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開頭】

注: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預計將最早於6日釋出行政命令,以廢除教育部。該行政命令草案指示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協助關閉教育部。

正文
國人大多認為美國的教育是成功的,值得學習。個別人在言論上否定其成功,但實際上已經或正在把自己的孩子送過去。我以為,美國教育比較成功,首先是學校微觀的活力與政府宏觀的服務之間有比較好的融合。政府的宏觀服務,不是對學校的干涉與控制,而能夠做到這一點,原因之一是美國“基本沒有”教育部。
里根曾提議取消剛設立的美國教育部
據美國教育部網站資料,18世紀80年代建國後,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裡沒有聯邦的教育機構。其實,不僅教育部,建國後也一直未設農業部,直到1862年才建立農業部的前身——聯邦政府農業司,1889年才設立農業部。這是由美國的聯邦性質決定的。美國直到1867年才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從1867年到1980年這一百多年,這一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只是一個隸屬於其他部門的二級機構,不是內閣的組成部門。
從1980年開始,雖然這一專門的教育行政機構成為聯邦政府的內閣部門,但其權力非常有限。美國憲法只授予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的權力,沒有規定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權力;聯邦政府即使制定教育法規政策,也沒有強制性,只有指導性;大多數的教育政策不是由聯邦政府而是由州政府及州以下地方政府制定,具體由各州教育部門及各地方約15000個學區(School District)中的教育董事會(“必記本”注:即Board of Education)來負責實施。
教育部於1980年5月4日正式開始工作,存在不到1年,當選總統也是美國社會公認最優秀總統之一的里根,作為共和黨人,秉持“強化個人主義與自由市場經濟,主張縮減政府規模和權力,弱化強勢勞工,減少稅收,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削減社會福利”的里根主義,認為在美國聯邦政府中沒有必要設教育部,他向國會提議取消教育部,計劃將教育部當時的7700名僱員減少至 1000人,其任務轉交給其他部承辦。里根的這一提議雖然沒有被國會接受,但教育部的工作還是受到相當影響:僱員削減了1/3多,專案和經費也相對減少。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州和地方的主導作用,從教育經費支出的結構上最能體現。2000/2001年度,全國教育總經費為6500億美元(“必記本”注:約佔美國GDP的7.3%),其中91%以上來自州、地方及私人捐贈,聯邦政府撥款僅佔9%,大約600億美元。聯邦政府的教育經費分由教育部、衛生部以及農業部掌握,其中教育部掌握經費約為420億美元,僅為教育總經費的6%。

分權的教育體系
為什麼美國沒有教育部?當然是憲法規定使然。美國實行的是聯邦制度,中央與地方各級高度分權,中央不能任命州長、縣長,國有國法,但州有州法、縣有縣規。
與國防、外交不同,教育是一個受教育者高度個性化、高度區域特色化的領域,全國統一的規則是不合適的。以課程為例,美國教育部無權制定全國性的課程大綱,只能給出粗線條的教育指導。不存在全國性的統一課程標準,各州也不存在統一的課程標準,各州只是向各個學區頒佈指導性綱領,具體的課程標準是各學區自己制定。各學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同一學區的不同學校,課程設定也不盡相同。
作為大國的美國的不同社群,其價值觀、教育理念、經濟發展程度、傳統文化等都有相當差異,這些都對課程設定有直接影響。在具體教學中,任課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有很大發言權,可以自行決定選用的教材。既然聯邦政府不負那麼多責任,也就沒必要有那麼多權力。可謂百校競舟、萬師爭鳴。
急救知識的教育:政府有限引導、因勢利導
當然,沒有教育部不等於聯邦政府完全不管教育。只是這樣的管理是引導、勸導、誘導、利導,但絕不是強制。
1991年喬治·布什總統簽署了具有法令效應的《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1994年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頒佈《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2001年小布什總統頒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2002年美國教育部公佈《美國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戰略規劃》,等等。
這些法規均沒有強制性,但聯邦政府會拿出資金,資助願意實施這些法規的地方政府。一項沒有強制性的規則,如果在引導之下被幾乎所有地方採納,是否比強制性規定有更好的價效比呢?美國教育的以分權分散模式為本再輔之以聯邦政府的有限引導,應該是成功的,美國人始終對政府過多的集權保持高度警惕。
比如,美國要求,任何一個國民在18歲之前,必須掌握基本的健康與衛生知識,例如急救知識。這樣的規則並不是強制執行,但在政府與非政府的聯合努力下,已經被幾乎所有中小學校與幼兒園採納。龐大的美國紅十字會、美國心臟協會、美國癌症協會、美國高等健康教育協會、美國公共健康協會、美國學校健康協會以及消防部門的工作人員,都會為中小學提供急救培訓與其他各種健康知識的傳播。企業、政府機關等機構也會定期開展急救等生命知識培訓。
據鍾家潤先生介紹,美國的急救課程從幼兒園就開始。在2—6歲,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東西是危險的,這是急救知識普及的前提。比如,電線插座、煤氣開關、熱水器、刀具及所有鋒利的物品等。在幼兒園,老師們會用各種材料製作出電線插座等模型,然後用洋娃娃做示範,演示出洋娃娃接觸電線插座後,被電擊而倒地的一幕,讓孩子於遊戲中感知什麼是危險。這樣的課程佔到整體幼兒教學總課程的1/3。
小學階段的急救教育,主要是普及打急救電話、求救以及一些簡單的外傷包紮等。除了要牢記急救電話號碼911外,還要學會在呼救電話中講什麼話。比如,首先要說清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如果在自己的家裡,撥打電話時要開啟房門;如果是在夜晚,首先要開啟房間裡所有的燈;其次要儘可能說清目前的危急程度及發病多長時間;再次要說清病人家庭或發病地點的詳細地址和電話號碼,及等候救護車的確切地點。
到了初中,就要接觸真正的急救方法。比如,如何對刀傷、燒傷、燙傷等實施急救。每次講課,老師們都要精心準備幻燈、圖片等各種音像資料,還有繃帶、藥水、紗布等道具,臺上臺下師生之間頻繁互動。
從初三開始一直到高中,要重點普及心肺復甦術。學生們要準確掌握心肺復甦術的每一道程式,並熟練掌握家用心臟除顫器的使用方法。高中畢業時,學生要參加相關考試,透過者可取得資格證書。有些州已經將家用心臟除顫器的普及工作提前至小學高年級或初一階段來完成。美國有關機構規定:凡是萬人規模以上的公共場合,都需要配備家用心臟除顫器。
中國教育更應分權
想一想,中國人口如此眾多,地區差異如此巨大,主要靠遠隔千山萬水的中央部門來管理極具地方特性的教育,是否管理半徑太長了?有權管理的不瞭解情況,而瞭解情況的無權管理。中國的教育管理必須由中央集中走向省域分散,以省為主,省縣共抓,中央微調。越有中國性,越有世界性;越有省域性、縣域性,越有中國性。所謂國際性城市可以休矣。
中國的教育部不需撤銷,也許可以和科技部、文化部等合併,但教育部的功能要重新定位。原則是:基本取消教育部的審批職能,更多的行使資助、監督、引導、平衡等職能,由省級教育部門擔當教育立法主體,縣級教育部門承擔教育具體管理,但教育部門與學校絕不是上下級的行政領導關係,而是法人之間的民事平等關係,學校絕無官級,學校必須要民主辦學、教師治校、人民代表與社會質詢監督,這是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當然,與此相適應,財政體制、人事體制等需要做同步改革,這是一個艱鉅的系統工程。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科普文|美國的教育體系原來是這樣的
美國大學教育的墮落
轉載:必記本。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