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風暴真相!那些年我們照著網紅練出的“完美身材”,到底留下了什麼隱患?

(請為澳洲華裔候選人Andy Yin投上寶貴一票)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曾經追過的健身女神,現在怎麼看?——回顧2010年代流行的“塑身聖經”
在Instagram還沒被“演算法”控制的年代,你可能也下載過她們的電子書、追過她們的打卡挑戰、或者在鏡子前模仿過她們的影片動作。
那個時代,我們都在為“比基尼身材”而努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曾風靡一時的三位健身博主及她們背後的飲食健身哲學。

全民熱潮:健身電子書的黃金時代

2016年紐約東河畔,一場免費的健身快閃活動吸引了成百上千的女性聚集在Pier 36外。
她們穿著瑜伽服,排著長隊,只為見一眼來自澳大利亞的健身偶像——凱拉·伊斯蒂尼斯(Kayla Itsines)。

她是《比基尼身材指南》(Bikini Body Guide)的作者,一本將高強度訓練(HIIT)與低熱量飲食打包出售的電子書。

與此同時,另一位模特出身的阿什·拜恩斯(Ashy Bines)也推出了自己的7周與12周塑身計劃;而健康博主莎拉·史蒂文森(Sarah Stevenson,網名Sarah's Day)則用《Sweat It to Shred It》搭配YouTube內容,鼓勵年輕女性“燃脂塑形”。

三人憑藉社交媒體的強大影響力,不僅推出了後續的食譜、課程與APP,更形成了一種流行文化現象。
她們身穿運動服,展示緊緻腹肌和纖細手臂,傳達出一個共同的訊號:只要跟著我,你也可以變美。

理想身材 = 健康?專家不這麼看

隨著這股潮流的持續擴散,質疑聲也悄然浮現。澳媒邀請了五位來自營養、運動生理與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對這三位網紅的健身指南與社交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
“這些計劃幾乎都圍繞著‘瘦’這一目標展開。” 迪肯大學營養與運動研究所的艾米麗·丹尼斯博士(Dr. Emily Denniss)表示,“他們的內容暗示,只要有足夠意志力,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特定的身材——這根本不現實。”

專家指出,這些內容雖然有部分科學基礎,但同時也潛藏風險:
  • 將食物貼上“好”與“壞”的標籤
  • 鼓勵斷舍離某些食物種類
  • 強調超低熱量攝入
  • 推崇昂貴“超級食物”的必要性
營養學教授阿曼達·薩利斯(Prof. Amanda Salis)對拜恩斯的內容特別擔憂:“她的指南不僅與營養學研究相悖,還可能誘導極端思維。”
相比之下,她認為凱拉的內容結構更科學,且有專業人士參與制作。

從“打卡曬照”到潛在隱患

在訓練內容上,三位博主都大力推廣HIIT訓練,比如波比跳、跳躍深蹲和俯臥撐變式。這類運動效率高,短時間就能燃燒大量卡路里,也正因如此而受到年輕人青睞。
運動生理學博士本·辛格(Dr. Ben Singh)指出,“HIIT確實對提升體能有效,但對於運動基礎薄弱者來說,容易造成疲勞甚至受傷。”

他還特別提到:有些指南讓參與者每週訓練六天,卻缺乏對休息、恢復和傷病預防的足夠指導。
更重要的是,這些訓練往往被包裝成“為了擁有理想體態”——這種審美導向極易誘發自我審視與身體焦慮,尤其是在年輕女性中。

文化反思:誰應為“身材焦慮”負責?

飲食失調機構“蝴蝶基金會”(Butterfly Foundation)與InsideOut研究所一致指出,三本指南早期版本中的建議已被標記為潛在高危行為。
雖然如今三位博主都已逐步轉向“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宣傳,但這是否已經“太遲”?
“我們那時還沒有意識到很多被奉為‘健康’的建議,其實是隱性限制情緒剝奪身體不滿的溫床。”基金會臨床專案經理格蕾絲·科林森(Grace Collinson)說。
澳媒也向三位博主發出採訪請求:
  • 凱拉未回應;
  • 莎拉未回覆任何詢問;
  • 拜恩斯方面則回應:“我們從未推崇節食或計算熱量,而是強調自然飲食和平衡生活。”

那段我們一起練腹肌的日子

專家們普遍認為,公眾如今更願意尋找有科學依據的健身飲食方式,博主們的內容也逐漸向正面轉型。
但曾經那段“人人追求同一張身材模板”的歲月,已經留下了不小的文化印記。
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打卡曬身材”,而是理解自己的身體、重建與食物和運動之間的關係。
運動不只為美體,也可以為減壓、強健與快樂而存在。
今日話題討論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歡迎留言評論~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