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擁有、卻不敢成為的伴侶,非ta莫屬——

最近我最好的一位女性朋友要結婚了。這段戀愛她談了整整七年,而我也跟著吃了整整七年甜甜的狗糧。
有一句話是說,要愛一個具體的人。而我卻常常在她與伴侶的交流中看到:愛一個人是具體的。
當作為一個大 i 人,有一次她見了對方的好朋友,但聚會之後很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好時:
當她拿到了工作晉升的機會,但也意味著 ta 們要異地兩年時:
我想,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相處裡的細枝末節,讓她願意堅定地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如果用一個詞去形容她的另一半,最貼切的應該就是——引導型伴侶
在社交媒體上,引導型伴侶既是許多人嚮往的理想型,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說,引導型是對利他主義者的剝削,追求這種關係模式就是對付出一方的不公。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真正的引導型伴侶到底是怎樣的~
擁有引導型伴侶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嚴格意義上講,引導型伴侶並不是心理學裡的某種特定的伴侶型別。
結合大家的討論,引導型伴侶大致指的是,那些在親密關係裡能夠給另一半提供足夠的支援、鼓勵和建議,積極引領對方成長的伴侶。
具體來看,當你的另一半是一個引導型伴侶,你會收穫以下幾種體驗——
  • 你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安全、放鬆地向 ta 敞開
引導性伴侶的內在彷彿有著一個強大的情緒容器,能夠接住你的複雜和脆弱。你會發現,在 ta 身邊,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慢慢地安放。
比如當你因為高強度的工作熬了好幾天大夜,回到家連話都不想說的時候,ta 可能不會責怪你不交流,也不急著給出安慰,只是靜靜地陪著你,告訴你「累了就好好休息,不想說話沒關係,你想要聊聊的時候我都在」。
引導型伴侶往往有著較強的涵容(contain)的能力,ta 不會否定、迴避或放大你的情緒,而是用開放、接納的態度去面對它。
圖片來源:《老友記》
  • 你經常因為 ta 的尊重,更加明確和堅定自己的邊界
在引導型伴侶身邊,你不僅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還會體驗到一種穩固的安全感。
依戀理論認為,健康的依戀關係是養育者為孩子打造一個安全基地,孩子可以離開安全基地去大膽地探索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隨時返回[1]
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好的伴侶就充當了安全基地的角色。你可以為自己負責,堅定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可以放心地向對方袒露脆弱,不抗拒對方提供的幫助。
在這個過程裡,引導型伴侶不會強迫著你應該怎麼做,相反 ta 會鼓勵你去探索自己的邊界。比如當對方向你發出一場飯局邀約,但同時對方也充分尊重你的選擇,明確你有拒絕的權利和自由。
  • 你能感受到,自己的積極成長都與 ta 有關
自我拓展理論(self-expansion)認為,親密關係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於幫助個體擴充套件自我——透過將伴侶的資源、經驗和視角納入自己的自我概念中,從而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2]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引導型伴侶,你會更清晰地發現自己在這段關係裡得以成長。比如:
培養了新的興趣愛好:對方喜歡運動,你在 ta 的影響下也開始規律運動。
看待問題的方式更加成熟:ta 會站在新的視角幫你分析問題,讓你有了新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變得更加自信和堅定:ta 鼓勵你去爭取工作機會,陪你模擬面試,讓你積累起更多經驗和底氣。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長出新的經驗,也會發展出新的自我。
被這樣好的愛包圍著的時候,也會提升我們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讓我們更愛自己。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更重要的是,這段關係帶給你的滋養,並不會因為關係的結束而停止。你從對方身上汲取的力量,會內化成為你內在世界的一部分。
沒錯,真正的引導性伴侶,是引導我們學會如何好好地關愛自己。
這種引導正是
讓我們反覆墜入愛河的良藥
在長期親密關係裡,倦怠感常常是難以避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另一半的瞭解程度日益加深,互動模式趨於固定,激情和新鮮感可能就會逐漸消退。
但如果有一方是引導型伴侶,你們的關係會更有活力,即便是在長期穩定的關係中,也可以維持熱戀的感覺。
  • 你們的關係會因為自我成長湧現更多的新鮮感
我們在前文提到,引導型伴侶能給關係帶來更多自我拓展的空間。當我們能透過關係獲得新的視角、能力和經驗時,這種自我成長不僅會讓我們自身感覺更好,也會啟用我們對另一半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項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發現,當參與者在戀愛初期和伴侶相處時,大腦中尾狀核(caudate nucleus)的區域會顯著啟用。尾狀核是大腦獎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我們的慾望、積極情緒密切相關。
研究同時也發現,在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中,只要伴侶能夠持續帶來自我拓展的體驗,大腦的獎勵系統就會被持續啟用,進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人產生強烈的愉悅感[3]
換句話說,當關系能夠激發我們成長時,也會增強雙方的情感連線,即便身處長期關係裡,也能讓人反覆墜入愛河。
圖片來源:《老友記》
  • 你甚至還會體驗到更高質量的性生活
如果另一半是引導型伴侶,你們可能也不太會面臨性慾消退的困境。
2022年的一項研究就指出,當伴侶之間存在更多的自我擴充套件體驗時,性慾水平會顯著提升,性生活的滿意程度也會更高[4]
不得不感嘆,引導型伴侶在關係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正向、積極的情感體驗。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對引導型伴侶會有一些爭議呢?
單向的付出和犧牲
是對引導型伴侶的最大誤解
在社交媒體上對此普遍擔心的是,處在親密關係裡的引導型伴侶,往往是那個引導、成全對方的角色,這是在美化一種隱性的付出邏輯,更是對引導型伴侶的不公。
但真正的引導型伴侶,並不等同於單向的付出和犧牲。
好的關係是平等、互惠的,這種互惠並不是雙方的每一次付出都要對等交換,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都能在情感上得到一些滋養。
引導型伴侶是在關係裡做出了利他行為的那個人,表面上犧牲了自己的時間或者資源,但同時 ta 也收穫了一些對 ta 來說更有價值的回報,可能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對方的認可。
在支援對方的過程中,ta 也會感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被增強,而非被剝奪。
圖片來源:小紅書
不論是引導型伴侶,還是被引導的一方,對於身處在親密關係之中的人來說,付出和犧牲都是必要的。一項研究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做出的犧牲,按不同的動機分成了兩類[5]——
進取型動機(approach motive):自己的犧牲是為了增進彼此的關係或是共同的利益。
迴避型動機(avoid motive):犧牲只是為了避免衝突,避免被對方責備。 
研究人員發現,個體在做出迴避型動機的犧牲時,會體驗到更多負面的情緒,反而使感情有更多衝突。但進取型動機的犧牲則不同,會使情侶互相之間更感激對方,關係的滿意度也更高,感情的持續時間也更長。
從這個角度說,願意先去付出的引導型伴侶,更加擁有愛人的能力。就如同《小王子》裡的那句,「是你花費在玫瑰身上的時間,才會使得玫瑰如此重要。」
此外很多人會誤以為,引導意味著放下自己、成全對方,彷彿一個引導型伴侶必須壓抑自己的需求,犧牲自己的利益。
一個能夠推動對方的成長的引導型伴侶,首先 ta 自身就會擁有相對穩固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圖片來源:《遇見你之前》
如果一個人是失去自我的,在親密關係裡很容易會滑向兩種極端——要麼是控制、要麼是討好。而不論是以上的哪種情況,本質上都不是引導,無法讓對方獲得切實的成長。
換句話說,一個真正的引導型伴侶,會擁有著更加強烈的主體性。
真正健康的關係是
讓引導的角色流動起來
看到這裡,如果你發現自己遇到了一位引導型伴侶,意味著你收穫了一份難得的幸運。
如果你自己本身就符合文中提到的引導型伴侶的特質,那就放心地接受我們的誇誇,你真的是一位很好的愛人。
為了讓這種相互成就的關係走得更長久,我們還準備了一些小 tips :
如果你是關係中的「引導型伴侶」:
1.明確付出的邊界
一味的付出並不是一件好事,過度付出不僅會產生自我損耗的負面感受,也會給關係裡的另一方造成情感上的負擔。
因此,引導型伴侶需要學會健康地付出。健康的付出需要符合以下3點,你可以依此對照自己的行為——
  • 付出的動機是基於愛、關懷和共同成長
  • 付出能讓你收穫效能感而不會讓你感到耗竭
  • 把對方視作獨立的個體,允許對方拒絕你提供的幫助
2.定期檢視自己和關係的狀態
好的關係是能讓雙方都感受到滋養的。
如果你發覺自己在關係裡的付出大於索取的時候,可以找個機會和對方好好聊聊,溝通感受的同時大膽向對方提出自己的需求。
圖片來源:《絕命毒師》
如果你擁有一個「引導型伴侶」:
1.在平常多做一些對方會喜歡的小事
如果你的伴侶在關係裡給予了很多支援和成長的空間,請務必珍視和回饋 ta 們的付出。
婚姻治療師 Stuart 提出了互惠強化(Reciprocal Reinforcement),即透過增加雙方之間的獎勵行為來改善婚姻關係[6]
這些獎勵行為未必有多驚天動地,重要的是能讓對方感覺到你有在認真地回饋,以及確保這些行為是具體、可操作的。比如:每天早上給對方一個擁抱、每週一起去散一次步。
圖片來源:《狼少年》
2.在某些領域嘗試去做引導的那個人
對於習慣被引導的一方來說,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給伴侶提供支援,讓引導的角色在關係裡流動起來。
比如你很擅長調節情緒,可以在對方被負面情緒侵襲的時候安撫對方,並分享自己的小方法。再比如你擅長做計劃,可以幫伴侶做旅行規劃。
一段健康可持續的關係,應該是雙方成為彼此的引導型伴侶。
最後,分享一句話:
love lies not in luring gazes, but in souls magnetized toward shared horizons.
愛不是我吸引你凝視我的雙眼,而是不約而同地朝同一個方向眺望。
希望我們被愛意環繞的時候,都能生長出更加豐盈的自己。
今日互動
你有遇到過引導型伴侶嗎?
References:
[1]Bowlby, J., & Holmes, J. (2012). A secure base. Routledge.
[2]Aron, A., & Aron, E. N. (1997). Self-expansion motivation and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3]Acevedo, 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
[4]Goss, S. C., Raposo, S., Balzarini, R., Rosen, N. O., Benyamin, V., & Muise, A. (2022). Feeling close and seeing a partner in a new light: how self-expa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xual desir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9(8), 2478-2506.
[5]Impett, E.A., Gable, S.L., & Peplau, L.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3), 327-344.
[6]Wieman, R. J., Shoulders, D. I., & Farr, J. A. H. (1974). Reciprocal reinforcement in marital therapy.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5(3-4), 291-295.
本文關鍵詞:引導型伴侶、自我拓展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魚仔
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
合作請聯絡 [email protected]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收穫成熟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