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整車出口美國不到2%,關稅影響主要體現在汽車零部件上,企業感受到的寒意參差不齊
文丨《財經》記者 李皙寅 實習生 王靖揚
編輯丨王靜儀
“中國汽車產業受影響很有限。”針對美國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開徵的25%新關稅,有業內人士發出了這樣的觀點。
觀點自然有其依據:2024年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約11.6萬輛,佔中國汽車總體出口量僅1.81%。
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雖然中國對美整車出口佔比小,但許多車企早已透過在墨西哥等地設廠、轉口等方式規避早期關稅,如今這些中轉國也被納入新一輪徵稅名單,令避險策略存在失效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業內或許忽視了包括動力電池企業在內,關鍵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巨大風險。美國為中國鋰電第一大出口國,關稅對儲能電池行業的衝擊較大。

從整車出口的角度來看,美國加徵關稅對於中國車企的直接影響並不大。2024年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約11.6萬輛,還不到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2%。
對國內車企而言,美國長期被視為“高壁壘、低優先順序”市場,比亞迪等中國主要車企均“暫無進入美國市場的計劃”。
但業內或許低估了中國汽車產業受到的影響衝擊。
從整車來說,中國確實逐漸減少了對美直接汽車出口。不過,仍有十餘萬輛的市場規模,在這背後,大多是一些合資車企,在藉助中國本土產能,向北美供貨。其中就有一些老牌的美國本土汽車品牌,而向北美供貨,恰恰是他們維持現有在華業績的重要依靠。
作為加稅最直接的承接方,短期來看,是突然提升的成本,是難以維持的產線,更是衝擊了他們是否繼續在中國加碼投資的信心。此前,業內就有訊息傳出,某合資車企中外雙方合作行將到期後,續約意向尚不明朗。
不過,有識之士仍在加碼中國市場的投入。法雷奧集團 CEO(執行長)克里斯托夫·佩里亞曾在中國訪問期間,將中國稱為全球汽車行業的健身房,在他看來,既然是在健身房鍛鍊,當然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在中國這個極具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乃至勝出。
相比整車,包括動力電池在內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受到的影響可能更大。
從資料來看,2024年中國對美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為997.7億元,約佔出口總額的15%。不過,具體的衝擊會有多大,仍難以預估。來自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到底是否適用於232條款的低稅率,還是按照對等關稅徵收高稅率,目前尚不明確,除了更高的成本外,關稅也可能帶來延期交付等衝擊,進而影響整車製造。
關稅對儲能電池衝擊較大。
美國為中國鋰電第一大出口國。根據東興證券分析,2024年我國動力及儲能電池出口規模達197.1GWh,同比增長29.2%,其中動力與儲能電池佔比分別為68%和32%,對美出口額佔鋰電池總出口額分別為25%(153.2億美元)和23%(20.3億美元),從結構上看美國仍為我國電池出口第一大市場。
本次加徵關稅後,中國對美鋰電池出口關稅已至高位,預計出口電池價格將大幅上漲。根據東興證券分析,儲能電池受本輪關稅加徵影響更大。以2024年為例,中國對美出口新能源車不足3萬輛,佔總新能源車出口比例1.4%,對應動力電池裝機出口規模不足1.8GWh,佔比很小。但儲能電池中國對美出口額達62.7億美元,佔美國進口總量57%,對應約35-40GWh需求規模。
根據媒體報道,億緯鋰能4月7日回應投資者提問時透露,目前億緯鋰能和美國客戶簽訂的合約都採用的是FOB價格即離岸價格結算,供貨商只負責貨物離開中國港口之前的部分,之後的運輸、關稅、到岸港口費用等,均由客戶承擔。面對突然增加的超高關稅成本,美國客戶有可能引用不可抗力條款解除合約,這將對中國電池企業已經做好的年度產能規劃造成不利影響。

取決於海外本地化佈局完成度、進出口體量及分佈和產品附加值,不同企業感受到的寒意參差不齊。
均勝電子(600699.SH)向《財經》表示,因為公司已在海外佈局約15年,目前在全球主要汽車生產國均配套有相應研發中心和製造基地,全球業務模式以本地生產配套供應(Local for Local)為主,美洲等各區域的產能、產量與當地市場相匹配,並還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一定的產能儲備。均勝電子進出口業務佔比較少,受到中美關稅政策影響較小。
不過,該在海外佈局較早,加上涉及氣囊、安全帶等汽車必要物件,全球市場份額較高,關稅對其影響對於其他企業的參考價值有限。
受此前疫情和全球供應鏈安全的考慮,很多國際零部件已經調整了此前的佈局方式,把自己的產線在全球佈局,貼近本地消費市場佈局。一位外資背景的汽車零部件頭部車企負責人對《財經》如是說。
在他看來,最大的疑慮在於,美國的關稅戰或許還是序幕,或許會進一步影響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在中國投入的佈局體量、放緩擴大在華投資的節奏。同時,可能會加大宏觀經濟的壓力,影響消費者買車的需求。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間加徵關稅、挑起貿易戰至今,不少中國企業都已加快或著手海外佈局,將部分產能本地化,或轉移到墨西哥等與目標出口國關係更加穩定、稅率更優的國家。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中國外,本次特朗普加徵對等關稅,物件也涵蓋了歐盟、日韓、泰國和越南等傳統認知中的貿易伙伴國。而針對進口汽車更是加徵25%的永久關稅。
中方的回應措施已在路上。據新華社報道,4月9日中國海關總署釋出公告稱,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相關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84%關稅。
對於美國的關稅政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發表宣告表示,汽車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透過高效的跨國產供鏈體系,實現全球資源的最優配置,為世界各地使用者提供了既安全又便利的交通和物流工具。
美國突如其來的對等關稅,以及各國作為回應措施加徵的關稅,讓汽車行業未來顯得撲朔迷離。而縱觀全域性,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呈現出利用經濟強權和貿易政策迫使貿易伙伴重新站隊的戰略趨向,而本輪對等關稅也只是這一戰略下的一個顯症。
波瀾詭譎的關稅形勢下,中國汽車行業正在尋路前方。

責編 | 秦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