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3月3日(小新)2024年6月,67歲的英國女子芭芭拉·泰特(Barbara Tite)在米爾頓凱恩斯總醫院(Milton Keynes General Hospital)接受手術時,經歷了她人生中“最恐怖的噩夢”——她在手術過程中醒來,卻無法動彈。這一事件給她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如今,她要求醫院提供賠償,併為她的心理創傷提供專業治療。
據BBC報道,芭芭拉·泰特因腸道穿孔住院接受手術。在手術前,她記得自己被深度鎮靜,進入麻醉狀態。然而,緊接著,她經歷了難以想象的恐怖場景:“我意識到自己是清醒的。”
她描述,這種感覺就像是處於“麻醉意識”(anesthesia awareness)狀態——她能夠清楚地感知周圍的一切,但全身無法動彈,就像被困在自己身體裡。“這就像恐怖電影裡的場景,我動彈不得,只能感受到正在發生的一切。”
所幸,她憑藉右手輕微的動作,成功引起了醫護人員的注意,醫生隨即加大麻醉劑量,讓她重新進入昏迷狀態。但這短暫的清醒時刻,已在她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恐懼。
芭芭拉·泰特表示,自己一生中接受過40多次手術,包括因腫瘤進行的大型手術,但從未發生過類似的事故。然而,這次術中清醒的經歷,給她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如今她被診斷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出現焦慮、恐懼、睡眠障礙和回憶閃回等症狀。
她已經正式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並希望得到專業心理治療,以幫助她擺脫這場手術噩夢。
面對患者的投訴,米爾頓凱恩斯總醫院發表宣告,對芭芭拉的經歷深表歉意,並表示願意與她就相關醫療支援進行溝通。“我們對泰特女士經歷的痛苦深感遺憾。每位患者在我們醫院接受治療時,都應感到安全。”
然而,醫院方面並未完全承認麻醉失敗,而是解釋稱:“我們認為患者是在手術結束階段(麻醉甦醒期)出現的意識恢復現象,而非整個手術過程中都保持清醒。”
此外,醫院表示,目前無法在院內提供患者要求的心理支援服務,但願意與她進行進一步協商,以探討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
醫學界將術中清醒現象稱為“麻醉意識”(Anesthesia Awareness),指的是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部分或完全恢復意識,但由於肌肉鬆弛劑的作用,無法做出反應或表達痛苦。據統計,全球麻醉意識的發生率約為0.1%-0.2%,也就是說,每1000名患者中可能會有1-2人經歷類似情況。
導致“麻醉意識”的常見原因包括:
-
麻醉劑量不足:某些情況下,患者的個體反應可能導致麻醉劑的效果不足,未能完全進入昏迷狀態。
-
麻醉藥代謝過快:部分患者的身體對麻醉藥物的代謝速度較快,可能在手術過程中提早恢復意識。
-
手術緊急情況:例如危重病患、低血壓患者或剖宮產手術,可能因患者情況特殊,減少麻醉藥使用量,增加術中清醒風險。
對於經歷過術中清醒的患者,最常見的後遺症是嚴重的心理創傷,包括焦慮、恐懼、失眠和創傷性回憶,甚至影響生活質量。
從法律角度來看,醫院是否應對該事故承擔責任,取決於是否存在醫療過失。如果調查發現,麻醉師確實未能根據患者情況適當調整麻醉劑量,或未在術前進行充分評估,則可能構成醫療事故。
在英國,醫療過失案件一般由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處理,患者可申請經濟賠償,用於醫療費用、心理治療和精神損害賠償。芭芭拉·泰特的案例是否會進入法律程式,取決於她與醫院之間的協商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