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康永曾在採訪中說:
“永遠不要把一段關係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
年輕時,總以為情誼無價,對一些關係充滿信心,篤定只要感情深,關係就會無堅不摧。
可事實上,這世上哪有一成不變的永恆。
有時,那些看似真摯的情誼不過是因利而聚,有的人終是隻能相伴一程。
當那些關係的發展背離了我們最初的預想,便會感到沮喪失望。
但細究起來,其實是我們的心境出了問題,在不知不覺間給這些關係“賦魅”,寄予過高期待。
真正的成熟是:不對任何一段關係上癮,對身邊的所有人祛魅。

對伴侶祛魅
電視劇《父母愛情》中,江德福與安傑的愛情可謂是幾經波折。
戀愛時,江德福幾乎是安傑心中的“完美伴侶”,其軍人的剛毅果敢,真摯情感都讓安傑心動不已。
可當她滿心憧憬走進婚姻後,才發覺江德福並沒有想象中完美。
他是個大老粗,生活習慣與安傑相差甚遠,不只不修邊幅,吃飯還吧唧嘴。
起初,安傑也頗感失望,不禁疑惑曾經的理想伴侶怎會在婚後判若兩人。
可慢慢地才明白,過度理想化伴侶,其實是“賦魅”在作祟。
及時擺正心態後,安傑不再對江德福那些粗魯的生活習慣嗤之以鼻,而是學著融入江德福所追求的樸素生活。
江德福也為了安傑開始嘗試喝咖啡,學著吃西餐;
哪怕會被旁人嘲笑,他也堅持每天睡前刷牙、洗臉、洗澡,成了安傑口中的 “三洗丈夫”。
二人的日子也和諧多了。
心理學上,有個“理想化投射”,說的是:
在感情中,我們常常會將內心對於異性的美好幻想,投射到自己的伴侶身上。
在看另一半時,會不自覺地戴著濾鏡,忽略對方的缺陷,放大對方的優點。
然而,當婚姻的帷幕真正拉開,當初的浪漫美好會被柴米油鹽代替,甜言蜜語也會在日復一日裡變成嘮叨瑣碎。
一旦發現對方與自己所想相差甚遠,便心生怨懟,開始指責爭吵。
可世上哪有恰好嚴絲合縫的伴侶、完美無缺的婚姻?
再般配的夫妻,也會有爭執摩擦,甚至是為了生活瑣事吵得面紅耳赤的時候。
若不能打破對完美伴侶的幻想,只會和幸福漸行漸遠。
懂得對另一半“祛魅”,才是走進婚姻的前提;
修得一顆包容之心,接住對方的低處,方能抵得過歲月的磋磨和洗禮。
那些所謂的幸福婚姻,從來就不是備受上天的垂青,而是夫妻雙方都摘掉了“完美的濾鏡”,以一種清醒成熟的姿態去回敬感情。


對朋友祛魅
作者初小軌在書中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她曾在報社工作時,有位關係極為要好的朋友。
二人同住一間寢室,每日誰早起都會悄悄幫對方打卡簽到,日常也是形影不離。
她們一起加班處理採訪素材,一起熬夜寫新聞稿,一起被工作難題折騰得暈頭轉向,又攜手將其攻克。
在彼此的互助與鼓勵下,她們從懵懂、業務生疏的職場新人逐漸成長起來。
可一年後,由於對未來的規劃不同,小軌決定辭職赴北京發展,朋友則繼續留在報社。
二人相隔甚遠,見面機會全無,幾年後便斷了聯絡。
面對這樣的結局,小軌一開始也傷感過,惆悵過,可隨著時光流轉,她漸漸明白,人生總有分岔路口,沒有人能一直同行。
最終她也選擇了釋懷,將這份情誼默默珍藏。
其實,像初小軌這樣的經歷並非個例,多少親密的關係,終是難敵時光的過濾。
有太多的朋友,其實也沒有爭吵,也無關利益糾葛,就在時光裡默默走散,從此天各一方。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任嘉倫也問過類似問題:
“為什麼有的朋友以前玩得很好,可是越長大反而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時何炅說:
“朋友漸行漸遠是常態。 雖然我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邊的人,但是我從來不奢望把任何人留在身邊一輩子; 有的人他來,他就是陪你一段。”
寥寥幾句,卻道盡了成年人世界的聚散離合,年少時,身邊都是好友相伴,並肩攜手,便認為這份情誼定能延續一輩子。
直到長大後才發現,好像沒有一段關係不會過期,再深的緣分也有盡的一天。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我們對朋友關係預設了長期。
可生活本就充滿變數,當彼此的生活軌跡逐漸偏離,而我們還執著於年少時那份對友情永不褪色的期許,失望自然會如影隨形。
真正通透的人,早已學會對友誼祛魅,只活在緣分裡,卻不再執著於關係,很高興朋友能來,也能欣賞接受對方的乍然離場。


對親戚祛魅
曾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有什麼人性潛規則你必須知道?”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說:
“不強則無親,千萬不要把親戚看得太重。”
的確,血緣並非衡量感情的唯一標準。
有時候,決定親戚間關係的疏密,往往取決於你的身份地位。
對親戚關係懷有過高的期許,只會讓自己在面對現實的落差時,滿心失望。
網友@老鄭曾分享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
老鄭大學畢業後開了家公司,生意紅火。
但每次回老家,他都會特意換上樸素衣服,開破舊小轎車,有時面對親戚詢問還會有意 “哭窮”。
有人不明白老鄭為啥要這麼做,老鄭卻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講起了自己之前的一段經歷。
那時老鄭生意紅火,每逢過年過節,登門道喜的親戚們數不勝數,老鄭也從沒虧待過這些親戚:
生活上,他總是能幫則幫;但凡老家的親戚有用得上他的地方,他定會當成自己的事兒來辦。
他始終認為血濃於水,且他這般付出,若有朝一日他落難了,親戚們定也會出手相助。
不想後來,他在事業上碰了灰,那些親戚們一知道老鄭落魄,不止紛紛將他拒之門外,更連忙同他撇清關係。
經此一遭,老鄭徹底看清了那些親戚的嘴臉,也明白了人性的複雜。
之後每次回到老家,老鄭就會刻意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混得普普通通的中年人形象。
作家路遙就曾在《平凡的世界》中說:
“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看的是多麼美好和重要。 一旦長大成人,自己開始獨立生活時,我們便很快就會知道,親戚間的關係常常是庸俗的。”
人這一生,永遠斬不斷的就是血脈關係。
因此對於親戚,我們總是懷著一份天然的親近與期待,總覺得血濃於水,親情該是無比純粹且溫暖的存在。
可人性是複雜的,在利益面前,就連兄弟姐妹也可能翻臉,更何況只是血脈沾邊的親戚。
就像那一句: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
成年人的清醒是:及早對親戚祛魅,珍惜那些真正溫暖真摯的親情,但絕不給予過高的期許。


馬爾克斯說:
“人生的實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他人心存太多期待。”
我們這一生都周旋在各種關係裡。
他人大多如匆匆過客,短暫相伴後便消失於歲月長河。
所以,實在不必把任何一段關係看得太重,想象得太好。
打破對伴侶的完美濾鏡,擁抱不完美的彼此,方能收穫幸福長情。
不奢求朋友間的永恆,緣分把我們帶到哪裡,就好好走到哪裡,便是友情裡最好的歸期。
至於那些有血緣之誼的親戚,不討好冷漠,不辜負真心,來者惜,棄者便去。
點個在看,願你我都能學會對關係祛魅,餘生不對任何人上癮,活得清醒而獨立。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