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我一共存了7000元,當然,如果不是借給男朋友1萬,我還能存得更多。”
2024年12月31日,當大部分人都沉浸在等待跨年的喜悅時,夢媛得知了一個晴天霹靂的訊息:她被裁員了。
夢媛是廣州某少兒培訓機構的美術老師。她今年25歲,在該機構已經工作一年多,最近幾個月,她察覺到公司經營狀況出了問題,工資越發越晚,身邊的同事也一個接著一個離開。
她有想過,自己會不會哪天就被裁員了,但總覺得還能撐到春節,沒想到2025年還沒到,她就失業了。

但夢媛並沒有過於慌張,除了她拿到1萬塊的賠償款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她覺得靠自己的存款和生活習慣,撐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不是問題。
夢媛之前一個月工資只有6500元,但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她在2024年依然能存下7000元,這還是借給閨蜜3000元、借給男朋友1萬元之後的存款。有這2萬元打底,再加上1萬元賠償金,她覺得找到下一份工作不成問題。
像夢媛這樣有意識存款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最近,央行釋出的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我國住戶人民幣存款餘額攀升至151.25萬億元,人均存款10.7萬元,首次超過10萬元大關。
當然,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10萬元存款是一個門檻,根據DT財經的一組資料,有超過53.7%的一線90後,存款在10萬以下。但這並不妨礙在經濟增速變緩、消費主義退潮的背景下,年輕人們開始“存錢上癮”。
在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有62萬成員,“用利息生活”小組有63萬成員。在小紅書,“省錢存錢小技巧”有85萬篇筆記,以“省錢”、“省錢攻略”為標籤的帖子獲得了超過50億次瀏覽。
所以,2024年,一線打工人到底存下了多少錢?他們又經歷了怎麼樣的生活?
這背後不僅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更是不同生活方式與對未來不同期待之間的碰撞。

人生無非“衣食住行”四個字,夢媛的存錢計劃,也是從這四個字做起的。
她住在廣州天河區龍洞步行街附近的一個小公寓裡,一房一廳,只有簡單的瓷磚作為裝修,傢俱也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但勝在便宜,房租加上水電,一個月只需要1100元。這並不是廣州常見的城中村,只是因為稍微偏遠一點才比較便宜,類似的小公寓在廣州並不少見。
吃飯方面,夢媛一開始也是點外賣,但外賣往往重油重鹽,夢媛吃久了總覺得有點噁心,再加上一頓外賣再怎麼便宜也要二三十塊,於是她權衡了一下,開始自己做飯。
作為女性,夢媛飯量並不大,她經常會買一條20來塊的魚,簡單蒸一下,再配點蔬菜就能吃上一整天。

但她也不是一直這樣“自虐”,週末,她也會約上幾位閨蜜一起出去聚會。廣州絕大部分有美食的地方,都曾留下過她們的足跡,但即便包含這些聚會費用,夢媛一個月花在吃飯的費用也不超過800元。
至於出行,那就更便宜了,夢媛上下班都是地鐵公交,一個月不會超過300元。
除開這些剛需支出,夢媛在2024年花錢的地方,其實屈指可數,她能想到的無非就幾樣,買護膚品和衛生用品花了1500元,買幾件質感比較好的過冬衣服花了2000元,她作為美術老師買點顏料花了1000元。
夢媛也沒有別的愛好,她不喜歡旅遊,也不追星,工作之餘除了和閨蜜出去玩,就是在家裡看看書、寫寫書法、畫一下畫。

這樣的生活,聽著並不像大部分人想象中的一線城市生活,少了那麼點光鮮,多了點無趣。但夢媛並不覺得有什麼,“在大城市打拼,哪有那麼多光鮮生活啊?”她也不覺得自己是在刻意省錢,她只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而已。
夢媛出生於廣西桂平一個普通家庭,她是大姐,下面還有3個弟妹,從小到大,她就習慣了照顧弟妹,所以她自認為物慾並不算高。
她從小最大的願望,就是去大城市上班,或許是因為電視裡的大城市總有種光鮮的濾鏡,或許也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好,總是在子女面前吵架,夢媛作為大姐,總要一邊拉開爸媽,一邊安撫弟妹。這一切都讓她心力交瘁,想著找個地方逃離。
2022年,夢媛畢業後就來到廣州工作,她大學學的是藝術專業,如果是在老家,她唯一的選擇可能只是考公務員,但在廣州,夢媛很快找了份少兒培訓機構美術老師的工作。
但這份工作只做了一年多,夢媛就被公司開除了,原因也很讓人哭笑不得,某天午休夢媛跑出去買咖啡,晚回來了5分鐘,就被老闆以違反公司規定開除了。
夢媛當時並不覺得驚訝,因為當時公司效益不算好,“聽說老闆是在砸鍋賣鐵發工資”,所以她覺得這是撞槍口上,被老闆隨便找了個藉口辭退了。
當時她也年輕,不知道為自己爭取利益,就默默離開了,但她只花了不到1個月時間,她就找到了下一份美術老師的工作,一做又是一年多,直到後面被裁員。
雖然每逢過年回家,很多親戚總會對她在廣州的生活指指點點,說什麼廣州一線城市花費很高,攢不下錢,還不如回老家,趁年輕考個公務員,順便找個人嫁了。
但夢媛發自內心地感謝廣州,她覺得雖然自己只攢了幾萬塊,但這已經是她之前不敢想象的大數目,而且幸虧有這樣的一線城市,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才可以遠離自己過去的生活,一個人自由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夢媛打算,目前先回家過年,春節後再回廣州找工作,她說:“我畢業3年,雖然有不少波折,但總體上還是上升的,雖然上升得也不多,所以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定期待的,對吧?”

在很多人眼裡,“存錢”只是個人為了應對生活壓力所做的自我犧牲,如果自己有錢了,那就要大花特花。
但來自上海的肖敏卻說:“存錢只是一種生活習慣,和錢多錢少沒啥關係。”2024年,她存下了整整60萬。
肖敏是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普通員工,各種績效加起來,一年能有13萬左右,靠她自己當然存不下60萬,只是她老公是金融行業高管,年收入大概80萬,老公也懶得管錢,就把工資卡直接給她管理了。
她和老公一年能有90來萬,哪怕是在繁華的上海,這也算是高收入家庭了,根據最新資料,上海居民2024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為8.8萬。
但肖敏並沒有因為家庭的高收入而沾沾自喜,自始至終她都保持著非常低的物慾,“哪怕老公不給我錢,我自己每個月1萬1收入,也能存下8000元。” 她也猜想,或許這也是老公放心把工資卡交給她的原因。

肖敏盤算了一下家裡每個月的支出:
每個月1萬房貸;
老公經常在外應酬,家裡只有她和女兒吃飯,女兒在學校吃得比較多,她自己飯量也小,所以吃飯大概只需要兩三千;
還在讀小學的女兒,數學不好,肖敏又輔導不了,就找了個老師幫她每週末補習一次,一個月花費2000。
除此之外,肖敏會買一些小首飾,但也只是幾百塊錢;偶爾出去旅遊,但也會挑選旅遊淡季,這樣飛機票和酒店都便宜,出去一次兩三千元就能搞定。
肖敏沒有刻意去存錢,她的腦子裡甚至沒有“存錢”這個概念,她就是沒什麼需要花錢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把錢存下來了。
肖敏並不是很認同很多人在有錢之後就報復性消費的行為,在她的觀念中,花錢的標準是“有沒有必要”、“價效比如何”。
她知道有一些朋友,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一年花上十幾萬,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肖敏不太理解這樣的行為,“小孩子就玩就好了,那麼卷也沒啥用,而且小孩子玩耍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肖敏的孩子讀的是公立學校,她覺得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就足夠培養孩子。除了補習數學,她也沒給孩子報別的補習班,反正學校的興趣小組就夠孩子玩了。
肖敏以前從沒想過這樣的生活適不適合自己,直到有一次同事們一起吃飯,老闆聊起肖敏的性格,就如此評價“你是奉獻型人格,很會照顧別人”。
肖敏非常詫異,她之前都沒意識到自己是這種人,但仔細想想,老闆說得確實沒錯。
她自認為是一個小女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回小縣城過著安穩的生活,但作為她大學同學的老公,畢業後選擇來到上海讀研,她也義無反顧跟了過來,努力在這座繁華的城市立足。
在那段日子裡,她扮演著傳統文化最推崇的那種女人,一起以老公的目標為準,老公說留在上海,她也留在上海,老公說要買房買車,她也跟著一切節衣縮食。
她不嫌棄老公窮,從零開始跟著老公一起打拼,當老公的賢內助,為老公處理一切事務。老公回到家從不做家務、不做飯,孩子的教育也讓她一手包辦。
慢慢地,她和老公的日子好了起來,她卻陷入了迷茫,她自問自己的生活非常富足,在上海有房有車已經超過很多人了,但她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這些。
她落寞地說:“如果我是那種很物質的女人,現在的生活會讓我很舒服,花錢買奢侈品就能讓我快樂起來,但問題是我不是那種人。”


跟夢媛、肖敏不同,對於絕大部分一線城市打工人來說,“存錢”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一件事情。
一線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疊加豐富的娛樂活動、消費主義盛行,總會讓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花掉自己的存款。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的一項調查,超過70%的90後年輕人每年至少旅行一次,超過40%的人每年旅遊花費超過5000元。
同時,85.24%的受訪者在寵物身上花過錢,37.4%受訪者願意為個人興趣愛好而進行消費。
可以說,“賺得少,花得多”,成為了當下年輕人存不下錢的最直接原因。
但北京土著李若肯定不算“賺得少”的那一類。32歲的她,是北京某網際網路公司的小高管,2024年她大概收入45萬,但她在2024年的存款餘額是,2萬。
李若唯一能說出的大額支出是股市,2024年股市回暖,她大概投入了20萬買指數基金,她堅信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
其他支出,都是零碎且難以統計的,和朋友去埃及旅行花了1萬,去上海旅遊花了5000,去山西旅遊花了6000,學騎馬2萬……
作為土著,李若住在爸媽買的房子裡,和不少外地同事相比,她少了一筆租房費用,再加上她收入本來就很高,本可以存下一大筆錢。
李若也不是沒想過存錢的事情,但每次看到想買的東西,她就會安慰自己,自己在北京都有房子,爸媽也給自己兜底,再差又能差到哪裡去,錢存著又有啥用?就這樣,存錢計劃還沒開始,往往就會失敗。
32歲的廣州男子陳兵就調侃:“男人想存錢很簡單,不談戀愛就可以了。”回顧2024年,陳兵印象最為深刻的一筆支出就是,他為一位初次見面的女孩,花了三四千塊。

那是陳兵在網上認識的一名外地網友,雙方交流過一段時間,雖然沒確定關係,但也有一點情愫在其中。
6月,這個女孩大學畢業,工作還沒著落,就來廣州旅遊散心,順便和陳兵見面。陳兵覺得一個女孩大老遠跑過來找自己,他必須鞍前馬後伺候得妥妥當當。
陳兵拿出了當時的付款記錄,逐一回憶當時的情景:“早上10點,我們第一次見面,我請她品嚐了廣州早茶,接著在樓下商場給她買了一件400多塊的上衣;下午在天河城,她又看中一條1000多的裙子,最後又是我買單。”
“她就站在那裡,拿著裙子看著我,那眼神,哎呀,我實在說不出拒絕的話啊。”
3天后,這女孩離開廣州,陳兵算了一下賬,這3天他各種請吃飯送禮,花了小3000塊,但兩個人並沒有發生什麼。
陳兵自詡是個感性的人,他喜歡和女孩子待在一起,也會想盡辦法討女孩子歡心,光是在2024年,他就前後和四五個女孩約會,每次吃飯看電影送禮物起碼都要花費近千元。
“有美女陪你吃吃飯,聊聊天,你的生活才不會乏味的啦。”
但陳兵的關注點並不在這些錢上。2021年是他事業輝煌的一年,這一年他年收入40萬,當時他約女孩子,只會去人均消費過500的餐廳,而且每次約會,他都要帶上一束花和一支好幾百塊的口紅給女孩當見面禮。
但到了2024年,他的事業大不如前,雖然年收入10萬在廣州也算不錯了,但他約女孩子也不敢太花錢了。
即便如此,他盤算了一下,2024年光是和女孩約會花的錢,大概就花了小2萬,這直接導致他2024年沒存下錢,反而欠了1萬多的債。

廣州的李瑞傑,在2024年也沒有存下錢,不過他是為自己過去欠的債填坑。
從2019年到2023年,5年時間裡,李瑞傑每個月要去看4次心理醫生,每次花費600元,5年下來他在這方面的投入已經有15萬左右,而當時李瑞傑每個月只有6000多收入。
當時,李瑞傑相戀5年的女朋友與他分手,他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他覺得肯定是自己性格有缺陷,讓前女友嫌棄,所以他必須下力氣根治,不僅是為了挽回前女友,更是為了改變自己的人生。
於是,他希望透過心理醫生去幫助自己,但收入又不足以覆蓋這筆費用,於是他就借錢,最後利滾利,欠下了8萬元左右的債務。
所以,李瑞傑必須小心翼翼地使用自己每一筆錢,他已經5年沒有去旅遊,2年沒買過新衣服,就連手機也是2021年買的二手機。
“我現在每個月1萬,到手就8000多,房租水電2500元,每月給媽媽轉賬1000,吃飯2000元,每個月還債2200元,這就不剩多少餘錢了。”
所以,每一筆意外的支出,都會讓李瑞傑壓力倍增。8月份一位大學同學結婚,給李瑞傑發請柬,李瑞傑說沒時間去,但事實是他囊中羞澀,去吃婚宴要給幾百塊紅包,他有點不太捨得。
李瑞傑感嘆:“生活中永遠有莫名其妙的支出,但為什麼就不能有莫名其妙的收入呢?這不公平。”

不管在2024年的消費狀況如何,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打工人還是滿懷希望,期待2025年能過得好一點。
對於金錢的不同態度,背後其實是不同人的生活觀念,以及他們對未來不同的規劃。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終究是過去,往前看才是人生的第一要義。

夢媛打算春節後回廣州找工作,她不怕找不到工作,倒是想著男朋友借她的1萬塊什麼時候還。
因為夢媛節儉的性格,一個月收入6500元能存3000元,所以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她是個“小富婆”,沒錢了就會找她借錢。
夢媛男朋友是個體制內的醫生,在2024年年中找她借了1萬塊,說要買試卷考博士。但借了錢之後,兩個人總共就見了兩次面,除此之外,男朋友總是說忙,沒時間聊天,更沒時間見面。
夢媛也開始嘀咕,“這該不是個騙錢的渣男吧?”但她看得也挺開:“哪怕被騙錢了,我也還年輕,以後再賺回來就是了。”
至於在上海的肖敏,她打算在2025年上演一次現實版的《出走的決心》,她決心和老公離婚,然後離開工作了10多年的公司,休息個一兩年。
她覺得很累,過去10幾年她一直在工作、照顧家庭,消耗著自己的一切,為別人而活著,過著完全不是自己想過的生活。
現在,她有了孩子,傳宗接代的任務已經完成,物質生活也穩定了,她也想讓自己喘口氣,休息一下,為自己活一把。
她不要錢、也不要房子,她並不看重這些物質,老公需要的話可以都給老公,她只想要自由。
至於女兒,她並不是很擔心:“現在的孩子可通透了,她可以接受的。而且哪怕離婚了,我們作為父母的義務還會在的,還是會愛她的。”

而北京的李若下決心在2025年要學會記賬,把錢都省下來,但她的語氣終究不是很堅定:“畢竟加班那麼辛苦,偶爾出去旅遊一下,也很正常吧?”
至於廣州的陳兵,則完全沒把“存錢”這回事放在心上,事實上他也沒太考慮2025年會發生的事情,“萬一2025年哪天我就死了呢?走一步算一步吧。”
不過隨著年紀增大,他感覺自己對於談戀愛的需求也慢慢降低了,那一天他閒來無事給媽媽轉了888元紅包,媽媽非常高興,連發了好幾條朋友圈。
陳兵有點觸動,之前幾年他光顧著給女孩子花錢,給媽媽的投入相對少很多,但哪有女孩子能像他媽媽那樣,因為他的付出而如此開心啊。他暗下決心,打算以後多給媽媽花錢。
對於同樣在廣州的李瑞傑來說,2025年將會是美好的一年,因為按照計劃,他的欠債會在2026年1月還清,到時候他就無債一身輕,每個月能省下2000多元了。
李瑞傑期待著,在2026年2月去北京旅遊,他是個歷史迷,對北京的故宮、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景點嚮往已久,他期待能在太和殿廣場上漫步,和600年前的先人們來一次靈魂碰撞。
他說:“2月份的北京會不會下雪啊?要是能在雪裡逛故宮,那該多好啊。”
-END-
● 撰稿 | 唐一
● 主編 | 宋函
● 圖源 | 《我的解放日誌》《小森林》,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

■ 精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