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們做投資,無論是自己搭配股票、債券,還是買了不同型別的基金,實際上都是在進行一定程度的“資產配置”。比如,你可能計劃好了,一部分資金追求高增長(像股票),一部分資金追求穩健(像債券)。但只要市場還在波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最初設定的這個資產配置比例,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各類資產價格的漲跌而發生變化。
這個比例的變化,看著只是數字的調整,但它可能會悄然影響你的長期投資目標。
它讓你的實際風險承受狀況偏離了最初的設想。比如,如果股市一路高歌,股票在你總資產中的佔比就會越來越高,整個配置的風險也會隨之提升,可能超出了你當初願意承擔的範圍。相反,如果股市低迷,股票佔比降低,又可能讓你錯失未來市場回暖時的收益潛力。這種“風險漂移”是我們希望避免的。
面對市場波動,如何保持紀律? 市場的大漲大跌最容易考驗人性。漲了怕踏空、跌了怕虧損,情緒一上來,很容易做出追漲殺跌的非理性決策,反而可能侵蝕長期收益。
能不能把市場的“折騰”變成機會? 市場波動雖然帶來不確定性,但換個角度看,它也可能提供了“低買高賣”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一套系統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相對客觀地抓住這些機會,而不是憑感覺瞎猜。
今天,我們就從資產配置的實操角度,來聊聊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方法——動態再平衡。
動態再平衡聽著好像有點專業,但它背後的邏輯其實挺簡單粗暴,那就是“均值迴歸”。這是個啥意思呢?簡單說,就是很多資產的表現在長期來看,總會圍繞著一個“平均水平”上下波動。雖然不是每樣東西都那麼聽話,但動態再平衡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這個規律。
打個比方,某個型別的資產一下子漲得特別猛,遠遠偏離了它平時的“正常狀態”,那接下來它“冷靜”一下,迴歸正常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反過來,如果跌得太慘,也可能醞釀著反彈的機會。動態再平衡策略就是瞅準這個“偏離”到“迴歸”的空當,透過系統化的操作來獲利。
那如果不做動態再平衡,我們的投資組合會變成什麼樣呢? 一開始我們可能精心搭配了一個組合,比如股票、債券、黃金各佔一定比例。但如果長時間“放任不管”,各個資產的表現不一樣,有的漲得多,有的漲得少,慢慢地,組合的實際比例就會和我們最初設想的相去甚遠,發生“漂移”。
我們組建一個最近討論度很高的哈里·布朗永久投資組合,在股票持倉中調整為中美最具代表性的股票資產。
永久組合是哈里·布朗提出的投資策略,旨在透過在不同經濟環境下表現各異的資產類別之間進行等比例配置,以實現長期穩定的回報並有效規避風險。它通常將資金平均分配(各佔25%)於以下四種資產:股票(應對經濟繁榮)、長期債券(應對通貨緊縮)、黃金(應對通貨膨脹)和現金或短期國庫券(應對經濟衰退)。
表:未進行再平衡情況下的持倉比例“漂移” (2014.01.01 – 2025.04.30)

這種持倉比例的“漂移”聽起來好像只是數字變了變,但它對我們投資組合的風險可是有實實在在影響的:
-
偏離預設風險水平:我們最初設定各類資產的比例 ,其實是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的。一旦比例“漂移”了,比如上面例子中美股和黃金的佔比大幅增加,整個組合的風險特徵可能就變得比我們最初設想的更激進,不再是我們想要的樣子了。
-
集中度風險增加:當組合越來越依賴少數幾隻漲得好的資產時(比如黃金佔比快接近35%,美股佔比也翻了近一倍),萬一這些“明星資產”風向變了開始下跌,那整個組合受到的衝擊就會比原來分散配置時大得多。
-
整體波動可能改變:資料顯示,不進行再平衡的組合,其整體的年化標準差(8.02%)會略高於進行再平衡的組合(7.50%)。這意味著組合的“顛簸感”可能會增加。
-
潛在回撤幅度可能更大:在市場極端情況下,沒有再平衡的組合可能會跌得更深。例如在分析的案例中,不進行再平衡的組合最大回撤達到了-20.90%,而進行再平衡的則控制在-18.13%。
-
部分資產的風險分散作用減弱:像債券這類通常用來穩定組合、分散風險的資產,如果因為表現平平導致佔比持續萎縮(例如,短期國債的自身波動性極低,標準差僅0.56%,是很好的穩定器,但其佔比卻大幅下降了),那它們在關鍵時刻能起到的“定海神針”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你看,任由持倉比例“漂移”,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們投資組合的“性格”和抗風險能力。
那麼,動態再平衡的核心,就是定期(比如每季度、每半年)或者在特定條件觸發時(比如某個資產的比例偏離了你設定的目標5%或10%),把你投資組合裡各種資產的比例,重新調整回你一開始設定的那個目標比例。 這不就是個自動化的“高賣低買”嘛!它最大的好處就是:
-
不用你費腦子去猜市場啥時候是頂、啥時候是底。 它自帶一套操作紀律,市場漲多了,自然就觸發“賣出”鎖定一部分利潤;市場跌多了,自然就觸發“買入”攤薄一些成本。
-
能有效地管住咱們容易激動的手。 牛市的時候誰都貪心,想多賺點捨不得賣;熊市的時候又容易恐慌,想趕緊割肉跑路。動態再平衡就像個冷靜的機器人,在市場狂熱時幫你踩踩剎車,在市場悲觀時給你點買入的勇氣。
-
還能控制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 如果長期不調整,一個大牛市下來,你最初穩健的配置可能就變得非常激進,風險不知不覺就放大了。動態再平衡能定期把你的風險拉回到預設的軌道上。
簡單來說,動態再平衡就是一種透過紀律性的調整,力求讓我們的投資組合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舒適和預期的風險收益水平上的方法。
實際效果怎麼樣呢?我們不妨繼續看前面提到的“哈里·布朗永久投資組合”的長期表現對比。從2014年初到2025年4月底,同樣的初始投資,一個組合堅持“再平衡”(當資產偏離初始比例5%時就調整 ),另一個則不進行再平衡 。

(資料來源:Portfolio Visualizer,基於哈里·布朗永久投資組合在2014.01.01-2025.04.30期間的表現 ()。最大回撤越小,代表潛在虧損幅度越小;夏普比率越高,代表風險調整後的收益越好。)
從資料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1、收益差不多:兩種策略的長期年化回報率非常接近,幾乎沒有差別 。
2、風險小不少:實施再平衡的組合,它的“最大回撤”明顯更小。這意味著在市場最糟糕的時候,它的虧損幅度比不進行再平衡的組合要小一些。這對於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體驗感會好很多,不至於因為短期的大幅下跌而恐慌離場。
3、風險調整後收益更優:再平衡組合的夏普比率更高。簡單理解就是,在承擔同樣風險的情況下,再平衡策略能帶來相對更好的回報。
再平衡並不是追求短期暴利的魔法,但它能在保證收益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我們投資組合的顛簸感,提升持有體驗。
“道理我都懂,動態再平衡聽起來確實不錯,但具體怎麼操作呢?什麼時候調?調多少?不同市場情況下,各類資產的‘價效比’又該怎麼判斷?” 這些問題確實很實際,自己動手不僅費時費力,還考驗專業判斷。 別擔心,現在有更省心的辦法了。基於雪球三分法的資產配置理念,雪球上線了“三分法儀表盤”這一動態再平衡訊號系統 。您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智慧的投資助手,它以股、債、商分散配置為核心 ,並結合了對這些大類資產的擇時模組 。
這個“儀表盤”會即時監測各類主要資產(比如股票、債券、黃金、原油等)的表現和一系列關鍵指標(如市場情緒、估值、股債價效比、基本面、供需、資金流向等)。當系統判斷某些資產的長期投資價效比發生變化,或者偏離了預設的均衡狀態時,它就會自動發出調整倉位或配置比例的參考訊號 ,指導您是該“超配”還是“低配”某一類資產,或者在債基投資中是該側重長債還是短債 。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專為您服務的分析師,幫助我們把“資產配置+動態再平衡”這個好策略,輕鬆地運用到實際投資中,爭取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捕捉不同市場的成長機會 。
更多詳情,長按下方圖片,新增小雪,快來學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