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語桐軒
來源:語桐軒
文章已獲授權
最近燕郊比較熱鬧。
街上的商戶接到城管上門通知,要求對紅色、藍色、黑色的廣告招牌更換顏色。
於是各條街巷開始了熱火朝天的招牌改造運動。比如上圖,蜜雪冰城的經典紅招牌已經綠了。
當地城管回應說,停用紅色、藍色、黑色底色的門頭牌匾“是城市規劃的要求,近期會下發檔案”。
類似的故事似乎隔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之前就有一些地方以“美觀”為由強制要求商戶統一招牌樣式。
但為什麼這次燕郊唯獨對紅、藍、黑表示抗拒,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或許只能歸結為:愛折騰。
大概總結了一下,像這樣愛折騰的地方,總體有五大特徵。
一是三天兩頭制定土政策,而且說變就變,從來不跟你商量。
做生意最怕啥?今天剛投錢,明天政策就翻臉。
可有些地方偏偏愛玩“變臉”,搞得企業心驚膽戰。
之前有個地方,商家招牌用得好好的,突然被通知必須統一換成黑底白字,而且連個解釋的檔案都沒有,全靠口頭傳話。
商戶們錢花了、招牌換了,沒過半年又說要改回多樣的風格。
以小見大,這種拍腦袋決策、拍大腿執行、拍屁股甩鍋的作風,商人哪還敢投資,老百姓如何樂業?
二是屎上雕花,把面子工程排第一,不管它能起到什麼效果。
要說折騰,整天一廂情願地琢磨怎麼把門面弄漂亮,還只能算小事。
有些鄉鎮為了應付檢查,硬逼著企業把廠房外牆刷成“藍天白雲”,裡頭機器老舊生鏽卻沒人管。
這種驢糞蛋表面光的把戲,除了勞民傷財,還能有啥用?
還有到處跟風搞起的大拆大建,有地方以“文旅專案”為幌子,興建千篇一律的“古城古街”,好點的一開始還能賺點吆喝,差點的只蓋個城門就爛尾了。
這樣的地方,你敢相信它的營商環境能沒有問題?
三是表面上雷厲風行,實際全是形式主義,嘴上說著“為你好”,手裡根本不管你死活。
“上頭一句話,下面全搞砸”,說的就是某些地方的懶政。
上層的本意明明是好的,下面也轟轟烈烈地響應,可結果全是變本加厲的一刀切。
比如環保整治本是好事,可到了某些人手裡就成了“一關了之”。
前些年某縣搞散煤治理,寒冬臘月直接把農戶取暖煤爐貼上封條,也不管人家有沒有暖氣。
更慘的是一家化工企業,明明花大價錢裝了治汙裝置,卻因為當地要搞“去化工”運動,硬是被拉閘斷電。
四是大官僚做派,群眾想辦個正事弄得像求神,還美其名曰“按規定來”。
有些地方至今還活在“衙門時代”。
某市企業辦許可證,跑了八趟才湊齊材料,結果視窗來句“領匯出差了,下個月再來”。
有的老闆更憋屈,廠房擴建審批卡了半年,最後發現是經辦人等著“表示表示”。
某地政務大廳明明掛著“最多跑一次”的標語,辦事員卻要求企業先把材料送到20公里外的郊區辦公室。
這不是折騰人是什麼?
五是監管看人下菜,凡事區分親疏遠近,規則全都淪為擺設。
公平競爭是企業的命根子,可有些地方的監管就是一碗水端不平。
前幾年媒體曝光的“選擇性執法”讓人大開眼界:同樣是汙染,本地企業交罰款就能繼續幹,外地企業直接貼封條;
同樣是違建,關係戶能補辦手續,沒門路的就得馬上拆。
招商引資時承諾“政策從寬”,等企業投了錢立馬翻臉查賬。
這種看人下菜碟的搞法,哪個正經企業受得了?
以上是簡要總結的愛瞎折騰的地方的五大特徵,歡迎對號入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