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本文字數:4141,閱讀時長大約7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吳斯旻
“數智化不是簡單的工具迭代,而是醫療生態的重構。”在近期召開的一場圍繞公立醫院數智化轉型的培訓班上,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資訊化司原司長、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毛群安在該場培訓中表達了這一觀點。
這是DeepSeek浪潮下醫療行業變革的一個縮影。根據國金證券相關研報,截至4月中旬,目前全國已有超420家醫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其中三甲醫院佔比54.3%。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公立醫院改革謀定了三大核心任務:運營效能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服務模式最佳化。在AI技術的加持下,毛群安認為,公立醫院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應該加速“效率革命”,透過精細化管理釋放每一份資源的最大價值,並要在效率提升中,堅守人文關懷和醫者初心。
換言之,AI並非取代醫生,而是醫患雙方提升效率的工具,醫院的數字化改造應該以患者為中心,以安全為前提。
也有持審慎態度者認為,現在討論醫院數字化發展進入“流程再造”階段,還為之尚早。一名從事醫院資訊化研究開發工作30餘年、曾牽頭多項衛生資訊標準和規範制訂工作的業界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儘管區域性數字化成果初見端倪,但醫院核心醫療和服務模式尚未實現數字化轉型。
那麼,在醫療AI大模型時期,醫院數字化轉型應以何為目標?如何增進轉型中的患者獲得感?距離醫院核心醫療模式和服務模式出現根本性變革,還有多遠?

效率醫療更進一步
“病人並不看重醫院智慧不智慧,他們最樸素的願望就是看病時間短,找到合適的醫生,別看錯病、吃錯藥。”在前述培訓班上,江蘇某市立醫院院長表達了這一觀點。
該院長稱,其接管該醫院是在2023年5月,在隨後的三個月裡,這家市立醫院接連開辦了三個新院區,而在此之前,該院已有三個老院區。2024年8月,該院又承接開辦了當地一家婦幼保健院。
在短期內各專科核心醫療團隊人員恆定的情況下,多院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找醫生”的難度。而作為醫院管理者,六個院區日均約1.6萬名患者的門診分流壓力,5300張床位、48名科主任以及醫療護理、裝置耗材、教育科研、招標採購等資源和人力配置及統籌難題,均擺在該名院長面前。
如何解決?一方面要在需求側進行有效的就診分流,另一方面要在供給側統籌各分院的醫生配置,與此同時,提升整體專科水平並提高診療效率。
AI的應用,顯而易見地加速了問題解決的效率。據這名院長介紹,首先,透過患者掛號信息、健康資料和所有檢查結果在各個院區的互聯互通,該院實現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預測和智慧分診、導診,並減少醫生問診、查體和診斷時間;其次,結合實際需求靈活排程醫生資源,並再次打磨門診、急診、手術、導管室和病房之間的醫療流程,提升病床使用效率,合理控制每張床位的病例費用,再從各科室的收入、成本、醫保DRG、科研等維度進行綜合性的數字分析,實施績效分配,進而促進醫院專科水平的整體提升,形成數字化閉環。
前述受訪專家也提到,儘管醫院在診療環節的數字化水平還不可高估,但資訊化應用在提高醫院服務和管理效率方面效果顯著。
《中國醫院資訊化狀況調查報告(2019-2020)》中的調研顯示,“最佳化業務流程,提高醫療效率”始終排在醫院最需要資訊系統加以解決的問題第一位。“今天仍是如此。在醫保控費、醫院運營壓力加大等背景下,這一需求更甚以往。”前述受訪專家說。
另有醫院負責人介紹說,目前該院AI醫保控費系統已嵌入開醫囑、手術室、預存扣費、護士站醫囑處理和醫囑確定等場景,這使得在診療過程中,醫院系統可以自動把不合理收費予以剔除,或轉為自費。“透過這個AI醫保控費系統,一年剔除了超過80萬次的不合理收費,節約了超9000萬元醫保費用。此外,我們發現剔除的專案數量出現整體減少趨勢,反映診療的規範化程度日漸提升。”

AI大模型的可為和不可為
AI大模型的出現和應用,讓“一站式”診療、延續醫療等診療模式的構建成為可能。
“醫學人工智慧發展已走過四個階段,當在具備顯著知識和對話優勢的大模型出現後,面向患者實現了輔助分診,面向醫護解決了此前機器學習階段時,AI應用泛化能力太弱的問題。”前述受訪專家表示。
“去年3月底,基於大語言模型的預約分診智慧體上線,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10萬名患者體驗,總體預約精準率超過95%。”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溫醫大附一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所謂智慧體,還有一個更廣為患者熟知的稱呼,即虛擬醫生。
受制於醫生資源、醫院空間等限制,長期以來,真正線上下落地先預檢分診再診療的醫院並不多。第一財經採訪瞭解到,在一線城市的一些三級公立醫院,可能也只有知名專家的接診患者可以在專家問診之前,由其他醫生對其進行預檢分診和病史記錄。近年來,多地公立二三級醫院逐漸將掛號、分診等環節遷移至線上,但由於缺乏醫學常識、主訴病症不明、部分疾病症狀相近等問題,患者“掛錯科”“被開具不必要的檢查”等現象時有發生。
溫醫大附一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透過虛擬醫生,患者可以在線上掛號時,與虛擬醫生進行互動對話,進而引導患者有序描述病情,幫助患者確定就診方式、匹配科室與醫生,提前獲得是否需要線下就診建議,避免不必要來院就診。
一些醫院還在智慧問診基礎上,增添了“加號”功能。據華中地區某大型三甲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介紹,由於患者為自由流動的狀態,加之價格本身也並沒有起到區分作用,分級診療落地面臨不小的挑戰。基於此,該院在最緊俏的科室甲乳外科,將少數加號名額提供給經由智慧問診系統判斷為最危重緊急的患者。
“從去年該功能上線以來,截至目前,我們發現在機器篩選出的加號病人中,醫生診斷透過率達到90%以上,甚至100%透過。同時在這部分患者中,最後做手術的患者達到八成以上,這八成中,惡性腫瘤陽性率也在80%以上。”該名主任說。
此外,第一財經在採訪中瞭解到,有醫生反映,儘管當地“一號管三天”,但由於門診坐診的醫生每天都在更換,初診、複診醫生不一樣,也讓患者叫苦不堪;有患者反映,儘管其就診的三級醫院開通了僅針對有該院就診記錄患者的線上複診通道,且號源相對充足,專家掛號費還比線下就診“打了對摺”,但由於“拿不準病情”“線上等候時間長,缺少導診”等問題,就診體驗並不佳。
據前述溫醫大附一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該院,當患者離開醫院後,可以透過檢驗報告智慧解讀系統,瞭解到不同指標的含義,以及如果某項指標不正常,對患者到底有什麼影響。以此為依據,患者可以判斷下一步是線上複診開藥還是線下重新掛號,再做進一步檢驗和診斷。“2024年網路門診問診量達到了42萬人次之多。另據我們的統計資料,約有15%的患者因為線上推出的科普資訊重新回到醫院,接受治療。”
相較於診前和診後的應用,對於診中AI大模型的應用,業界看法不一。前述受訪專家認為,近半年來,多地三級醫院還針對多個特色病種推出專病大模型,但專病大模型還難以放到流水線裡代替醫生,距離多種專病模型與通用模型的打通,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大模型的幻覺與生俱來,如果你限制了它的幻覺,也就限制了它的能力,但醫學倫理對機器的錯誤是零容忍的。有醫生會說大模型很厲害,它和我想的是一樣的。但反過來,它也可能生成與醫生不一樣的決策,基於大量醫學證據生成錯誤的診斷。第二,現有醫療大模型以單模態大模型為主,而醫學診斷更需要基於病歷、影像等多模態資料決策能力。第三,大模型推理資源開銷大但響應慢,這也會限制其使用。”該專家說。

醫院數字化的下一步
前述受訪專家認為,整體而言,我國公立醫院仍處於區域性數字化階段,無論是“掛號—分診—就診—繳費—檢查—治療”的就醫模式,還是“問診—查體—檢查—診斷—治療”的臨床醫療模式,尚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如何實現醫院數字化的根本性突破?該名專家表示,這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字空間,即透過數字孿生的方式,將物理世界對映為數字空間,在數字空間中進行資料的處理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指導物理世界的活動。“這好比網約車服務,它透過雲平臺和移動技術,建立了全新的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叫車、乘車服務模式,由服務平臺連線和排程計程車資源,由計算機自動化決策,無需人的參與。”
該專家認為,從構建患者資訊的數字空間看,雖然已經實現了患者主訴、體格檢查、檢查檢驗、生命體徵的數字化,但檢查什麼、不檢查什麼仍是一個由醫生決策和有選擇的漸進過程;從醫學科技發展水平看,還沒有一個一次性“掃描”就能獲得人體全息的方法,在數字空間中構建一個全面反映人體或者特定器官生理病理狀態的模型還不現實。所以,數字空間的構建與AI技術的迭代並無因果關係,實現醫療模式的顛覆性改變和數字化轉型還是一個未來的理想。更不用說,醫療AI大模型還沒有進入到一個成熟推廣階段。
在現階段,該專家表示,AI大模型在輔助診斷和治療決策應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向專科、專病領域滲透,聚焦特定臨床問題;同時,基層醫院、網際網路診療與三級醫院的同質化水平有望在AI賦能下有所提高,逐漸推動分級診療和慢病長期管理。
溫醫大附一院相關負責人也提到,面向未來數字醫院建設,該院將進一步構建數字孿生醫院平臺,包括利用6G與量子計算,實現亞毫米級建模與納秒級資料同步,讓虛擬醫院在復刻基礎上,能預測實體世界的未來狀態;融合腦機介面與全息投影,醫護人員可直接“進入”虛擬醫院操作,患者體驗沉浸式診療等。
該負責人還透露,將針對腫瘤、營養、心血管、重症等重點專科,構建細分領域的AI輔助系統。與此同時,推動患者的全週期健康管理。透過區域醫療資料共享和AI模型共建,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縮小基層與三甲醫院的差距,完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鏈條服務。
“事實上,在利用專病大模型來實現個性化醫療和延續醫療的構想中,技術路徑已逐漸打通,但仍需在定價、支付、醫生薪酬和考核機制、上下級醫院之間資訊互通和轉診機制等方面進行突破,應鼓勵市場化的探索。”受訪專家稱。
第一財經注意到,目前,已有三級公立醫院在專病大模型應用的基礎上,推出患者個案連續管理的服務包,並進行打包付費。比如,有醫院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全病程管理推出圍手術期和全程隨訪兩類套餐,定價分別在2500元/年和1500元/年之間,服務內容包括定期複診預約、院內多學科會診/轉診、個案管理團隊和家庭醫生為患者提供健康護理等。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