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的金融圈,提起Andrew Lockhart,業內無人不知。他所創立的Metrics Credit Partners管理著高達230億澳元的資產,一度被視為澳洲私募信貸的“定海神針”。

然而,近期一場突如其來的輿論危機,讓這位行業“教父”罕見動怒,也把整個私募信貸行業推向了聚光燈下。
一場風暴,從一則報道開始
導火索是《澳洲金融評論報》的一篇報道。財務諮詢公司 Count Financial 建議客戶撤出 Metrics 旗下幾隻基金,並對整個私募信貸市場提出警告。與此同時,澳洲權威評級機構 SQM Research 也將該行業列入“觀察名單”,而監管機構 ASIC(澳洲證券與投資委員會)更是下發了長達20頁的質詢函,要求各大基金在 4 月中旬前作出回應。

在 Lockhart 看來,這是一場由誤解和資訊不對稱引發的風波。“這根本就是一場被誤導輿論推動的鬧劇,”他在一場網路研討會上激動表示。
但事情並不簡單。
私募信貸:從行業“救世主”到“風險焦點”
回望2009年,金融危機餘波未平,Lockhart 還在澳洲國民銀行(NAB)主導企業放貸業務。當銀行開始收縮風險資產、謀求“輕資本”轉型時,他看到了機會。

起初的設想是建立一個澳洲本地的企業債市場,但市場並不買賬。“企業更想借錢而不是發債,散戶又不瞭解信貸風險。”於是,Metrics Credit Partners 於2012年誕生,成為澳洲首批主打企業貸款基金的機構之一。
更引人注目的是 2017 年的一次“破圈”嘗試:Metrics 將一隻5億澳元的私募信貸基金掛牌澳交所(ASX),從此向散戶投資者敞開大門。此舉不僅快速提升了管理規模,也為現在的監管爭議埋下伏筆。

成也透明,困也透明
隨著規模擴張,Metrics 的收費結構、資產處理方式、基金流動性管理等問題開始受到投資者和監管方的密切關注:
-
收費爭議:貸款前端費用高達 50%,被質疑“吃相難看”;
-
壞賬處理:債轉股流程是否透明,會計處理是否存在“粉飾”?
-
基金流動性:不同基金之間資金是否存在不當流轉?
對此,Metrics 表示已經全面加強資訊披露,並承諾對散戶投資者提供與機構投資者一致的透明度。但在市場信心緊張的大背景下,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被放大。

整個行業進入“高壓測試”階段
Metrics 不是唯一面臨危機的機構。另一家名為 Aquasia 的知名信貸基金,也因其核心投資企業 Konvoy Kegs 宣佈破產,導致基金出現近七年來首次負回報。曾經吸引投資人“追逐高息”的私募信貸,如今面臨資金贖回壓力、估值下調和合規風險的三重挑戰。
目前,澳洲私人信貸行業總管理資產規模已突破 2000 億澳元,佔企業貸款市場的 14%。這一市場曾在 2018 年皇家銀行委員會調查後迅速崛起,填補了銀行對高風險專案收緊放貸後留下的空白。
然而,在高收益背後,是監管的“真空地帶”與風險管控的不成熟。

ASIC:監管不再“溫和”
針對目前市場存在的風險,ASIC(澳洲證監會)已正式介入,啟動對 12 家基金的資訊披露、流動性管理和資產估值流程的重點排查。業內普遍認為,這場整頓可能是一次行業洗牌:
-
某些基金可能因無法滿足新標準而被迫退出;
-
新基金評級將面臨更嚴苛稽核;
-
零售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和資金保護機制或將進一步加強。
SQM Research 總經理 Louis Christopher 表示,監管機構擔心的是“行業擴張太快,而透明度卻跟不上。”

澳洲私募信貸行業的黃金時代,是否已走向尾聲?
從一開始的“銀行外包”、再到如今的“風險警報”,這個行業的命運正在經歷拐點。對於投資者而言,高收益誘惑背後,必須重新衡量風險承擔能力;對於管理人而言,市場紅利期已過,接下來要拼的是合規、透明度和風控能力。
當監管之手正式介入,一切遊戲規則都將重新定義。而 Metrics 與整個行業,正站在這場大洗牌的十字路口。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 第一時間內容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