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結婚不生育,能靠“發錢”解決嗎?

女性越強,選擇越多,越不會選擇婚育。
文 | 修明

結婚和生育是一項理性計算,如果女性結婚生育,可能會葬送自己的職業生涯,自身的身體健康和社交能力也會因為生育而削弱。因此,女性只會在伴侶提供的經濟價值大於自身婚育的機會成本時,才會同意結婚。

3月13日呼和浩特市衛健委釋出新政策,明確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萬元;生育二孩發放補貼5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直到孩子10週歲。
這是地方政府罕見地透過發錢的方式直接激勵生育,部分突破了“堅決不搞福利主義”的禁忌,顯示出當地的決心。
不過中國人不生育的原因很複雜,補貼對提高生育率肯定有幫助,但恐怕很難起到政府和社會預期的效果。中國生育率的下降與婦女的獨立、勞動保障不到位和優生優育的觀念都息息相關,並不是突破一點就能解決。
雖然網上一提到婚育,就常拿生活成本和收入說事,但只要回顧世界,就會發現“沒錢”一說不靠譜。
世界上,越是高收入國家生育率越低,越是低收入國家生育率越高,生育率和國家富裕程度成反比。縱向比,中國經濟最為困難的60年代生育率比現在高得多。這都說明,導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不是“缺乏收入”。
不過,雖然高收入國家生育率普遍偏低,但中國等東亞國家又具有特殊性,一是東亞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往往特別低,歐美髮達國家總和生育率一般在1.5左右,而東亞中國僅為1.2,韓國則為0.7,連正常更替的一半水平都未達到。
二是東亞國家,尤其中國,存在嚴重的婚育繫結現象,結婚往往就是為了生育,中國社會又不大容忍非婚生子,因此結婚率降低將直接影響生育率。
中國結婚人數和結婚率近年來不斷降低,2024年中國結婚對數僅為610萬對,為1988年以來最低,結婚率更是僅為1988年的1/2左右。

可以說,中國的結婚率和生育率是同步斷崖式的下跌,真正造成這一趨勢的,不是生活成本,而是女性婚育機會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優生優育的觀念深入人心。
女性婚育機會成本的提升源於女性選擇的增多,在農業社會,女性無法工作,需要依賴男人而生存,他們除了婚育沒有其它人生選擇。農業社會透過剝奪女性的自由保障了高生育率,讓社會得以延續和壯大。
但工業革命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投入工作,有了獨立的收入,她們不需要依賴男人而生存,一二戰後,隨著總體戰的開始,男人大量奔赴戰場,女人頂替男人去工廠勞作,這讓大部分女性擁有了獨立的財富和話語權。

結婚和生育是一項理性計算,如果女性結婚生育,可能會葬送自己的職業生涯,自身的身體健康和社交能力也會因為生育而削弱。因此,女性只會在伴侶提供的經濟價值大於自身婚育的機會成本時,才會同意結婚。

在古代,大部分女性沒有工作,是個男人就比女人能力強,因此那時大多數男人的經濟價值都可以超過女性婚育的機會成本。
但在現代社會,女性的平均學歷比男性還高,平均收入也在向男性靠攏,女性婚育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符合這一條件的男性也越來越少,從而造成農村剩男多,大城市剩女多,女性越優秀越容易剩下的情況。
簡單說就是”女性婚育的機會成本=同一時間女性不婚育創造的經濟價值<男效能提供的經濟價值”時,女性才會願意結婚生育。而越是現代社會,符合條件的男性越少,因此結婚率和生育率也就雙重走低。
除了機會成本的提高,社會化服務也讓人類的生育慾望降低。在古代,人類迫切想要生育無非兩個原因:一是缺乏有效避孕措施,性慾和生育不分家;二是古代沒有福利機構和養老金,家庭要養兒防老。
但現代社會,這兩點都不存在了,避孕套發明後性愛和生育分離,人類第一次完全掌握生育主動權。另外,現代國家普遍有養老金和養老院,養兒防老的必要性也降低了。
社會化服務的發達甚至讓“男女搭配幹活”的必要性也喪失了。古代,女性的力氣小,男性的力氣大,家裡很多重體力活還要男性幹,現代社會有了快遞、外賣、京東保修,什麼活都能從市場上購買,一個人即使不和任何人發生親密關係也可以生存,這一親密關係自然也包括婚姻。在古代,你不結婚很難生存,但在現代,單身完全可以活得很滋潤。
可以說對現代人來說,婚育的必要性越來越低了。

以上是全人類生育率降低的共性,但中國也有特殊性,簡單講有三點。
1)勞動保障特別差。很多企業極限壓榨員工,不願提供充足的產假,導致女性婚育的機會成本進一步上升。
2)優生優育的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中國實行了4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人形成了“富養”的觀念,好像不給孩子最好的條件就是對不起孩子,不少人甚至認為窮人不配生孩子,認為讓孩子受窮是一種不犯罪,就連農村的90後都接受了這一觀念,這讓大多數中國家庭即使沒與政策限制也只會生育一胎,只有少數家庭會選擇二胎,而選擇三胎的更是鳳毛麟角。這樣的生育數量顯然無法補上不婚主義者和丁克造成的缺口。
3)中國社會價值觀單一,內卷嚴重,家長為了面子不斷雞娃,這又抬高了養育成本。
可以說,這三點讓中國生育率的崩壞比歐美更加嚴重,中國人口結構的失衡程度、人口下降的程度,將會超出大眾的想象。不過,官方對現狀還是有信心的,認為中國的人口變化大體符合世界潮流,不能誇大人口決定論,認為人口減少也有一定正面效果,比如減少社會的負擔,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大力發展,能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
這一說法不能說錯,但仍有棘手的問題無法避開。
一是現在的經濟很大程度要靠需求端,需求端依賴普通人的消費,而消費最多的是中青年,如果中青年越來越少,消費端該如何維持;二是現行的養老金制度是後代養前代,後代越來越少,如何保障前代的福利;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往往是年輕人,年輕人減少,老年人增多,會不會影響一個社會的發展動力,這三個問題仍沒有很好的答案。
現在看,中國社會似乎只有兩種選擇,但兩種選擇都不完美。
第一種選擇是學阿富汗“開倒車”,讓女性權益回到100年前,但這會讓中國喪失一半的勞動人口和1/3以上的GDP,這種可能性極小。
第二種選擇是學習瑞典等發達國家,透過延長產假、強制男女共修產假、加強勞動保護和提供育兒、教育補貼來激勵生育,這些辦法會有作用,但不會將總和生育率提到2.1的正常更替水平,最多隻是稍有緩解,還會給財政帶來負擔。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研究人造子宮,不過這在技術上和倫理上都存在很大困難。
解決這些問題可能還有第三種選擇,但我們不得而知。也許隨著人工智慧的發達和生產力的飛躍,人類社會的底層邏輯都會隨之調整,這一新的社會形態或經濟體系,將不需要大量的“人”,問題將迎刃而解。但這對人類來說,仍是未知數。


*本文為修明札記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199元一年,續費有優惠
加入星球后可入會員群
三天不滿意可退款
與修明、鳳來儀和其他大咖交流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