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行星科學 ·
7月22日(今天)地球自轉速度將加快,產生今年第二短的一天
地球自轉的速度並非固定不變。很久以前,地球的一天比我們現在習慣的24小時短得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月球潮汐摩擦的作用下,地球自轉得越來越慢,一天也變得越來越長。據timeanddate報道,自上世紀原子鐘發明以來,人們終於能夠精準測量地球自轉速度的微小變化,截至2020年,原子鐘記錄到最短的一天比24小時少1.05毫秒。而在2020年以後,每一年最短的一天都打破了此前的紀錄。2024年7月5日是有史以來測量到的最短的一天,當時地球的自轉週期比平常快1.66毫秒。
據Space.com報道,對於2025年,科學家曾預測7月9日、7月22日以及8月5日可能是一年中最短的幾天。最新資料顯示,7月10日是2025年迄今最短的一天,比24小時短1.36毫秒。而7月22日(今天)則會提前1.34毫秒完成自轉,是今年第二短的一天。緊隨其後的8月5日預計將比24小時短1.25毫秒。地球自轉速度的長期變化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包括地核、海洋和大氣層的複雜運動,導致很難回答地球自轉為何會加速的疑問。儘管有跡象表明,這種加速趨勢正在減緩,但近期地球自轉變化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一些科學家預言,地球自轉速度可能很快會再次減緩,如果預測正確,那麼這次突然加速的現象可能只是地球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長期趨勢中一個暫時異常的現象。(space.com,timeanddate)
· 天文學 ·
長期預測存在的參宿四伴星可能終於被發現了

參宿四及其伴星在夜空中的位置。圖片來源:International Gemini Observatory/NOIRLab/NSF/AURA 影像處理:M. Zamani (NSF NOIRLab)
位於獵戶座肩部的參宿四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紅超巨星。它的體積巨大,直徑約為太陽的700倍。數千年來,人們一直用肉眼觀察它,並發現它的亮度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其主變星週期約為400天,次變星週期約為6年,而這個較長的波動週期一直是未解之謎。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去年有兩個團隊分別收集了數十年對該恆星亮度變化及運動抖動的觀測資料,經分析得出結論:這顆巨星可能有一顆較小的伴星導致了較長的亮度波動週期,但參宿四巨大的體積和亮度導致其伴星很難被觀測到,當時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和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都一無所獲。不過,一個團隊在即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文章中,首次報告了這顆伴星可能的觀測跡象。
研究團隊利用了NASA位於夏威夷的8.2米口徑北雙子座望遠鏡(Alopeke)。通常來講,大型地基望遠鏡擁有足夠清晰的視野,可以區分彼此非常接近的天體。但地球大氣層會導致星象閃爍,阻礙清晰的成像。研究團隊採用了一種名為散斑成像的技術,用經過特殊改裝的相機對目標進行多次瞬時曝光,再透過計算機合成,生成一幅比其他方式清晰得多的影像。經處理後的影像似乎顯示了一顆年輕熾熱的恆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5倍,距離參宿四非常近,甚至進入了參宿四的大氣層,其位置、大小和軌道與2024年兩項研究的預測大致相符。參宿四擁有伴星或許可以解釋其為何自轉速度奇快。不過作者表示,這張照片也有可能是偽影,他們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進一步觀測證實。(《科學》新聞,NOIRLab)
· 心理學 ·樂觀者都是相似的,悲觀者各想象其不幸

圖片來源:Unsplash
樂觀,即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期望,能夠增強人的幸福感,使人保持身心健康。相比悲觀者,樂觀者常常擁有更廣泛的社交網路,並且對社會關係更滿意。近日,一項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分析了樂觀或悲觀者在想象未來時的大腦活動,發現樂觀者的神經活動模式相似,而悲觀者的則具有多樣性。
研究人員讓87名參與者想象自己處於積極、中性、消極、與死亡相關的事件中,並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了他們的大腦活動,以瞭解他們對未來的思考如何透過神經活動在大腦中具像化。隨後,他們根據調查問卷評估了這些參與者的樂觀程度。結果表明,參與者中的樂觀者(具有積極特質)會表現出趨同的神經處理模式,而但悲觀者們則各不相同。同時,相比悲觀者,樂觀者想象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的神經模式具有明顯差異,他們更傾向於在心理上疏遠和淡化負面場景,從而減輕其情緒影響,而非試圖從積極的角度重新解釋消極事件。(Kobe University)
· 健康 ·
四天工作制(不減薪)顯著提升員工幸福感
目前,全球範圍內都在嘗試減少工作時長的舉措,如6小時工作日或減少20%工作時長。例如,“全球四天工作制”(4 Day Week Global)倡議在多國進行試驗,有約375家公司參與,旨在探索縮短工作周(而不減薪)如何營造更佳工作環境。7月21日,一項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研究報告,不減少收入的情況下,每週工作四天能增進員工工作滿意度和身心健康,這得益於工作效率提升、疲勞度降低和睡眠問題減少。
為測試四天工作制(不減薪)干預的效果,研究人員開展了為期6個月的試驗,涉及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英國、愛爾蘭和美國141家組織的2896名僱員。利用調查資料,他們比較了干預前後的工作和健康相關指標(包括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度、心理和身體健康)。他們還將獲得的結果與另外12個沒有嘗試該措施的公司的285名僱員作了比較。研究發現,在採取4天工作制以後,平均每週工作時間減少了5小時。和繼續每週工作5天的公司員工相比,每週工作時間減少8小時或以上的員工,自我報告倦怠感降低,工作滿意度和精神健康改善。同樣的效應在每週工作時長減少1~4小時和5~7小時的員工身上也被觀察到,儘管效果相對較小。這些獲益可以部分歸因於睡眠問題減少、疲勞程度降低,以及個人工作能力提升。研究人員認為,不減薪縮短工作周和減少工作時長有助於提升工作滿意度和員工健康。不過他們表示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侷限是,企業是自願參與的,導致樣本主要由英語國家較小規模企業組成,並希望在未來展開減少工作時長的隨機對照研究。
·流行病學 ·
針對這種威脅千萬人性命的病毒,有了首個潛在療法
人類嗜T細胞病毒-1(HTLV-1)在全球各地的很多原住民社群(包括澳大利亞中部)中流行,約有1000萬人因感染HTLV-1病毒遭受生命威脅。HTLV-1也是目前最複雜且最受忽視的病毒之一,它會和HIV一樣,感染人體內的T細胞,且在感染後有很長的潛伏期。當人們意識到時,免疫系統可能已完全受損,這會導致他們患上嚴重疾病,例如成人T細胞白血病和脊髓炎症。不過近期,一項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顯示,現有的部分HIV藥物可以抑制小鼠體內HTLV-1c毒株(HTLV-1的一種亞型)的傳播。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從原住民捐贈者體內分離出病毒,發現來自澳大利亞中部的HTLV-1c毒株與國際上發現的HTLV-1a毒株之間存在顯著的基因差異,HTLV-1c會更具有侵襲性,尤其是在肺部。隨後,他們基於兩種毒株開發了HTLV-1人源化小鼠模型,進一步研究了這種病毒在具有類似人類免疫系統的生物體中的行為。它們給小鼠注射了替諾福韋(tenofovir)和多替拉韋(dolutegravir),發現它們均能有效抑制HTLV-1c傳播,延緩小鼠的病情。這兩種藥物目前已被批准用於抑制HIV病毒和預防艾滋病。當聯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與MCL-1拮抗劑治療小鼠時,也可以選擇性地殺死含有HTLV-1的人類細胞。這提示這種療法或是潛在的HTLV-1c治療策略。(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撰寫:馬一瑗、不周、clefable
編輯:clefable
封面圖來源:Unsplash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