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信瀚來源:正商參閱(ID:zhengshangcanyue)
全文278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昔日風雨昔日雲,彼時雲淡彼時殤。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
近日,一則重磅訊息引爆全球汽車業: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斯泰蘭蒂斯)突然宣佈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
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佈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則扣押3.7萬輛新車拒絕交付美國經銷商。
最諷刺的是,這場風暴的中心不在海外,而在美國本土消費者和工人的飯碗上。
墨西哥工廠的停工,讓美國工人丟了飯碗,歐洲豪車的斷供,已讓經銷商無貨可賣,而斯泰蘭蒂斯、捷豹路虎、奧迪們肯定不會默默承擔25%的成本,而是將其全部轉嫁到價格上。即便福特、通用等美國品牌在本土生產,仍有40%零部件依賴進口,最終只能由美國消費者為其失誤買單。
這一次,讓世界再次見證了美國在錯誤道路上的“自我傷害”。
1
為何一次關稅調整
能讓汽車巨頭如此狼狽?
斯泰蘭蒂斯的困境,源於北美供應鏈的“牽一髮而動全身”。
4月3日生效的25%關稅政策,這一看似單邊的貿易保護措施,卻像多米諾骨牌般觸發了全球汽車產業鏈的連鎖震盪,而跨國汽車巨頭斯泰蘭蒂斯首當其衝。
斯泰蘭蒂斯雖為歐洲血統,但生產佈局高度依賴北美供應鏈。其中,加拿大溫莎的克萊斯勒工廠、墨西哥託盧卡的吉普工廠,承擔著向美國市場輸送整車的重要職能。
北美汽車產業鏈,曾被比作“連體嬰兒”,由美國提供技術與資本,加拿大供應鋁材與發動機,墨西哥組裝廉價零部件。一個車門,可能在美墨邊境往返5次,才能完成噴漆、焊接、總裝,最終貼上“美國製造”的標籤。
這種“零部件多次穿越邊境”的產業模式,使得其供應鏈直接暴露於關稅火力網之下。財務資料顯示,其2025年預計需繳納70億美元關稅,相當於全年淨利潤的75%。
更致命的是,北美汽車產業鏈的形成耗時數十年,單個零部件平均需穿越美加墨邊境6次完成組裝,重新佈局至少需要3-5年,遠水難解近渴。
這種深度繫結,使得斯泰蘭蒂斯無法透過轉移生產快速規避成本,最終被迫裁撤北美五家工廠的900名員工,並暫停墨西哥、加拿大兩家核心裝配廠的生產。

當關稅大棒落下,看似針對“外國車”的策略,實則砸中了“你中有我”的供應鏈命脈。更尷尬的是,這種“斷臂求生”反而加劇了供應鏈的惡性迴圈。
墨西哥工廠停產,導致美國經銷商庫存僅能維持2個月,消費者面臨“無車可買、有車必貴”的困境,而加拿大工廠的停工,則引發美國零部件供應商的連鎖裁員。
2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別以為美國自己,能獨善其身!
2024年美國銷售的新車中,有一半是進口的,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就佔了進口汽車的大頭。墨西哥製造的汽車有61%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更是高達86%。關稅大棒一齣,加拿大、墨西哥、歐盟,這些美國的盟友,轉眼間成了被關稅重擊的物件。
關鍵是,它本身就對外部供應鏈高度依賴,可如今關稅一加,這些盟友首當其衝,難道美國真能輕易切斷這些聯絡,重建一套全新的本土供應鏈?別忘了,美國的工業基礎設施老化、勞動力成本高企,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
車企們心裡都清楚,重新佈局生產,動輒數十億的投資、數年的建設週期,再加上政策的不確定性,誰敢輕易冒險?
美國消費者更慘!有機構都預測了,進口車價將暴漲19%-22%,就連美國本土車企,也未能倖免於難,通用、福特等巨頭,大量零部件依賴進口,關稅一加,也會也因零件漲價跟著漲5%,最終會讓美國消費者的購車成本飆升數千美元,且新車、二手車價格、汽車保險和維修費用也將迎來全面上漲。
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讓消費者為所謂的“保護主義”買單嗎?
再看看全球其他國家的反應,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日本、韓國……一個個都迅速亮出了反制的利劍。
加拿大說要設立20億加元的“戰略應對基金”,墨西哥強調要保護本國人民和就業,歐盟更是揚言有強有力的反制計劃,這些國家和地區可不是好惹的。一旦全面升級,全球貿易體系將遭受重創,汽車產業鏈的斷裂風險將呈幾何級數上升。
那些依賴美國市場的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將面臨訂單銳減、工廠停工的困境;而美國本土的汽車企業,也將失去原本穩定的供應鏈,陷入成本飆升、生產停滯的泥潭。
本以為靠“關稅”能逼車企回國,卻忽略了汽車產業鏈是全球化棋盤。
如今鬧劇一齣,供應鏈碎片化成定局,北美工廠成本飆升,歐洲日本反制不斷,美國車企利潤暴跌,最終由消費者為天價車買單。
3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關稅的大棒,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狠狠地砸向自身。
短短幾日,美國三大股指全線收跌再次上演過山車行情,其中,標普500指數較今年2月的高位已經下跌近19%,距離跌入熊市區間僅一步之遙。

蘋果公司更是忙得焦頭爛額,受此稅影響,蘋果股價四天暴跌23%,市值蒸發超5萬億人民幣。為規避5日起生效的10%關稅,蘋果在3月的最後3天緊急調派5架飛機,從印度和中國搶運iPhone,飛往美國。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庫存耗盡,蘋果將面臨艱難抉擇:要麼自行消化成本,降低利潤率;要麼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讓iPhone價格飆升。據測算,若將所有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蘋果手機價格預計將增加30%至40%。
表面上看,是為了在關稅生效前將庫存產品運往美國,以維持當前的定價,但背後反映的卻是美國關稅政策的不合理和荒謬。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耐克身上。在關稅計劃出臺後,耐克股價跌到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單日暴跌14.44%。耐克、露露樂蒙等品牌超35%的產能集中在越南,關稅實施後,品牌方利潤率被壓縮至個位數,漲價成了無奈之舉。而美國是其最大市場,一雙原本定價100美元的運動鞋,因越南工廠被加徵30%關稅,價格可能漲到112美元。
可問題是,美國本土服裝和鞋類製造比例極低,97%的鞋類依賴進口,耐克全球一半的鞋類產自越南,大量依賴進口,關稅一來,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上,消費者就得為漲價買單。
耐克想轉移產能到鄰國柬埔寨或泰國?不好意思,這兩個國家同樣面臨30%以上的關稅。更矛盾的是,美國本土僅生產1%的鞋類,卻要用關稅倒逼企業“回家建廠”,這無異於硬要在沙漠裡種出水稻。
歷史總是帶著相似的教訓,今天的關稅大棒,不過是舊劇本的翻拍。
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導致美國進口暴跌50%,間接加劇了大蕭條。如今,蘋果市值兩天內縮水2700億美元,捷豹路虎暫停對美出口威脅英國2.5萬個崗位,加拿大對美產汽車加徵25%報復性關稅讓底特律零件廠裁員……
這些連鎖反應,讓“關稅武器”變成了傷己的暗箭。其本意是為了保護本土產業,但結果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背後是關稅政策帶來的連鎖反應。美國消費者不僅要為汽車漲價買單,還要為手機、運動用品等產品漲價買單。
他們以為能在這場遊戲中勝出,卻不知早已陷入泥潭。用錘子砸向別人的玻璃,卻忘了自己家的窗戶也是透明的。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