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冷的冰面氤氳出一層雪白的霧氣。
女孩雙臂舒展、踮起腳尖,輕盈躍動像一株綻放的小花。
深夜裡,冰鞋劃過的聲音尖銳刺耳,刺破了優雅詭譎的鋼琴曲,
有人抬起腿,冰刀劃過正在飛速旋轉的身體,細嫩的脖頸和她一樣脆弱……
那是豔麗的紅髮?抑或是一灘灼熱的淋漓鮮血?

7月暑期檔的院線電影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無論是喜劇片、動畫片,還是好萊塢大片都取得了不錯的口碑。不過想在酷暑一解燥熱,不得不提這部花滑題材的懸疑驚悚片。
諸如《喬妍的心事》《想飛的女孩》等雙女主電影在今天的電影院屢見不鮮,可它們的結局都是評價翻車、慘淡收場。
然而作為新人導演的首作,這部電影先是作為華語電影獨苗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導演雙週單元,在國內上映後又取得了豆瓣7.4分的成績。

這對一部帶有文藝偏向的院線電影來說屬實不易。
不過它究竟是主張鮮明、誠意滿滿之作,還是隻是在用看似飽滿的外殼掩蓋內在的空洞呢?
今天就來聊聊——
花漾少女殺人事件
導演: 周璟豪
編劇: 周璟豪
主演: 張子楓 / 丁湘源 / 馬伊琍 / 李孝謙 / 於之樂
型別: 劇情 / 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5-07-18(中國大陸) / 2025-05-19(戛納電影節)
片長: 108分鐘
*本文有劇透
開頭這個將人一刀斃命,血濺滿臉的女孩就是張子楓飾演的主角江寧。

江寧從小就是一名花滑運動員,為此放棄了學業,也放棄了常人的生活。
然而停練數年後,面臨“發育關”的她不再輕鬆從容,屢屢失誤,也因此遭到了作為教練的媽媽的忽視與冷眼。
即使再怎麼不顧身體、不捨晝夜地訓練,江寧還是在賽場上失利了。失望至極,她甚至開始懷疑身邊的人暗中加害她。

江寧始終活的像一根緊繃的弦,一端是迫在眉睫的比賽,一端是冷漠壓抑的母親,巨大的壓力幾乎要將她撕碎。
直到鍾靈的出現,這個在冰場看門的女孩讓她漸漸開始見識到賽場外的世界……

故事進行到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開篇。
首先,影片開頭殺人場景的壓抑氛圍就鋪墊得十分到位。
昏暗詭異的布光、大膽刺目的色彩、排程到位的攝影為影像表達增光添彩了不少。至少在鏡頭語言上,影片的完成度很高,足以在一眾院線新片中脫穎而出。

其次,東亞母女關係作為當下熱議的話題在文藝作品中有著大量表達空間。
影片中江寧與馬伊琍飾演的母親王霞之間不同於傳統相親相愛的母女關係,她們之間有傳承、有對立、甚至有競爭。這樣不加掩飾和美化的新型關係十分難得,使影片帶有了現實主義的風格。
另外,父親的缺席造成了“全女烏托邦”的效果,是在國內院線電影中極為大膽的嘗試。

張子楓在本片中的表演有挑戰也有突破,將江寧這一複雜的角色詮釋得非常到位且出彩。
接下來的劇情正式邁入懸疑部分。
鍾靈把江寧帶去了旱冰場、酒吧,這一切都太新鮮誘人,她迅速沉浸在了這些簡單而刺激的娛樂之中。

然而,鍾靈卻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在滑冰上天賦異稟的她迅速搶走了媽媽的注意力。與之相對的,不再全身心投入於訓練的江寧在媽媽眼中無異於自甘墮落。
漸漸地,鍾靈搶走了江寧的場地、冰鞋、節目、曖昧物件、媒體的關注、媽媽的一對一訓練,甚至住進了她的家中。江寧努力調整著心態,可在強烈的對比和媽媽忽冷忽熱的態度中,嫉妒仍在發酵著,甚至愈加茁壯。


直到那天,江寧獨自把鍾靈約在冰場比試,她一次又一次摔倒,眼前的女孩卻身輕如燕,翩翩起舞。忍無可忍的江寧一刀劃過……
暗中跟來的媽媽目睹了一切,令人意外的是,她盯著滿臉鮮血的江寧,眼中似有千言萬語,卻只留下了一句“我來處理。”

這段從矛盾出現到高潮爆發的鋪墊部分,影片逐漸脫離把控了。
在處理江寧和鍾靈的人物關係時,劇作略顯混亂。二人在酒吧爭吵、共同反抗強暴、在家裡互訴衷腸、懷疑舉報吸毒,這幾段事件都毫無動機、邏輯、動線可言,更像為人物刻意造成的困難。
再加上影片整體動盪昏暗的畫面和故意往兩個對立面塑造的少女形象,使這段劇情的走向看上去更像我們以前經常看到的爛俗青春型別片。不過懸疑氣氛依舊線上,情緒調動上達到了觀眾隨人物心境緊張起伏的效果。

而影片最後四分之一才更是讓觀眾詬病的災難。
江寧在上賽場前再次看到了死去的鐘靈,她換了個場館當球童,沒有染紅髮,更沒有訓練。
真相大白,原來江寧有人格分裂,鍾靈不過是她幻想出來的人物。自始至終,她都只是在跟那個在壓抑下誕生的完美的另一個自己作鬥爭。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旁觀著她發病的媽媽面對醫生的勸說一意孤行,只為逼她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她配合著江寧演戲,直到江寧崩潰的此刻,才後悔自己的狠心。
結尾,江寧還是站上了賽場,再度經歷摔倒,她在幻想中與鍾靈和解,二人共同完成了一支完美的花滑舞蹈。

在處理精神分裂的揭秘部分時,在後臺崩潰、和媽媽談心、上場與自己和解這幾段反覆拖沓,大量臺詞堆疊、線索鋪墊不流暢、心理刻畫不生動、節奏幾乎已經崩壞。
不僅讓之前的情節產生了不少邏輯bug,更而且讓本就好猜的結局更加疲軟,無法給觀眾帶來任何情感衝擊。

幾處議題表達上,精神分裂的心理恐怖題材本就略顯俗套,本片的處理且不說是否符合真實疾病症狀,也已經陷入“為醋包餃子”的困境。
其次,導演試圖拍出東亞母女間愛恨共生的拉扯關係,可一句“你的壓迫是我想贏的藉口”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所有觀點和主旨,讓人不明所以。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不少觀眾指出本片融梗了《黑天鵝》、《爆裂鼓手》、《我,花樣女王》等電影,劇情、人物,甚至分鏡都高度相似,是否能被定義為抄襲則見仁見智了。


如今國內電影市場湧現了一大批以“瘋批”、“癲感”、“陰溼”為賣點的電影。它們風格鮮明、取材大膽,然而也忽略敘事,漏洞百出。
縱使精準把握了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和處世態度,可作為文藝作品來說,創作者也需要對自己的表達負責。

*本文作者:j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