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Talk 是真格分享認知的欄目。
2024 年,全球共有 140 家公司躋身獨角獸。年前,真格基金髮布了「2024 年中國新晉獨角獸研究報告」。
本期內容,我們對美國 67 家新晉獨角獸進行了全面研究、分析與覆盤。獲取完整版 PDF 報告,請前往文末下載或點選「閱讀原文」。
2024 年,美國新增 67 家獨角獸企業 [1],數量上排名第一。中國第二,共 44 家。
其中,25 家(37%)來自飛速發展的生成式 AI 領域。在中國,生成式 AI 新晉獨角獸僅 2 家,佔據半壁江山的是硬科技。

圖 1 – 過去 9 年美國新晉獨角獸佔比
01
獨角獸背後的美國創業者
堅持「投人哲學」,真格基金曾提出創業者的四象限理論——把創業人群劃分為「老司機」、「小天才」、「技術派」、「操盤手」。
老司機
在美國新晉獨角獸之中,「老司機」創業者佔比最高,共 34 人(佔美國新晉獨角獸的 51% [2])。所謂「老司機」,即連續創業者。他們擁有極其豐富的創業經驗,在戰鬥中學習戰鬥、在時間中積累複利。
馬斯克就是其一。他創立的 xAI 創造了 122 天建成全球最大計算超級工廠的驚人紀錄,憑藉 10 萬張 H100 晶片穩居全球算力榜首 [3] 。
同樣備受矚目的是前 Open 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在 OpenAI 權力風波後,他於 2024 年 5 月離開 OpenAI,並於 6 月創辦 Super Safe Intelligence(SSI),以「安全超級智慧」為使命。
據媒體報道,SSI 有望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籌集逾 10 億美元資金,估值將超過 300 億美元 [4]。
小天才

「小天才」是美國生成式 AI 浪潮中被偏愛的創業者。「老司機」之外,「小天才」創業者有 17 人(佔美國新晉獨角獸的 25%),位列第二。這其中,有 4 位 95 後創始人和 2 位 00 後創始人。
大多數「小天才」創始人都是在積累了 1-3 年企業工作經驗後才決定創業,僅有 3 位是輟學或者畢業後立即創業。
在 2024 年最火的 AI 程式設計領域,四位創始人均為 95 後。
Cursor
-
母公司 Anysphere 由 4 位 00 後創立。4 位創始人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數學系,在讀書時就是 GitHub Copilot 的重度使用者。
-
目前,Anysphere 員工僅十幾人,卻擁有包括 OpenAI、Perplexity、Midjourney 在內的超過 3 萬名付費使用者。僅在半年內,Anysphere 的估值就增長了 5 倍,超過 26 億美元。
Devin
-
母公司 Cognition 的華裔創始人 Scott Wu 出生於 1997 年。他自幼展現出極強的數理天賦,9 歲開始學習程式設計,3 次斬獲國際資訊學奧林匹克(IOI)金牌,在全球最大演算法競賽社群網站 Codeforces 上獲最高級別「傳奇大師」稱號(目前全球僅 56 人)。
-
Scott Wu 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在哈佛學習經濟學時,他曾創立 AI 驅動的職業社交網站 Lunchclub 並擔任 CTO,獲得了 a16z、Coatue 和 Lightspeed 等投資,估值超 1 億美元。
-
2023 年,Scott 離開 LunchClub 創立 Cognition,並於 24 年 12 月正式推出首個 AI 程式設計師 Devin,被視作 AI Agent 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
Windsurf
-
母公司 Codeium 的創始人 Varun Mohan 出生於 1996 年。本科、研究生滿績點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
-
在創立 Codeium 之前,他曾於自動駕駛公司 Nuro 擔任技術主管。
-
目前,Windsurf 已經有超過 80 萬活躍使用者和 1000 餘家企業客戶。
Magic
-
創始人 Eric Steinberger 於 2000 年出生於維也納。14 歲時便透過麻省理工學院網課自學計算機、物理,並以高中生身份自薦加入 Meta,與頂尖 AI 研究員 Noam Brown(OpenAI o1 的核心締造者之一)合作開展研究。Eric 後來進入劍橋大學計算機系學習,一年後輟學。
-
2022 年,他創立 AI 編碼公司 Magic,並於 2024 年推出全球首個 1 億 Tokens 上下文視窗的模型 LTM-2-mini。
-
目前,這家僅有 20 多位員工的公司已獲 NVIDIA、Sequoia、Alphabet 等知名機構近 5 億美元投資,估值達 15 億美元。

技術派
「技術派」創始人位列第三,佔比 22%。
他們中大多曾在大學做前沿科研,或在 Google、Meta 等大廠帶領核心研究團隊。這些所成立的公司 73% 聚焦於 AI 領域,覆蓋大模型、具身智慧、AI 晶片等前沿地帶。
由於「技術派」創始人具備過硬的壁壘,且新技術的探索需要大量資本支援,因而「技術派」公司資本化速度遠超其他行業。平均成立 10 個月,「技術派」創始人的創業公司便可獲得首輪融資,而整體平均時長為 2 年。

圖 4 – 美國獨角獸創始人畫像及佔比
「AI 教母」李飛飛是「技術派」中的明星創始人。2024 年 4 月,時任斯坦福 HAI(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研究所主任的李飛飛創辦 World Labs,宣稱將打造「空間智慧」,將人工智慧引入動態三維世界。
World Labs 成立僅 3 個月後,便吸引了來自 NVIDIA、AMD、Adobe 等科技巨頭超 2 億美元的投資,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創下 AI 創業公司成長為獨角獸的最快紀錄。
「技術派」中另一位知名創始人是 Chelsea Finn,同樣來自斯坦福,時任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系助理教授。她和 Sergey Levine 在 24 年 3 月聯合創立 Physical Intelligence (π),致力於打造機器人通用大腦。8 個月內,Physical Intelligence (π) 獲得 Sequoia、OpenAI 和 Amazon 創始人貝佐斯等的 3 輪融資,估值達 24 億美元。
Chelsea Finn 曾領導斯坦福 IRIS(大規模互動式機器人智慧)實驗室,打造紅遍全網的「炒蝦機器人」ALOHA。聯合創始人 Sergey Levine 是強化學習領域的領軍人物,也是 Chelsea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博期間的導師。Sergey 的谷歌學術引用高達 16 萬次,被譽為「學術狂魔」。
02
四個關於美國獨角獸創始人的特別觀察
與中國不同,金融、投資、諮詢背景創始人佔據美國新晉獨角獸 1/3。
-
例如,企業級 AI 助手搭建平臺 Writer 的創始人 May Habib 曾在雷曼兄弟任分析師、在阿布扎比第二大主權財富基金 Mubadala 任副總裁。
-
金融背景讓這類創業者更敏銳地捕捉市場機會,但中國新晉獨角獸中,則較少出現該型別創業者。
10% 的創業者曾在軍隊或政府任職。
-
這些創始人多聚焦網路安全、國防科技等硬科技行業。例如,儲存解決方案提供商 WEKA、AI 網路安全公司 Cyera、雲備份管理平臺 Eon 的團隊均來自以色列軍隊。
45% 的獨角獸創始人為一代移民。另外 33% 的創始人是出生在美國的移民後裔。
-
從地區來看,來自中東和印度的創業者最多,從民族上來看,猶太裔創始人更是高達 20%。
-
由華裔創辦的獨角獸共有 5 家。除上文提及的 World Labs 和 Cognition,還包括 AI 物業管理平臺 Elise AI、區塊鏈身份驗證系統提供商 Humanity Protocol、半固態鋰離子電池研發商 24M Technologies。
此外,有 26 家獨角獸創始團隊在創業前有共事或同窗經歷。
-
例如,ElevenLabs 的創始人 Mati Staniszewski 和 Piotr Dabkowski 在波蘭華沙的高中相識,合作過許多 Hackathon 專案,志同道合的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對波蘭電影配音質量的苦惱促使他們成立了語音生成公司 Elevenlabs。
-
共事的經歷讓創始人間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和默契,形成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為創業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03
美國獨角獸行業分佈
美國 67 家新晉獨角獸中,有 28 家 AI 獨角獸,其中 25 家是生成式 AI 獨角獸。
這些 AI 獨角獸平均估值高達 21 億美元,平均成立後 3.7 年即躋身獨角獸,為除 Web3 外成長最迅速的賽道。

美國超過一半的 AI 新晉獨角獸都是 AI 應用公司,共 17 家。包括 ToB 的營銷、法律助手、 ToC 的程式設計助手、語言學習、資料搜尋助手等。
與美國層出不窮的 AI 應用景象不同,中國今年僅有的 3 家新晉 AI 獨角獸,其中 2 家為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與階躍星辰,另一家為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頗受關注的宇樹科技。

傳統 ToB/SaaS 仍是美國創業熱門領域。該行業誕生的獨角獸佔總數的 19%,僅次於 AI。
它們通常針對某一細分行業提供高度垂直的服務。例如:
-
為 B2B 企業提供返利管理軟體的 Enable
-
為學校交通車隊提供管理軟體的 Zūm
-
為供應鏈物流行業提供合規服務軟體的 Altana Technologies
-
為音樂版權行業提供保護服務的 Global Music Rights 和 Create Music Group 等
美國 SaaS 行業經多年發展,已進入高度專業化、細分化的階段。此外,AI 熱潮也引發了對網路安全和隱私洩漏的關注,去年美國有 6 家網路安全公司成為獨角獸,佔 SaaS 行業的 31%。
美國硬科技新晉獨角獸公司位居第三,佔總數的 12%。在中國,硬科技是去年誕生獨角獸最多的行業。
美國硬科技新晉獨角獸中,絕大部分為新能源企業。包括地熱能源開發商 Fervo Energy、社群太陽能運營企業 Nexamp、核聚變技術公司 Zap Energy、清潔航空燃料開發商 Twelve 和電池研發商 24M Technologies 等。
此外,這一年誕生的美國硬科技獨角獸還包括量子計算公司 Quantinuum、軍工級無人船開發商 Saronic 和倉儲物流機器人 Nimble。
其他行業新晉獨角獸包括:
-
以 TMT、FinTech 為代表的 ToC 應用,佔 10%。其中社交直播電商 Flip被廣泛認為是TikTok 商店的競爭對手,Flip 2024 年 4 月獲得由 Streamlined Venture 領投的 1.4 億美元,7 月收購真人導購個性化商品推薦電商 Curated。Curated 客單價達 700 美元,預計此次收購後 Flip 營收將翻倍。

圖 8 – Flip 官網
-
生物科技,佔 7%。
-
區塊鏈專案,佔 7%。
-
在一眾科技專案之外,唯一的時裝品牌 The Row 引人矚目。成立於 2006 年的 The Row 近兩年來憑藉其標誌性的「靜奢風」走紅社交網路,並於 2024 年獲得了來自 Chanel 和歐萊雅家族的投資。
真格基金全力重倉擁有滿腔熱情與創新想法的年輕創始人,期待與你們在獨角獸成長之路上同行。
如果你有好的創業想法,歡迎和我們聊聊!

獲取完整版「2024 年美國新晉獨角獸研究報告」,可於下方下載 PDF 或點選「閱讀全文」。
資料來源:美國為 PitchBook + TechCrunch,中國為 PitchBook + IT 桔子,其他國家為 PitchBook
[1] 美國新晉獨角獸資料中,Cart.com、Xpansiv、Clear Street、Ascend Elements 2024 年之前估值已達獨角獸標準,而 Alumis 在 2024 年 6 月 IPO 後估值回落至不足 10 億美元。因此在上期 72 家美國新晉獨角獸的基礎上,本次分析中不計入這 5 家公司
[2] 部分創始人有複合背景,此處按多標籤處理,故比例加總大於 100%,具體標籤劃分請見完整版 PDF 報告
[3] 由於馬斯克的 xAI 較為特殊,其超高估值遠偏離平均值(500 億美元 VS 平均 17 億美元),故本文所有涉及估值和成長速度的計算均未包含這一異常值
[4] 截至目前,SSI 報價 200 億美元的最新一輪融資尚未完成,故本文所有統計沿用上一輪融資的估值資料(50 億美元)

資訊收集整理|Manlu、Xinyen
報告撰寫|Leah、Cianna、Manlu
編輯|Bonnie、Wendi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