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民養生”的大環境下,保健品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日常常備品。不論是助眠、抗老,還是增強免疫力,各類營養補充劑紛紛登場,社交平臺上更是“推薦熱帖”不斷。

但最近一項由醫學期刊 Cureus 發表的研究發出警告:過量攝取三種常見補充劑——硒(Selenium)、菸鹼酸(Niacin,即維生素B3)和鋅(Zinc),反而可能對健康造成潛在毒害。
濫用趨勢:社交平臺推動“無證使用熱潮”
研究指出,在TikTok、Instagram等平臺的大肆宣傳下,許多消費者在缺乏專業指導的情況下“自我配方”,造成補充劑誤用、過量日益普遍。
報告分析的TikTok健康影片顯示,僅有36%的內容完全準確,超過九成未說明潛在風險。專家警告,誤導性內容正在放大公眾對“營養萬能論”的誤解。
這些“健康好物”,可能正在傷害你的身體
硒:具有抗氧化和免疫支援作用,但過量會引發脫髮、指甲脆化、噁心、腸胃不適,甚至產生“金屬味口氣”和大蒜般的體味,屬於典型的硒中毒反應。
菸鹼酸:被廣泛應用於所謂的“排毒飲品”和能量飲料,雖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但一旦過量,可能導致皮膚泛紅、搔癢,甚至肝功能損傷。這些症狀常被誤診為酒糟鼻或其他皮膚過敏,特別是在女性中更為常見。
鋅:作為免疫系統和皮膚健康的重要元素,不少人換季時都會額外補充。然而攝入過多會引發皮膚刺激、銅缺乏和貧血問題,甚至加重青春痘,對部分體質敏感者尤其不利。
此外,研究也指出,常被健身族青睞的乳清蛋白(whey protein),可能透過影響胰島素及IGF-1通路,間接誘發或加重痤瘡等皮膚問題。
皮膚,是身體發出的“預警訊號”
專家強調,皮膚症狀往往是營養失衡或中毒的第一表現。但因為這些症狀常與過敏、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臨床上極易誤判,從而延誤對症處理。
醫學團隊呼籲:在面對不明皮膚問題時,醫生應主動詢問患者是否正在服用營養補充品,及時調整治療方向。同時,建立多專業協作機制,加強大眾健康教育,提高對“營養性皮膚病”的識別率和應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