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遍美國
帶你走進一個真實的美國!
有不少小夥伴留學,是為了在國外留下來,然而沒有相同的成長環境,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融入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8年,一位美國華裔Kimberly Yam連發8條推特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身份認同轉變的故事,觸動了無數網友。那部由亞裔全明星陣容主演的Crazy Rich Asians的爆火讓Kimberly為眾多鮮活的亞裔形象動容,同時也揭開了她的舊傷,讓她不禁回想起了小時候被歧視、被排擠、“不願做中國人”的經歷……








因為自己的中國血統,她與自己和身邊的環境進行了漫長的、痛苦的掙扎,終於“迴歸”了自己的身份;Kimberly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廣大亞裔群體的共鳴,在於類似的問題也同樣是絕大多數移民二代三代小孩,甚至嘗試在國外紮下第二條根的留學生的苦惱。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屬於哪裡?
對於每一位曾經決定漂洋過海來到嶄新國度的人,他們的孩子們都長期生活在母國與當地文化的夾縫中。一方面父母在家中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對母國文化有所瞭解卻未見全貌;另一方面,在家門外的世界裡,他們也嘗試融入其他族裔的朋友、各種各樣的異域文化。
血統、來自家長和學校的教育、對少數族裔的偏見、社會價值觀等等的矛盾往往在這些小孩身上激化,讓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成為了一個難題——
我是應該全盤接受現狀,想方設法追逐潮流、變得受歡迎,和五顏六色的“白人”打成一片,還是保持自己的民族性、接觸母國的傳統文化,並努力改變身邊人的偏見,讓社會因為我的融入而具有更多元的形象?

American Born Chinese
當然,事情也不總是這麼簡單。這種“一知半解”既有可能讓你對和自己藕斷絲連的身份恨之入骨,也有可能讓你“被洗腦”、狂熱地迷戀上另一個你身在其外的社會。
早些年的很多留學生都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後者。他們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從窗戶縫漏進來的西方世界的精彩訊息,也開始嚮往那種生活。從留學到進入職場,在國外的社會關係一步步織密,他們一次次面臨對機遇的選擇,重新構建著對自己身份的認知——有人嚐到了吃螃蟹的甜頭,很快就被“養熟”了,甚至翻臉不認親,試圖與過去的自己一筆勾銷;也有人認為不管工作發展在何處,終歸都是客人,根還是要紮在生長的土地上。
每一天,無數的人意氣風發地走出去,無數的人風塵僕僕地走回來。在崇洋媚外的那撥人心裡,國外的月亮越來越圓;但另一些人也會說,哪都沒有國內好。

Crazy Rich Asians
回國的生活太無聊了?還是正好相反?
由於時代的飛速更迭、“出國”目的地的多樣、國內不同城市的發展狀況等等,知乎上的回答極為豐富。
有人認為,相比其他小國,“地大物博”的美國由於治安問題,導致很多大城市完全沒有夜生活,也沒有什麼可供長輩娛樂的東西,生活檔次直線下降,很難把家人接過來一起享受;不管多麼嘗試融入,終歸不是在本地長大的,和周圍人的共同語言有所受限,情感交流缺乏深度,時間久了肯定過得不夠自在。
有人不習慣,當然也有人習慣。
“雖然沒有交流障礙,不那麼孤獨,但是感覺處處受限”

(source:知乎)

還有說國內夜店下頭的…

(source:知乎)
對於頻繁往返兩地的人,比如正在上學的我們來說,常常需要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中切換。
不論個人偏好,每次“假期”或“開學”模式的初期都會有所不習慣,懷念“有**的日子”。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同時扮演好獨當一面的大人和衣食無憂的小孩,不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任性地要求全年不變的物質條件。

那些從四面八方“向回走”的人
有些留學生的家長屬於極度崇洋媚外一派,認為“不留下就白出去了”“一定要拿身份”,甚至從小雞娃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把子女當作跳板移民國外。
但相當多的現實情況是,無法重新建立容納得下自己幾十年習慣的新生活,想象中又從沒計劃過應對種種障礙,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國度後堅持不了多久就只能打道回府。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還有早年的歸國留學生,由於自己語言能力強、資訊渠道多,自認為見識非常豐富,思想也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經常向身邊朋友輸出一些很敏感尖銳的觀點。後來他去了一個平臺更大的單位,接手了更多涉及國際交流的工作,沒過多久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根正苗紅”得嚇人。
近年來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年紀比較小的留學生,有相當多的人出國留學只是為了單純的“求學”“增長見識”,並不是就想不顧一切地去呼吸香甜的空氣,關於畢業後下一站的地點也比較隨緣,並不會提前給自己做太多野心勃勃的長期打算。

“留學生”在漸漸與“崇洋媚外”的標籤脫鉤。即使是土生土長的ABC,也有一部分開始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不是美國人”,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主頁上寫漢字貼五星紅旗,和中國朋友吐槽班上別的ABC是香蕉人、思想太“白化”。
這種轉變一是因為認知,人們有更多機會走出去、親眼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的真實面目,而不是隻有眼前暫且的一團糟和主觀臆想中“什麼都好”的“國外”。
出國後,有的人會更愛國,加倍感激同胞們奮鬥出的繁榮、便利的社會,有的人會發現原來國外的自由鬆弛才是他更向往的。
再是因為資訊交流的便捷,即使沒法親身經歷,也越來越少受到單一資訊渠道“壟斷”地對人灌輸某種思想,導致認知出現偏差。這樣人們就不會總是幻想自己沒得到的東西,給這些求之不得加濾鏡,認為它們比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就是更好”;而是有更多的機會客觀地比較國內外,從而找到更喜歡的節奏——自己“安好”,不強加於人。

蘋果2024春節短片《小蒜頭》
人生是曠野,
出去或回來都是普通而不凡的選擇

地表四通八達,人類向宇宙進發——那為什麼又要把軀體停留在世界的某處?世界之大,無處不可去。
不想指責一切暫居國外的人就是“崇洋”,不想嘲笑被迫選擇不得不回國的人“無用”,願意聆聽每一條路上探索、選擇、接納的故事。
也正是因為大家多彩的經歷、一次次不易的歸去歸來,人類的足跡才被拓展到了前人無法預料的寬度。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各自的“快樂國度”可能是自己長大的家、大洋彼岸的校園、迪士尼城堡、義烏小商品市場……不過,像Kimberly一樣,我們終會眼見大千世界,胸懷心的家園。
– End –

想了解美國?一起聊聊美國的生活、文化、社會和現狀,請加我們小編微信帶你入群討論:USA_CNA,申請時標註(入群)。
【入群要求】
1、禁止發廣告和推廣;
2、文明交流,不在群裡霸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