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由pixbay提供
作者:Chairman Rabbit
來源:tuzhuxi
文章已獲授權
關於這兩天大量美國TikTok內容釋出者、網友湧入小紅書的事情的看法。
先給個比喻。
以前,在中國大城市的酒吧裡,有的“老外”(白男人),手裡拿一瓶啤酒,二三十塊錢(甚至只要十幾塊錢),在酒吧裡晃一個晚上。一群女生圍上去。這個白男人可能覺得,他在中國可以找到無比的優越感,在這裡隨意PUA任何女人。而且不用付出什麼代價。
這就是中華大地上,“老外”利用國人“崇洋媚外”心理的一個小小縮影而已。肯定有些刺耳,但懂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
對小紅書上TikTok refugee的看法:
1.這些人不會把小紅書當成自己主要的“社交媒體”。主要的“社交媒體”是用來和自己的朋友圈及社會關係打交道的
2.如果TikTok被封,他們基本上肯定會將面向美國和全球受眾的內容轉到其他平臺去,例如Instagram和Pinterest
3.對他們來說,小紅書只有一個功能,就是面向中國受眾、中國群體。他們延續之前在TikTok的內容釋出,稍微做一些調整(例如增加一些對中國友好的內容),就有望圈到無數的粉絲、獲取巨大的流量。他們不指望透過小紅書來面向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本土受眾。簡言之,這就是一個唱戲給中國人看的臺子
4.中國很多網友其實是這樣的——尤其對美國人(儘管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或不太願意承認):
a)美國人說一兩句中文,對你表示文化友好。中文多難啊。這是費了多大的努力啊。多屈尊呀。實際上用翻譯機搞搞就可以。很多網友受寵若驚
b)美國人誇誇中國好。隨便的誇你兩句。你的烹調好啊,你的歷史悠久啊。你的高鐵發達啊。說其實一直不瞭解中國,你原來這麼好。很多網友受寵若驚。咱們本質是文化不自信的,需要人誇。別的國家誇不行。需要美國人誇,因為美國強大
c)再跟你罵罵美國政府。反映一下美國社會的問題。跟你說美國政府要封禁TikTok、強姦民意。還有,政府不辦事,低效無能;再罵罵特朗普(加拜登),吐吐槽。誇中國好。一個美國人,不遠千里來到我們這裡,居然拋棄了美國製度優越性,對我們坦誠相告,直言美國政府不好、很多網友又要激動了
d)再表達一點點的友好。說要交中國朋友,要促進中美交流,要推動中美友誼。表達美好的願景。很多人又要感動的不行。
5.只要做到上面幾條,在現有條件下(還不夠“卷”),基本上可以鐵定圈粉。一個在TikTok上可能本來很普通的內容釋出者,隨便在小紅書上發個東西,就可以收穫大量正面評論、大量粉絲。設想一下,這給這些美國內容釋出者帶來的價值感、成就感、滿足感。他們是真的受寵若驚
6.請注意,這裡,我們不是說這些美國內容釋出者對中國不友好,故意忽悠中國人。他們對中國很可能是友好的,實際上,已有學術研究表明,使用TikTok的美國人更有可能對中國持友好態度(https://gizmodo.com/ahead-of-scotus-hearing-study-finds-tiktok-is-likely-vehicle-for-chinese-propaganda-2000546312)——但由此也警告稱TikTok可能成為中國的宣傳工具。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判斷,現階段,這些來到小紅書、針對中國網友的內容釋出者對中國應該是友好的。如果他們對中國不友好,也不會來這個平臺。而且,既然要面向中國受眾,考慮做中國人的生意,那當然更加要對中國表示友好。明確的友好。添磚加瓦的友好。這當然是一種禮貌,但主要是策略:要迎合套路,把自己包裝得對中國更加積極、更加正面一點,因為只要願意這麼做,立即就能收穫正向反饋(評論、點贊、關注、流量)。
7.中國是如此之大的一個市場,這些湧入的內容釋出者對於中國網友的積極反饋,不僅是受寵若驚,應該說感到震驚——居然能受這麼大的歡迎!從來沒有想過的。這一方面給他們價值感、成就感,一方面也給他們新鮮感,好奇感,使得他們增加了對中國的興趣——就像老外來到中國,被中國人的熱情友好所打動,自然也會對中國產生一些好的印象,包括興趣。這些興趣也都是善意的
8.然後,可以合理估計,受寵若驚的美國內容創作者們摸到了“套路”——在中國社交媒體的成功密碼,奔走相告、口口相傳,然後,一部分希望擴大自己流量的人就選擇前來開戶,釋出點內容,看看有什麼反饋。結果,只要按照套路來,說明自己是美國人,最好加上“TikTok難民”的標籤,自然能獲得正面反饋,收割大量關注。然後,他們進一步的口口相傳,然後有更多的人前來
9.這裡,有一個“小經驗”(密碼),為了更容易被小紅書的演算法搜尋到和推送,更容易獲得中國網友的關注、同情、友好,必須強調自己是TikTok難民(TikTok refugees)。
10.但要記住一條,這些人前來,沒有什麼其他的用心,也沒有什麼惡意,就是為了收穫成就感、價值感、流量,也看看未來有沒有什麼變現的商機(機會主義)。但中國網友不要“過度解讀”,譬如把這些美國網友的行為視為對美國政府政治的某種抗議,將其賦予更高的含義。這你就想多了。他們肯定對美國政府封禁TikTok由衷不滿,但來這裡強調這個,主要是為了PUA中國網友,是套路的一部分。也請注意,他們沒有什麼惡意,只是為了求認可和求關注的一種策略
11.有的網友認為,TikTok被禁,美國內容釋出者湧入小紅書,是來我們這裡表達對美國政府的不滿,以及對我們的友好和認可。我的看法和一般人不大一樣。我認為就是,他們發現小紅書這個平臺是全球融通的,是中國人搭的一個臺(臺下也都是中國人),他們可以來這裡唱戲,觀眾還特別多,還願意喝彩和買票,他們就紛紛唱戲來了,僅此而已。和來中國巡演的明星沒有不同。只不過,在中國,隨便一個美國內容釋出者,只要認真按套路來(中文+罵美國+誇中國),就可以輕易收穫他們在TikTok不可能收穫到的關注。
12.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套路。從YouTube到B站,有一大堆這樣的外國博主,流量主要是與中國相關的內容,中國見聞。中國生活經歷。“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甚至隨便到街上走一走,下兩個館子。就能收穫流量。觀眾很多其實是中國人,甚至主要是中國人——他們在消費“外國人誇中國”,透過聽“外國人誇中國”獲得情緒價值(自我認可、安全感、驕傲感),並不知不覺將其變成一個產業。
13.TikTok可能在美國被禁,陰差陽錯,突然讓這個產業“出圈”了,吸引了更多的美國內容釋出者前來——大多人不具備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因為99%的人沒來過中國。但他們發現,只要批評美國、認可中國,一樣能夠收穫流量
14.這裡我要提一個讓有些人“洩氣”的話——美國TikTok內容釋出者來小紅書,就是他來我們搭的臺子唱戲。咱們只是搭個臺子而已——保不齊將來還要給他們的流量付費,請人家來。同時,可以合理估計,中國內容釋出者面臨的競爭環境更加艱難,辛辛苦苦做幾個月、幾年的高質量內容,不如一個美國人來打兩個招呼圈粉多——甚至宣佈幫改個英文作業也能火——因為人們都找美國內容釋出者獵奇和互動去了,而演算法邏輯顯然也在呼應
15.但對於中國的內容釋出者來說——你到美國的平臺去發這些東西,能火麼?我們姑且不說美國的平臺會不會封禁你的賬號(把你打成政治宣傳),只說美國網友的反應。你作為一箇中國人,去美國的社交媒體,用英文,誇美國人好、文化好、制度好、經濟好,條件好,前景好,這個好那個好。甚至你可以做點遊歷。用中國人的視角看美國。然後再批評一下中國,說相比之下,中國這個不好、那個不好。請問,有人會聽你麼?你會在美國的社交媒體收割流量麼?同志們,這是沒有任何可能性的。所以,強調一下重點,美國TikTok內容釋出者到小紅書來,就是一個單向輸出,是美國對我們的輸出,其所依託的仍然是美國的強大,我們對他們的推崇。但反向卻是不成立的。再通俗的說,我們擺個臺子,請美國人來給我們唱戲,只要有誇中國損美國的橋段,就會有很多的中國觀眾喝彩買單。但,反向是不成立的。美國人並不歡迎我們去他們的臺子唱這樣的戲,同時對我們唱這樣的戲也不感興趣。這裡,我們只描述事實,不做價值判斷
16.所以,美國內容創作者來到中國,還是以強勢、優勢文明自居的,是一種單向的文化輸出——說句大家不太愛聽的,本質就是我們擺了個臺子,讓他們來給我們講美國故事來了。在紐約地鐵挑個舞。到農場拍個牲口,再誇兩句中國。他們唱完戲後,再讓他們(和明星一樣)跟我們的網友(跟粉絲一樣)互動互動,我們最終希望得到的是(大家不要不愛聽):看看他們覺得我們的臺子擺的好不好啊?觀眾熱情不熱情啊?給他們的反饋到位不到位啊?透過互動,是不是也聽我們熱情的觀眾們說兩句啊,感受一下我們的熱烈文化啊?基於此,希望我們能給他們一點點反向影響。但也需要大家現實一點:不要指望這些內容釋出者仔細研讀小紅書的內容,把中國的東西帶到國外去宣傳;不用指望大量的美國網友湧入小紅書,看中國內容釋出者給中國受眾提供的內容,把小紅書的跟帖討論變成國際討論——現實情況將是,美國博主下面跟帖的全是中國網友自己的點評和互動。這只是中國自己的對聊(內迴圈),不是多對多的國際交流
17.請注意,我認為這些美國內容釋出者對中國絕對是友好的。他們已經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如果他們不友好,就不會來設賬號。但我們也要理性一點,不要被衝昏頭腦,要把關係的實質看得更加清楚一點。我也認為,透過營造良好、寬鬆、熱烈的氣氛,即便搭臺子讓美國人來對我們輸出,講他們的故事,我們也是能夠潛移默化影響他們的
18.但說實話的,誰影響誰更多就不好說了。小紅書上,到底是美國人跟中國人講了更多的美國故事,還是中國人給美國人講了更多的中國故事?我實際上比較傾向於前者。
19.然後,讓我們開始觸及真正的重點。如果說,最一開始,只是一些“無害”的、生活、休閒、文娛、文藝類的美國內容釋出者,將他們在TikTok的內容稍加調整,重新面向中國觀眾,收穫一定的流量,但這些內容釋出者就是吃喝玩樂,也沒有任何政治意圖。但,將來可就不好說了。你只要搭了個開放平臺,那上來的什麼人都有,唱什麼戲的也都有。你很難完全控制唱戲的人和唱戲的內容——他們可能有各種動機,各種目的、各種議程。但這一切,都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上:即至少在現在,在可預測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一般中國人對一般美國人的興趣,遠遠、遠遠大於反過來,這也使得中國人更易受到美國的影響,而不是反過來。這個“興趣不對稱性”基於的歸根結底還是物質條件和發展階段——不在少數的人認為美國是一個更強大、極富吸引力的國家,希望大量吸收美國文化。在這個情況下,來自美國的宣傳者,只要遵循簡單的套路,就很容易達到目標——先誇你兩句,讓你“放鬆警惕”,然後帶自己的貨,潛移默化的影響你。所謂的“糖衣炮彈”。如果這樣,平臺很容易為其所利用,變成他們的滲透工具。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從內容釋出、資訊管理、演算法、都是美國的政客、技術官僚、智庫和學者從國家安全層面關注的,也代表了他們對TikTok的擔憂,視其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超高維媒體平臺的原因
20.最後,說到平臺。要看到,今天我們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資訊即主權。社交媒體即主權。平臺即主權。一邊有美國要強售、封禁TikTok,一邊有歐盟的很多人呼籲在歐洲封禁馬斯克的X平臺,並對右轉的扎克伯格/Meta也堅決說不。這才是今天的時代思潮(Zeitgeist)。這裡,我們只需要以幾個問題作為本文的結束:
a)某平臺(小紅書)享受一波“紅利”,是因為它的產品功能、研發、技術本身有什麼特異之處麼?它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東西,使其能夠打敗中國和全球所有社交媒體平臺,獨享紅利?這是一個是或否的問題
b)如果技術和功能本身並沒有特別,那麼關鍵還在於內容及內容釋出者。問題在於,其他平臺(國內、國際)能否“複製”和爭奪小紅書的這波紅利?如果不能的話,為什麼?
c)如果導致其他平臺不能複製小紅書紅利背後的制度和舉措是合理的、正確的話,那麼,為什麼小紅書可以作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其理據和邏輯是什麼?反之,如果這些舉措是不合理的、錯誤的,那是否應該順應小紅書的存在,進而改革和摒棄那些舉措,使得所有的平臺(國內、國際)都可以複製小紅書的紅利?
答案都很顯見的。
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