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臣一句話惹怒全國,卻意外暴露了他們真正的“優勢”

前幾天,我在東京和一位國內來的客戶喝茶。他喝了兩口冰美式,冷不丁來一句:“祥哥,日本不行了吧,經濟都蕭條了,聽說連米飯都吃不起了?”我正想回嘴,他又接著說:“不過看新聞,我才發現,這地兒雖貴,但貴得居然還有點邏輯。”
他說的是啥?一條上了熱搜的日本新聞:某位農業高官被人爆出在會議上說,“我不買大米,家裡堆滿了支持者送的,夠賣了。”
這事剛傳出來時,很多人還以為是段子。畢竟你很難想象,有人會在全國物價飛漲、大米翻倍的檔口,說出這種“我不花錢吃飯”的話。
可事情確實是真的,而且後果比大家想象的還嚴重。日本網友一邊倒地罵,說這人“脫離現實、缺乏常識”。普通市民直接在電視採訪裡回懟:“我不吃米飯了,因為太貴。”這位發言的主婦甚至說,她已經開始靠麵包和意麵充飢,大米成了“奢侈品”。
要知道,過去一年,日本大米平均每5公斤賣到4268日元,漲幅接近翻倍,很多超市都貼出了限購標籤。就在大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時候,你卻出來說“家裡屯得多,可以賣”?
一句話,把民眾的情緒徹底點燃了。
更讓人驚訝的是,第二天媒體就連夜跟進,大批議員出來批評,高層也立即表態“此番言論極不妥當”,連他本人也鞠躬道歉,說願意接受一切處分。
你說這算啥?其實這正是制度和常識在發揮作用。不是說他們的制度完美,而是出了事,總有人得站出來說“這事不對”。而不是一句話沒說完,平臺先給你遮蔽了,或者群眾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我那客戶聽完後淡淡來了一句:“最起碼人家錯話還能上新聞。”
其實類似的情況我們並不陌生。身邊朋友都在說:吃飯越來越貴,生活越來越緊,關鍵是大家都不太敢問“為啥會這樣”。不是因為沒人有疑問,而是因為“問”本身就已經太奢侈了。
你可以說每個國家都有問題,但你不能否認,有些地方的“貴”是明碼標價的,有些地方的“貴”卻要你閉嘴感恩。
這才是差距.

在東京這種“物價全球前列”的城市,大多數人照樣該吃吃、該省省。生活是苦一點,但規則是透明的。你知道漲多少,知道誰定的,知道可以去投訴,媒體也能曝光。這種“可預測”,讓人安心。
所以這位大臣的一句“我家大米多到能賣”,雖然聽著像笑話,但在日本激起了真正的民憤。而我們看著,卻笑不出來。
因為我們太習慣了——
漲價時沉默,抱怨時收聲,最後默默買單,還要告訴自己“別人也一樣”。
我們不怕貴,我們怕的是貴得不明不白,生活突然就變了樣,你卻連問一句都成了“敏感”。
要是你家在搶米,他家在炫米,你受得了嗎?
對此你怎麼看?評論區聊聊……
作者:祥子
編輯:修羅
稽核:大辰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end
瞭解日本房產,請上方掃碼
或搜尋祥子的微訊號:ribenbudongchan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