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煜禾
蜜雪冰城不走尋常路,但這條路,可能是“絕路”。
一般來說,當企業生產裝置使用率降低,生產能力閒置的時候,大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減少投入,甚至關停生產,因為產能閒置意味著供應太強,需求跟不上。
然而蜜雪冰城卻反向操作——在整體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甚至步步降低的時候,卻募集資金,進一步加大對供應鏈的投入。
難道當了“雪王”,就不怕產能過剩,不怕滯銷賣不動嗎?
這場豪賭,風險不小。

我們先來對齊一個基本認知:蜜雪冰城不是奶茶企業,而是製造業公司。
這可能跟大部分消費者的認知有點不同,蜜雪冰城不是賣檸檬水,買雪糕的嗎,怎麼就成了製造業公司?
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首先從營收角度,表面上,蜜雪的門店確實賣的是一杯杯的飲料沒錯。但實際上,招股書披露蜜雪主要銷售的產品,是這樣的——

這也是目前加盟式茶飲店最常見的商業模式:開在街邊的門店主要由一個個加盟商撐起來,而茶飲店的原材料,裝置,裝潢這些東西,都是由品牌來負責。
所以無論是蜜雪,還是古茗、滬上阿姨、茶百道等等,大部分加盟模式的茶飲品牌,他們的收入結構都是相似的:主要靠向加盟商賣材料、裝置來賺錢。
而這些奶茶品牌售賣的原材料,又從哪裡來呢?
要麼是從其他地方採購過來的,品牌自己做中間商,賺差價賣給加盟商,滬上阿姨和茶百道就是這一類。
要麼是自己生產,品牌自己做生產商,加工完賣給加盟商,蜜雪冰城就是典型。
按雪王自己的說法,核心原材料已經能實現100%自產,其他的也能實現60%的自產,所以蜜雪冰城本質上是食品加工的製造業公司。
其次,從財報角度,蜜雪冰城的廠房及裝置佔比,遠高於其他茶飲品牌。

來源:理杏仁
這些廠房和裝置,背後是什麼東西呢?主要是各種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資料顯示,蜜雪在河南、海南、廣西、重慶、安徽有五個生產基地,廠房面積79萬平方米,相當於111個足球場。其中,河南的生產基地可以生產糖、奶、茶、咖、果、糧、料七大類食材。
不光能生產食品,蜜雪冰城能生產的品類還延展到吸管、紙杯、包裝瓶等等,基本上就是自給自足的製造業公司。

作為製造業企業,當然擔心生產的東西賣不掉,尤其像蜜雪這類食品製造企業,產品的保質期不長,儲存條件也比較嚴格,動不動就要放冷庫儲存。
而評價生產製造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產能利用率,也就是實際產出和生產能力的比值。這個指標可以簡單理解為,100臺生產裝置,有多少臺是投入到生產工作當中,有多少是閒置不用的。
而蜜雪冰城主要食材的產能利用率,不僅不高,而且這幾年整體在往下走,意味著閒置的生產能力越來越多。

來源:公司公告
這種情況下,一般企業都會選擇減少產能,至少不會繼續去增加投入,進一步增加生產能力。
然而蜜雪卻不走尋常路,在這次港股上市募資中,66%的資金就是投入到供應鏈當中。
為什麼在大量產能閒置,而且產能趨勢整體往下走的時候,還要繼續加強供應鏈呢?
目前市場有幾個猜測。
第一個猜測,認為還有更多的開店空間,未來需求依然很大,不擔心賣不動。
這個猜測,可能連雪王自己都有點懷疑。
一方面是現在茶飲賽道整體的增長已經基本見頂,價格戰就是存量市場博弈的最好證明,一起做大蛋糕的階段已經過去。

另一方面是雪王自己的開店空間,也基本到了上限。
根據《晚點》瞭解,早在三年前,蜜雪已經請專家從人口的角度測算過,蜜雪的門店數量上限大概就是在4.5萬家左右。
目前蜜雪門店數多達4.5萬家,已經達到了當時測算的上限,而且這幾年國內的人口問題不斷惡化,4.5萬家的預測上限只會往下調。
第二個猜測,海外有更大的開店空間,是新的需求增量。
雪王確實早在2018年就開始試水出海,重點進攻印尼和越南市場。截止目前,蜜雪冰城在海外也已經開了接近4900家門店,是第二名霸王茶姬的十倍有餘。

然而,蜜雪的出海之行卻在去年急剎車,新增開店數量從23年的4330,到24年大幅降低到564家。

為何出海速度驟降?背後可能有三大問題。

問題一,原材料長途運輸模式不可持續。
目前蜜雪的海外拓展點主要在東南亞,從門店數量來看,印尼第一,越南第二。
首選臨近的國家和地區出海,確實可以將產能出口送出去。體現在資料層面,東南亞門店70%的原材料確實從國內輸送出去,只有部分商品在本地自建。

產能輸出雖然可以解決國內過剩的問題,但長途運輸帶來的物流成本和產品損耗依然不低。加上蜜雪在海外依然走低價策略,本來就比較薄的盈利,加上成本侵蝕,可能是其海外單店盈利下滑的其中一個原因,因此將過剩產能向外輸出的模式,可能本身就跑不通。

問題二,被本土商家抄襲。
大部分茶飲產品的模仿難度並不高,尤其像蜜雪冰城這類主要靠糖漿和粉劑勾兌的飲品更是簡單,所以在海外會出現加盟商變競爭對手的情況——透過加盟瞭解經營套路,然後快速複製山寨。
這類事情已經出現了。
例如在越南,霸王茶姬就被大規模抄襲,有十幾家店的從裝修風格,選單,甚至logo都高度相似的飲品店冒出,分食茶飲市場。

左圖為山寨品牌,右圖為霸王茶姬
在非洲肯亞,甚至連模仿的功夫都省了,直接用雪王的品牌開店,小紅書上面就有幾個相關帖子,讓人誤以為蜜雪已經拓展到非洲市場,但後來被官方闢謠是山寨。

這些抄襲不僅容易混淆視聽,還會影響品牌的聲譽。
問題三,員工懶。
有東南亞的加盟商透露,除了擔心原材料供應不穩定的情況外,第二個最讓他們糾結的是員工的流動性問題——動不動就給老闆來一份“炒魷魚”。

來源:kr-asia.com
這種情況可能並非個例。
資料顯示,中國打工人的工作時長不僅遠高於發達國家,即便跟東南亞國家相比,也是“鶴立雞群”。
吃苦耐勞可能只是國人純樸的本性,跨出國門,國情可能大不相同。

來源:東南亞學人
如果雪王擴張產能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出口和出海擴張,那麼運輸成本和效率、品牌抄襲、員工積極性等問題,就是這場賭博的最大不確定性。
除了自身門店擴充套件來消化產能,蜜雪可能還有第三個渠道——跨界。
即可以跨出自身,成為其他中小品牌的供應商,甚至可以跨出飲品賽道,去做其他食品,做食品全品類的“雪王”。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早在21年,就看到蜜雪冰城做烤串的跨界嘗試,蜜雪的淘寶店也有其他零食小吃。

然而零食小吃的產線跟茶飲原料能否高效銜接?能否順利挖其他品牌原材料供應商的牆角?需求擴張的速度能否跑贏產能增速?
雪王這場賭局,還有很多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