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一五
上回我們說到,馬部長的反腐工程還需要時間和資料來檢驗,到底是真抓麻匪,還是藉著抓麻匪的由頭打擊異己和斂財,現在還不確定(《你知道他在搞腐敗,他也知道他在搞腐敗,但他強調這些都是合法的》《Yuen Yuen Ang《中國的鍍金時代》:為什麼腐敗沒有扼殺中國的經濟繁榮丨讀中國計劃(四)》)。

2月17日,遭整頓的物件、“反腐工程”裡的那個“腐”有話要說,《紐約時報》發了一篇稿子,說特馬二人的反腐極具選擇性,二人的公司都可能從中受益。

《紐時》自己在腐敗話題上的履歷並不光彩,曾經高強度地充當民主黨腐敗分子具體說是如佩洛西等“傳世股神”的保護傘和傳聲筒(《腐敗的媒體如何假裝監督權力》),不過這不妨礙《紐時》揭發政敵“反腐不倡廉”的底氣。
《紐時》的指控主要有這麼幾個。
首先指控特馬二人刀口絕對不朝向自己人,特朗普2.0的內閣由一批美國鉅富組成,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內,數人都面臨腐敗指控。比如《紐時》配圖上位於左邊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他最近就被指控作為領導和商人存在利益衝突。

《紐時》進一步指控特朗普和馬斯克兩人如今已經當上了領導,仍然實際掌控自己的私人公司,違背了傳統的政治倫理。而且兩人的公司如今還會從他們所謂的反腐工程中獲益,更是豈有此理。
《紐時》舉的例子是特朗普剛上任一個月,就讓司法部取消了針對前共和黨眾議員Jeffrey Fortenberry的案子,Jeffrey Fortenberry涉嫌選舉受賄以及對FBI撒謊。司法部還取消了針對共和黨眾議員Andy Ogles的刑事調查,Andy Ogles涉嫌選舉受賄和財務造假,此外Andy Ogles在學歷教育等方面也存在造假現象,可以說是一個mini版的喬治·桑托斯(《一心為人民的大謊言家》)。
Jeffrey Fortenberry和Andy Ogles的例子說明腐敗分子拍特朗普馬屁真的有用。
特朗普之前一口氣開掉了17名政府監察長,理由是他們翫忽職守。他還開掉了政府道德辦公室主任以及政府特別律師辦公室主任,這倆辦公室在特朗普1.0時代曾經追著他打。
《紐時》也沒忘了特朗普中止FCPA調查,鼓勵美企在海外進行商業賄賂這事兒(《
》)。
還有特朗普利用自己總統身份經營商業地產和併購業務,發行加密貨幣割韭菜。
馬斯克這邊則是旗下公司接連從特朗普政府那邊拿到價值數十億的大合同。比如前兩天《紐時》報道過另一條訊息,說美國國務院可能要花4億美金購買武裝特斯拉。

《紐時》這篇稿子其實還挺有笑點的。我們可以簡單說兩個。
比如《紐時》現在抨擊特朗普2.0的司法部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紐時》喊出來的口號正是拜登政府時期特朗普那邊罵加蘭的司法部的詞(《今天華盛頓詭譎的官場》《《華盛頓詭譎的官場》出續集了》)。如今攻守易勢,雙方易地而處,十分具有戲劇效果。
又比如《紐時》這篇稿子痛罵特朗普時還不忘幫民主黨洗白,大罵特朗普分不清腐敗和訂閱費,混淆視聽誣陷USAID和POLITICO。關於POLITICO所謂的訂閱費的問題,我們前兩天已經專門做過研究了,補齊了民主黨喉舌們“闢謠”時故意漏掉的那幾張圖表(《你知道他在搞腐敗,他也知道他在搞腐敗,但他強調這些都是合法的》)。《紐時》說特馬關於POLITICO的指控屬於“沒有證據”,似乎意識不到馬斯克可以模仿“訂閱費”邏輯為“合同”辯解。
馬部長和他的政府效率部現在已經成為了特朗普清算政敵的一把快刀,今天的最後我們講個相關又不相關的問題,似乎目前所有要對抗特朗普的勢力都把視線瞄準了馬斯克。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歐洲給出的反應是啟動對美國科技公司的調查。這是看準了馬斯克是矽谷科技勢力的代表。矽谷新勢力的另一代表Peter Thiel最近也在被《金融時報》高強度曝光。

2月17號加拿大前外交部長、財政部長、副首相Chrystia Freeland在《紐時》頭版頭條發表評論文章,說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和領土威脅,我們加拿大有牌的,現給你特斯拉來個100%關稅套餐。

歐洲和加拿大的思路某種程度跟民主黨是一樣的,透過打擊金主和輿論支持者馬斯克來影響到特朗普。這種方法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還不好說。因為畢竟特斯拉搞的是電動汽車,且矽谷勢力只是特朗普基本盤中的一塊。最近美國能源部和商務部高歌猛進,在推動化石能源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特朗普在地產界的朋友如Steve Witkoff近來也很受重用,以前是中東特使,現在又要管俄烏和談了。
特朗普把馬斯克當快刀,自然就考慮過快刀折斷的風險。刀的利益和持刀人的利益,終究是有不同。特朗普本人的利益,可能最終落腳點還是他的家族利益以及他為自己設定的美國建國250週年獻禮者的歷史定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