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自助指南二:獨立自主

留學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選擇,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改變。這期間,客觀上的環境改變以及主觀上的身份轉變,使得部分留學生心理問題集中爆發,適應不良。在我們展開的徵集、訪談,以及部分諮詢案例裡,我們發現一些留學生處於孤獨、隔離、壓抑的狀態,也聽到了學習壓力、親人離世、自身生病等具體困境。我們將連續三週釋出「留學生心理自助指南」系列文章,探討留學生的自我、家庭以及其背後的社會支援系統。
文 | 劉琳
受訪心理諮詢師 | 周衛、楊睿
正文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留學生都有過或正經歷的心理處境:孤獨和無助。
這是一個困境,也是一個契機。有的留學生會提前做好準備,為自己搭建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通俗點說,即是一個生活的框架。
這個生活框架,就像一個“安全區”,給獨自在外漂泊的留學生提供了支撐。具體說,就是有信賴的人和包容的環境,讓留學生在孤獨和無助時,可以依靠和休息。
但搭建一個新的生活框架並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學生和父母對於“準備好留學”有一定誤解。除了語言能力,個人的獨立自主性往往被學生和家長忽略。
獨立性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技能,更是一種心理狀態,能夠幫助留學生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堅韌和積極心態
本文將探討獨立自主對留學生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留學生和他們的家庭為這一重要的人生旅程做好準備。
01 獨立,不是一齣國就自然產生
如果沒有一定的獨立能力,貿然地出國,在生存壓力下,獨立性並不會被激發,反而是整體生活的崩潰。
中國駐美國使館處理過這樣一個求助案件:
“A是上海一高中生,在國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為了孩子日後可以更好地適應美國大學生活,提前把孩子送到美國上夏校,並給其充足的生活費用。
然而孩子抵美后,出於對新環境的恐懼,不願意出門,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獨立生活,例如購買食物這樣簡單的生活小事都無法完成,只能在酒店房間內忍飢挨餓,導致昏迷,最終在大使館的協助下安全回國。”
雖然這是個極端案例,但其中父母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忽視或錯誤的評估,是不少留學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
除了享有更豐富的學習機會,家長們都希望留學能讓孩子變得獨立。不錯,留學經歷會讓孩子變得獨立,但是在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獨立能力的前提下,獨立能力才會不斷的提升。
但如果像上述案例描述的,家長選擇“一刀切”,除了經濟支援,直接從“什麼都被安排好了”到“什麼都需要自己做”的模式,孩子容易陷入無助,適應不良。之後還可能會因被送回而感到挫敗,嚴重的可能引起心理創傷。
家長不瞭解或錯誤評估孩子獨立生活能力,還體現在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和保護。
“其實現在留學服務比以前完善很多,有些不放手的家長,給孩子們一條龍的服務。從交學費、選課、作業指導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留學機構都有服務。但這樣真的好嗎?我見過有學生讀到大二了,還不知道怎麼交學費,自己錯過了交學費的時間,反而去責怪留學服務的老師沒有提醒。”
獨立能力不是一個因為出國,就會自然獲得的能力。更多是需要家長學會放手,孩子們在不斷地試錯後,練出來的。
而形成和鍛鍊獨立能力,最早可以開始於1.5-3歲這一年齡段。根據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人在這個時候,就開始試探自己的能力,獨立處理事情。
如果這種試探得到照料者的允許和鼓勵,幼兒會出現自主的感覺,逐步養成自主發展的人格。
但如果家長過分溺愛保護,或者過分批評指責,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甚至會有羞恥感。獨立能力的發展也會因依賴性強或不自信而停滯。
在為出國做準備時,家長對孩子的獨立性也要有所準備,做好評估,給予恰到好處的支撐。
而這獨立性,除了生活能力和常識,還包括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
02 從獨立生活,到獨立思考
獨立性,是多方面,且有層次的。
除了基本生活的抉擇,學生還需要學會獨自做好重要抉擇——在充分考慮後,做一個好的選擇,並願意承擔相應責任。
在一份關於赴美留學生被學校勸退的調查中,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學術不誠信”。美國是一個相當強調學術誠信的國家,學生入學或考試前,都要求籤署滿滿幾頁有關Academic Integrity相關檔案。
排除無意的學術不誠信,例如文獻引用的格式不符合要求等,為什麼還會有學生鋌而走險,故意違規,出現僱傭代寫、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現象?
雖然可以獨立生活,但他們仍需磨鍊獨立思考和辨別能力。
“有個代寫被抓了。學校從代寫的微信查到了x同學,他因此被退學,但又不敢回國,怕家裡人知道,一直留在美國,最後變成了非法移民。
“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是個山區,有的路段是一個坡接著一個坡。有個學長,喝了酒之後開車,由於速度過快,沒看到下坡,直接衝到了樹上,死了。在一起聚會的同學感嘆到,上一秒還在喝酒,下一秒人就這樣沒了。”
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應對特殊或突發事件的時候也尤為重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來不及求救。
“B同學性格較為軟弱。在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室友相處中,產生矛盾,發生口角,最後因室友稱其有暴力行為,被警察逮捕入獄。被捕時,沒有攜帶手機,也忘記了使館電話。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求助獄友幫其保釋出獄,因此被犯罪分子詐騙。”
作為旁觀者,上述案例“不合理”的地方顯而易見。怎麼可以向犯罪分子求助呢?但作為當事人,突入其來的被捕入獄,語言又不佔優勢,加上失聯,缺少社會經驗的學生失去判斷,也不足為奇。
獨立思考是個人成長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意味著人格的獨立——
能夠主動學習和自我管理;
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認清社會規則邊界的能力;
具有批判性思維,能認可自己、包容不同。
在新與舊,西方和東方,個人主義和集體意識等等的衝突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03 學會在對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 
留學生活就像一個放大鏡,讓學生更早看清自己的獨立水平。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了解自己缺失的能力,去反觀內心的需求,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而在人格完善的過程中,自主性是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它與獨立性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候兩個詞甚至會替換使用。
自主性,指的是一個人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意願做選擇,而非被迫選擇。
當獲得自主權時,一個人才會有動機去成長和改變。
自主性是個人成長和改變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但初來乍到、作為異鄉人的留學生,有時候是很難把握自主性。
新文化和母國文化的衝突,會讓留學生產生一種不適感,有時甚至感覺一種文化在壓迫另一種文化。
而這對於正處青春期(12-18歲)的低齡留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們正處於身份和角色的探索和迷茫中。
有時候,為了更好適應新的文化環境,他們會不自覺地去迎合新文化的設定。而當這種設定和自我產生衝突時,會非常煎熬。
“我不熱衷運動。周圍的外國同學個個都是運動健將,似乎只有自己格格不入。出國前的雄心壯志似乎瞬間煙消雲散了。”
“出國前,我不喜歡數學,也不是理科的腦子。但是在國外,學不好數學成為了一種“缺陷”。在我想開啟手機計算器算一下賬時,都會因寄宿家庭一句‘I think Chinese are good at math’(我想中國人數學都很好)而感到羞愧。”
留學生的身份是複雜且“尷尬”的。
在異國、一個與本國完全不同的社會體制中生活,留學生會不自覺地閃現“我是少數人”的意識。然而伴隨“少數人”這個標籤的,不僅沒有多少特殊關照,更多可能反而是與主流文化的疏離,甚至是被壓迫。
不可否認,世界各地的留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過歧視。可能是言語攻擊、討論時候的排擠、或者職場上的排斥等。這些無疑都是一種系統性壓迫,個體無法改變,如果無法接受適應,則會陷入被動和無力。
“我是在美國課堂瞭解到多元化,但也是在美國課堂,讓我對於多元化(diversity)這個詞,感到前所未有的諷刺。起因是教授看到一排中國學生坐在一個兩三百人的大教室考試,就因為一個同學有小動作,連坐五個人,一同被判定是作弊。平常我們上課也是這樣坐的。更重要是,其他外國學生也是挨在一起。後來經過上訴學校法庭,老師撤銷了對我們的指控。
後來因為專業的緣故,我去採訪了學校diversity的負責人,希望這件事能引起關注,但最後也不了了之。我永遠記得,當我給老師回覆我要上訴時,他那詫異又勝券在握的樣子。”
無論是新文化和母國文化的衝突,還是像歧視這樣的社會問題,雖然我們無法僅靠個人力量進行改變,但都不能因此放棄自主性。
就像上一期說到的,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交流作為留學生的身份困惑。
又或者,嘗試打破新文化的刻板印象——
“當寄宿家庭再一次拿中國人都擅長數學開玩笑,我並沒有選擇順從加在我身上的這個標籤。我說,well,math is not my thing(我就不是學數學的料子)。後來我作為國際生參加了攝影比賽,在寫作課上寫詩等等。”
保持獨立思考,而不是一味迎合——
“好好想想,如果一種文化強迫你必須把自我的一部分割裂出去,才願意勉強接受你,那麼這真的是開放、包容、多元?”
在美國,或者大部分的西方國家,教育中都非常強調“批判性思維”。在學術上,這是科學嚴謹的體現;在個人,則是獨立和自主的體現。
跨文化生活的個體,也許有一些文化方面的掙扎,但更多是有意識對比,並逐漸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過個性化的人生。
04 把握自己的方向盤
留學7年,研究生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K同學,回顧自己的留學生活時,談到:
“無論新生活的適應,還是獨立/自主能力的提高,都是一步步升級打怪的。就像開車這事,剛開始那會兒,我在小區裡時速20 mile都很緊張。後來我逐步能夠開車去超市、去另一個城市,最後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開車把美國逛了一遍。偶爾會遇到岔路,也會有死衚衕,也會有開錯路的驚喜。但我始終手握方向盤。”
把握手中的方向盤,不僅需要獨立自主的能力,更需要學生們瞭解自己的能力。
在採訪心理諮詢師周衛時,她提到留學生的個體化水平對於留學生活的順利與否相當重要。
所謂個體化水平,即是個人是否有能力去應對生活的種種,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這種能力涉及多個維度,包括一個人能認識到環境的變化,並允許自己慢慢學習和融入其中;能照顧好自己的生活,意識到自己責任,並承擔責任;能在孤獨的時候不自我貶低,不壓抑憤怒,學會向身邊人求助……
保持較高個體化水平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大多數人,尤其是年幼的留學生,可能並不具備上述能力。但是我們可以以此為目標努力,並提前做一些準備。
準備1:評估自己的獨立能力
前面說到,一個人的獨立能力對於能否順利適應新環境尤其重要。而這種能力,又和個人成長經歷、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果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比較高,像開頭案例那樣,極其缺乏獨立能力,家長是不能隨隨便便放手的。需要讓孩子經歷一個培養過程。可以是多次短暫的陪同,陪伴孩子逐步適應後,再徹底的放手。如果當地有親戚朋友,也可以稍微幫助過渡一下。
同時,家長也需要學會剛柔並濟,學會分離,慢慢接受自己越來越不被孩子需要。這是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必經階段。
從長遠看,家長需要堅定地,讓孩子們去經受挫折,感受真實的困難和承受屬於自己痛苦。在他們經歷這一切時,溫和地做他們的「容器」——當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他們;挫敗時,支援他們;允許孩子的情緒、活力和攻擊性在關係中充分表達和被接納。
如此,他們能夠生長出足夠穩固的自我,去獨立生活、獨立思考、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
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獨立能力,例如,有過寄宿、夏令營、在其他國家生活的經歷,那麼可以重點針對較為薄弱或擔憂的方面做準備。
“我第一次一個人坐飛機,中間還要在洛杉磯、芝加哥轉機。我是害怕的,但是我只能自己面對。我提早查了轉機攻略,還把怎麼問轉機的句子記了下來。”
“不知道寄宿家庭的爸媽怎麼樣,語言上也還沒能學會很好的表達自己。但我準備了一些特產做見面禮,給他們一個好印象吧!”
         準備2:建立自己的“應援團”
不要逞強。獨立不等於把自己孤立。
適應新的環境,不等於把原本的習慣和個性丟棄。
依賴性較強的學生,可以由熟悉到陌生的建立自己的圈子。“熟悉”指的是可以從共享同一種文化、一種語言、結交年齡相仿的留學生開始。他們就像走在漆黑的夜路上,陪你打手電的好夥伴。
“陌生”即是在另一種文化下孕育的人,寄宿家庭、社群和慈善組織等。這些都是留學生理解新文化、建立連結的有效途徑。
隨著“應援團”聲量增大,留學生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也會更加順暢。
學長學姐可以與你分享踩過的坑,無論是難吃的餐廳,還是過於嚴苛的教授……
當地人(寄宿家庭或同學)可以讓你體會感恩節的家庭氛圍,互送手寫賀卡的心意……
採訪中,諮詢師楊睿老師提到,自己經歷過一個朋輩專案,師兄或師姐帶幾個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共同活動,從開始的吃喝玩樂,到後面成為重要的朋友,甚至可靠的資源和依靠。
楊睿老師還表示,在遇到衝突時,無論是身份困惑、新文化衝擊、人際關係衝突等,如果有個過來人,與留學生共同討論分析這些茫然的情緒和情境,會更好地幫助他們度過留學衝突期。
要學會充分的表達,即使是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困惑,這帶來的就是一種成長。
         準備3:允許自己去經歷
不少人留學美國是被美國多元文化所吸引。然而也正因多元,留學生會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甚至有一些是與原本認知或自身個性相沖突的。
在求學過程中,在完成論文和團隊討論中,留學生被一遍遍要求鍛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同學們應該學會萬事萬物不是絕對的,非此即彼的,而是充滿無數可能的,並學會找到最適合的自己的道路。
留學中,有一種寶貴的經歷和能力,即跨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適應最好的留學生,會採取一種整合的策略,認為保有自身文化與適應新環境文化同樣重要。
“我在宗教學校,所以宗教課是不可避免的。我並沒有加入教會,但這不影響我學習冥想,以及從宗教視角瞭解歷史和道德規範。
“中國教育可能更著重謙卑,但西方教育更希望學生有個性。或許在骨子裡,我那份謙卑是很難改的,也沒必要改。但在自評時,我還是不會吝嗇地給自己打高分。”
相信多年過去,同學們對留學生活的記憶,更多不是具體知識,而是當時經歷的掙扎和成長。所以,請大家做好準備,允許自己經歷衝突,破繭成蝶,成長為真正獨立自主的成年人。(武志紅團隊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