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AI開的藥方,老中醫笑了

替代中醫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中醫。

海若鏡
封面來源AI生成
AI可以替中醫看病了麼?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的中醫博士,後師承火神派名醫,現一位患者前來問診,自述症狀男,30歲,近半年情緒低落、心臟間歇性疼痛、面部爆痘、工作壓力大。請你為他辯證並開出參考藥方。”
輸入簡單的提示詞,一分鐘後,DeepSeek就給出了參考藥方。
我把藥方和開方思路拿給一位行醫30多年的執業中醫師,問“靠譜麼,什麼水平?”
老中醫回答:“AI級,對症下藥。能治病因、療效明顯的病。”
自網際網路醫療時期,“智慧醫生”的概念就一直存在,市場期待:AI從醫生的玩具、進化成必不可少的工具,再到醫生的數字分身、智慧增強夥伴。在大模型這個“超級大腦”的加持下,技術似乎到了奇點來臨時刻。
具體到“中醫”這個傳承千年的賽道,AI正在發揮怎樣的能力?未來AI可能是替代中醫的“屠龍刀”嗎?
訪談過程中,在醫療行業浸潤多年的從業者多數不提“造醫生”或“替代醫生”,傳遞出的共識更接近:“替代中醫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中醫。”
AI,還替代不了老中醫
為了解在中醫場景中AI的應用情況,我聯絡了北京三家三甲中醫院的年輕主治醫生,詢問他們在工作中使用AI的情況。
其中兩位中醫告訴我:日常面對面診療時,不會用AI;在做教學課件、寫工作計劃總結等文書工作時,會用豆包或DeepSeek。
另一位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醫生則回覆:偶爾遇到複雜病例或疑問時,會用AI幫助分析病因和診療方案,以拓寬思路;現在問AI的,主要是西醫問題。
就“中醫AI最容易攻破哪些病種”,阿里健康旗下小鹿中醫CEO陳志宇告訴36氪:“可能是療效易評估的病”,即透過檢驗檢查易量化療效、或患者自述療效顯著。
之所以強調療效易評估,是因為在訓練AI中醫模型時,很多病歷並非結構化資料;且與自然科學不同,“很多中醫病案缺乏準確的結果描述資料”,這就意味著AI在“刷題”學習中,判斷這道題答得對不對,成為關鍵之一。
中醫的理論體系比較複雜,涉及到陰陽、寒熱、虛實、表裡等多維度,理論上AI可以對患者疾病、體質、所處環境等進行建模,結合流派輸出診療方案。
但由於業內缺乏完整病案和“標準答案”(如開頭詢問DS的病案,開啟新對話,輸入相同提示詞,它會給出另一個不同的藥方),使得中醫AI模型的能力離獨立診病還比較遠。
針對療效資料,陳志宇介紹,小鹿中醫平臺會對接受了診療諮詢服務的使用者,進行回訪,詢問治療效果情況。批次化採集到的療效資料,令中醫病例資料更加完整、標準化,用以反哺AI模型,能令訓練出來的模型更具可靠性。
就中醫資料來源問題,訊飛醫療AI診療助理產品線總經理馬文君在一次行業會議中表示,中醫講究傳承、重經驗體系,在訓練模型時,中醫資料來源甚至比西醫更重要一些,在AI零啟動階段,要用來自三甲醫院或名老中醫的、經過人工精標的高質量資料,大規模訓練和迭代AI階段,再加入基層資料。
除了訓練資料的完整性、高質量,AI執行輔助診療任務的結果,與能採集到的患者資訊強相關。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四診法,儘管很多廠商嘗試推出舌診儀、脈診儀、智慧對話機器人等資訊採集硬體,但目前實際應用中,仍難以替代人類醫生的問診過程。
“中醫講究‘辯證’,目前AI無法獨立完成四診,即便搭配市面已有的智慧硬體,仍存在很多漏診的情況。”陳志宇認為,四診不只是採集患者資訊,“關鍵是要學習醫生問診的‘思維鏈’,學習他的提問方式,”中醫網際網路問診平臺沉澱了海量的病症與病例資料,可供AI學習。
除了線上問診平臺,公立三甲醫院也在積極探索AI中醫診療。近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應用了“廣醫·岐智”中醫大模型,其合作開發方杭州全診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告訴36氪,“實際臨床中,醫生和患者的對話往往具有多義性、主觀性,且患者病情表述通常攜帶複雜的背景資訊、口語描述,難以直接結構化。”
其採取的方案是:醫生在望聞問切過程中,口述患者的四診資訊(如舌苔厚薄、顏色、潤燥等),基於大模型預訓練+微調,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將醫患口述轉化為相對標準的中醫病證、主訴/症狀等,為後續分析、建模提供可用資料,進而進行推理診斷、給出AI推薦處方。
在“開藥方”這個關鍵環節,目前AI仍處於輔助醫生、拓展思路的階段。因為實際診療中,中醫分多種流派,包括傷寒派、溫病派、火神派等。不同流派的開方用藥風格差異巨大,如火神派會用大量“附子、乾薑”等中藥,各流派是相對獨立完整的思維模型,較難用一個通用中醫AI模型擬合多流派的診療方案。
再者,“AI幻覺”是被普遍提及的問題,對此訊飛醫療馬文君介紹,不能依賴某一個大模型去做端到端的全流程任務,可採用混合專家架構的體系,來降低幻覺。比如將國家釋出的52箇中醫優勢病種的臨床指南,作為模型外掛的知識庫做增強檢索等。不過,要注意:AI幻覺率可以降低,但難以消除。
AI,做中醫生的師兄弟
除了能力問題,在患者接受度方面,AI也尚未到讓人完全信任、廣泛接受的程度。儘管Deepseek、豆包等以席捲之勢,教育了市場和使用者,但在“治病救命”這一嚴肅場景,患者普遍還是更信任有行醫資質和經驗的醫生。
那麼,現階段在中醫場景,AI可以做哪些事?有了AI,可能讓哪些環節變得更好?
陳志宇表示,研發AI並不是為了替代醫生,而是為了解決中醫行業現存的痛點問題,如醫患資源錯配、對中醫生能力缺乏真實權威的評估、醫生培養週期長、中藥品質難把控等。用新技術解決行業難題,才能將中醫服務行業的天花板頂得更高。
首先,“找中醫”環節。既往患者尋覓中醫,多數靠周圍人口碑介紹、自己就醫經歷,或單純找大醫院的名中醫、年資高的老中醫。這導致廣大年輕中醫缺患者、知名專家難以釋放更多精力治療疑難雜症。
透過AI評估中醫生診療能力,及AI預問診後的分診、導診,有可能改變上述問題。“基於對患者症狀的瞭解,AI也可以預測哪位醫生為其診病可能有較好結果,平臺會推薦醫生給這位患者,”陳志宇認為,基於病種和療效資料的智慧導醫服務,是應用AI的方向之一。這能省去中醫研究如何變成網紅的煩惱,“只要療效好自然不缺流量”。
另外,“診斷治療”環節,AI可幫助中醫分析問診內容、書寫病歷文書,提供辯證的證型分析和用藥建議等。
全診醫學技術人員告訴36氪,目前在廣安門中醫院推廣過程中,“醫生呼叫頻次相對較高的是:AI預問診、AI病歷文書書寫(如門診病歷、入院記錄等)。”這兩個場景的智慧服務,可以幫助醫生快速瞭解患者基本情況,且從繁瑣的文書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與患者的溝通和診療上。
用AI拉高中醫的診療技術水平,是多家廠商努力的方向,直觀產品即是推出“AI智慧問診助手”、名醫“AI數字分身”等。
因為知名中醫的資源十分稀缺,中醫傳承一直是行業重要問題,如果能夠將名醫的臨床經驗數字化,藉助大模型的能力,使該“名醫數字分身”能夠在診療場景給出參考思路,且及時為基層、年輕醫生答疑解惑,將極大解決傳承難題,也可能拉高基層中醫診療水平。不過目前“AI名醫數字分身”尚處於研發階段,能力具體如何,仍需測試觀察。
再者,問診結束後,在“隨訪和健康管理”環節,AI也能夠回覆部分患者問題,幫助醫生管理患者諮詢。如全診醫學最新上線的AI隨訪機器人等。
自網際網路醫療興起至今,“智慧醫生”概念一直存在,但市場期待的是:在大模型這個“超級大腦”加持下,AI智慧醫生能在真實世界的診療中,更獨立地,給出更加準確、正確的診療方案。
當前,多數AI+中醫廠商開發的工具,仍是2B場景,透過服務醫生、進而服務患者。顯然AI如今並不能替代中醫,那麼未來呢?
訊飛醫療馬文君表示:未來,替代中醫的不是AI,而是會用AI的中醫。把AI變成自己的師兄弟,一起成長,醫生和AI的思維互相印證、促進,才是真正的“會用AI”。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