚,在女生要求男生寫道歉信的過程中有幾段錄音。

男生擔心“萬一他們要處分我”“什麼條件我都接受”“不要告訴輔導員”“求你放我一條生路”“我媽媽一輩子心血都在我這”……
而全過程中,雙方都根本沒有達成一致地確定到底是因為什麼“下流的事”而寫道歉信。
所以這個男生被很多網友認為“太老實”,“窩囊”,“寫下稀裡糊塗的內容”。

他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除了現在社會風氣和輿論環境惡劣的客觀因素給他造成了一定影響之外,他的自我內在出發點其實也非常重要。
這個女生楊某我覺得自會有天收,就不多評價了,我更想聊的是:
我們如何能避免自己的孩子以後碰到類似“誣陷”“誹謗”“造謠”的時候,可以不成為第二個肖某?
我看到媒體報道中一段採訪男生肖某媽媽的片段,就開始明白,原來他的“道歉”可能從小早已成了習慣。

男生媽媽說肖某從小“管教嚴苛”,“與女同學發生糾紛無論對錯回家都要罰跪”,“都是家長接送,與社會幾乎脫離”,“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
乍一看——典型的乖孩子。
說不定家長和周圍的親朋好友還會覺得“教子有方”,孩子單純、乖戾、碰到爭端就會自覺避讓、發生衝突也會主動妥協。
培養出這樣一個“乖孩子”,真的是什麼好事嗎?
武大事件再一次證明:這個世界不會偏心“乖寶寶”標籤,你本可以避免的“倒黴事”,可能就因為這種“乖孩子”心理偏差而無法避免。

心理學可以完全解釋這位武大男生為什麼會寫出這兩封道歉信。
第一,典型的壓抑防禦機制。
他從小“只要和女生有矛盾,無論對錯他都要罰跪”,作為一個孩子,他為了避免罰跪,趨利避害,就會在任何“有矛盾”或“即將爆發”矛盾的時候,力圖息事寧人,哪怕犧牲真相。
這是一種防禦,防止事態擴大,但這種防禦的根本來自“壓抑”。
他媽媽講述的懲罰方式顯然體現出不尊重真相,不以事實與道理為上,一味指責自己的孩子有問題,讓孩子內省、自責、甚至體罰,久而久之孩子都會成為壓抑防禦機制的受害者。
第二,習得性無助。
當他深諳“退讓——暫時安全”這一套生存邏輯後,每次碰到事情自然就選擇退讓,認為只有退讓才能獲得安全,那麼他就再也不想反抗了,因為他覺得“反抗無效”,如果產生對抗,回家可能等待他的就是媽媽罰跪。
武大事件裡,他會覺得如果一開始自己不退讓,等待他的就是武大的“罰跪”。沒有了自救和爭取利益的慣性,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第三,界限模糊。
他完全無法區分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別人的責任。他在重大事件上寧願承擔本不屬於自己的過錯,也不想讓對方給他施加進一步的壓力。
他媽媽對他的教育就是“無論對錯都是他罰跪”,那麼他在這種事件里根本不是第一時間去判斷“到底是誰的錯”,反正最後“都是我承擔”。
這種沒有界限的養育,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耗。

我們再看看武大在這件事裡的表現,作為一個以“教育”為己任的校方,官方處理問題的姿態跟男生肖某的媽媽不能說一模一樣,簡直是直接copy。
雖然武大不是問題的製造者,而且女生的指控和男生的道歉信同時存在,武大也沒有太多的立場去質疑,但武大是否給予這個男生足夠的空間和引導,去了解真實情況呢?
但凡處理這件事的老師問一句:“你有沒有性騷擾女生?”,我不相信男生會回答“我性騷擾她了”。
很多人,不管是否成年,心理年齡都跟幼兒園娃娃一樣,是不成熟的,教育的意義正是培養人以趨近成熟的辯證的方法去理解世界,教育者的責任正是引導人以客觀的立場去樹立價值觀。
這個男生成績優異,人又“老實”,在父母眼中就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孩子。他媽媽說他一直成績很好,高中推薦保送成績年級22名,班級第一名,還同時被南開大學錄取。

成績好、聽話、不惹事、有人惹事也第一時間避讓、不管自己錯沒錯都是自己錯……這一套教育模式,教育出來的只是一個會讀書的老實人,根本不會是一個“健全”的人。
這些教育者,單一價值取向,從來不讓孩子發展自我主張,他永遠是客體思維,永遠是“別人怎麼看我”比“我怎麼看自己”更重要。
孩子被調教得情緒壓抑,不哭不鬧,看起來好像是情緒管理良好,其實是情緒管理失調,大人和老師卻不自知。
他們沒有解決衝突的能力,只剩下“投降才是大人喜歡的”這一種應對方式。
他們總是被過度保護,沒有社交基本邏輯,不懂得在消極事件裡如何平衡自己利益與社會評價。
他們的身邊遍佈著“有條件的接納”,只有“聽話”才能被愛,他們愛的其實都是“虛假的自我”。
他們會逐漸形成歸因偏差,迴避型人格,無法區分界限,這些其實是好多孩子真實存在著的問題,尤其是有些像肖某這樣的“學霸”,不論父母的教育還是學校的期待,所謂“品學兼優”,要成績好,還要一味退讓,才叫好孩子?

無論男女,對人格的健全教育、對自我的認識、對邊界的劃分,這些才是教育裡最難的點。
我們其實很難避免自己的孩子以後碰上類似的倒黴事,但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不要成一味地爭當“乖孩子”。
有些你以為的“乖孩子”真的不是“乖”,只是人格有缺陷而已。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