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開年第一瓜,我也沒想到….


今天的“瓜”,不是八卦事件,而是事關每個人。
文章略長。
乾貨多。
如果不方便讀長文,可以點上面的耳機🎧符號,聽全文。
前天,對不起,我錯了發出後,有人說:
“又一個搞抽象的。”‍‍‍‍‍‍‍‍
這種說法令我有點費解。
這是看不懂?詞彙量太少?還是習慣於將網路流行詞,套在所有人事上?‍‍‍‍‍
我知道,我應該一笑置之——畢竟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兒了。
只是忽然較了真。
想聊聊語言腐敗背後的窘境。
觀念上,我自認為是比較開放包容的。
但在語言上,我的審美很傳統。

不喜歡網路熱梗,不習慣很多莫名其妙的新詞。

比如“水靈靈”、“偷感(很重)”、“芭比Q”、“紅溫”……‍‍‍‍‍‍‍‍‍
有時看到四不像的熱詞,會湧上一種老朽式擔憂:漢語之美,正演變成漢語之面目全非。‍‍‍
大家抖著機靈,跟著潮流,忘了五千年流傳下來的語言,原本有多美。
那些妙至毫巔的字與詞,包羅永珍的句與段,似乎正在變得小眾化。‍‍‍‍‍‍‍
更多人在網路中湮沒。
失去了精準的、優雅的中文表達能力。
千千萬萬人,說著同一句話,使用著同一套話術,附和著同一個新詞……
這樣,真的好嗎?
真的。
漢語美不勝收。
倘若你曾被一句詩震顫過,被一闕文字驚豔過,被一則短章摧心肝過,被一篇散文勾起過長相思……
就知道我所說的“美”,到底有多動人心絃。
當肌理疏朗、澄澈纖細的文字攤開來,那些玄機才情,珠璣之文,總是輕而易舉讓我失魂落魄。
被它們觸動的人,永遠有超出常人的敏銳觸角。‍‍‍‍‍‍
TA會另外開闢出多個精神世界。‍‍‍‍‍‍
那裡廣袤且玄秘,美妙且富饒,令人流連忘返,智慧清明。‍‍
TA會比一般人,更懂得知好歹,明是非。
不信,你看人群中最卓越的那些人,哪一個不是文字運用高手?!‍‍‍‍
不要低估文字之美。
也不要低估文字的力量。‍‍
去年時。

令我於困境中重建對世界的信心的,是一本書。

我反覆告訴自己,別怕,至少書中理想世界不會坍塌,人不會變壞,愛不會消亡,他們所追逐的理想與信仰,不會褪色與蒙塵…….
那麼,這不堪的世界裡,還有那麼一些東西可以相信。‍‍‍‍‍‍‍‍
還可以再熬一熬。
它足足溫暖了我半年之久。半年裡,日復一日地提供給我支撐和安慰。‍‍‍‍‍‍‍‍‍‍‍
所以,若有人告訴我,文字已死,影片當道。
我不信的。
我靈魂最隱私的顫慄,只因文字而起。‍‍‍‍‍‍‍‍‍‍‍‍‍‍‍‍‍‍‍
引領我走出困境的,不是影片,不是人,是文字。‍‍
‍‍‍‍‍‍
這種力量我未在短影片中感受過。
相反。
熱衷於篡改中文的短影片平臺,在我看來,是以抖機靈、流行、規避風險之名,對語言進行汙染的重災區。‍‍‍‍‍‍
有段時間,我也瘋狂刷過短影片。
然後就明顯感到,自己的深度閱讀能力明顯下滑。‍‍‍‍‍
邏輯紊亂。‍‍‍‍‍‍‍
在試圖剖析並表述複雜現象時,能力明顯不逮。‍‍‍‍‍‍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立馬棄了。‍‍‍‍‍‍‍‍‍‍‍‍‍‍‍
之後,我會聽播客,看B站,聽電子書,但很少很少看娛樂性的短影片平臺。
畢竟,“守腦如玉”比“守身如玉”還重要。
而守腦的前提,就是讓自己不要沉浸在汙染嚴重的語言中。‍‍
你可能以為,語言是精英的工具。
事實上。
生活裡,豐富的語言同樣是法寶。
我曾經試過,用兩種語言,為孩子講一個童話。
一種是精準的、詩一般的語言。
一種是乏味的、碎而無張力的語言。
他能感受到不同嗎?
事實上,他能。
浮皮潦草地講完,他也就聽完。‍‍‍
用美好的語言講完故事,5歲的孩子,像泡在一個綿軟清透的夢裡,身心舒暢。
他悠長地嘆一聲:“好美啊。”‍‍‍‍
你看,這就是精美的語言構建的世界。
它湧動著溫柔與美。

漫溢著啟迪與不可知的觸發。

所以不論他是否能聽懂,持續給予他新詞。
告訴他事物不同的命名。‍‍‍
以身作則教會他,如何用多種方式,去描述一件事,一個人,一個夢,一種莫可名狀的狀態。‍‍‍‍‍
也因此,他在很小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就遠勝一般孩子。
智商測試時,成績也遠超平均。
這背後的成因也很好理解。
因為,語言走到哪裡,認知就到達哪裡。

舉個例子。

未曾接受教育的人,無法理解高知人士的世界。
那些語彙構建的、指向的認知體系,他無法進入,無法辯別。
於是大門對他始終關閉。‍‍‍‍‍
再舉個例子。

假如你不懂“地軸”、“向心力”、“萬有引力”,牛頓發現的那個物理世界也對你無法開啟。

哪怕你就活在其中。
再再舉個例子。
德國有個心理學家,製作過一本詞典。
叫《悲傷情緒詞典》。
他對8000種不同種類的負面情緒以命名。
這些詞彙將模糊的、不被看見的情緒總結出來,讓它們變成一個個具體的詞。‍‍‍‍‍‍‍‍
而當他能精準地描述時,悲傷便自愈了一半。
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取決於他的語言能力。
你表達精準,對世界的理解和陳述就精準。
你詞彙量豐富,認知必然豐富。

所以,都德在《最後一課》裡,借弗朗士的嘴說出那句話:

“語言是開啟世界的鑰匙。”

回到生活裡。
你不可能奢望一個詞彙量少、話術重複、理念無力且不更新的人,會給予孩子一個流動的精神世界。
想讓孩子被滋養和啟迪,前提是你自己的語言體系未被汙染。
你沒有一遍遍地,使用網路用語。‍‍‍‍
並且用得言不及義。
模糊不清。
你也沒有重複著父輩的語言,去重複訓誡孩子。‍‍
毫無自覺。
並且還用身份、暴力,來維護這種僵化的表達。
這都將害人不淺。‍‍‍‍
真正好的語言,得是嚴謹的、豐富的,也是美的、有趣的。
你的認知世界有活水,不斷有新知注入,像大江大海,而非死塘爛溝。

如此一來,才能自然而然地,創造一個紛繁生動的精神世界。

孩子無需你說教。
TA會本能地對之好奇、想象、激動不已。‍‍‍‍‍‍
會努力抵達更遠的遠方。
最後多說幾句。
語言貧薄之人,何止認知在停滯,溝通有障礙,教育總是在做無用功……連聊天都令人煩。
我看過太多人,沒開口時,像模像樣。
一開口……得,可惜多長了一張嘴。
語言的魅力早就被削弱得所剩無幾了。聽者聽得越來越反感、膩味。

而有些人,一開口,就令聽者覺得耳目一新。

哇,這人不簡單!
接著,越聊越著迷,越接觸越心動。
我有女性朋友,顏值一般,但在兩性世界所向披靡。‍‍‍‍‍‍‍‍‍‍
憑的就是她迷人的表達。
畢竟,誰能抗拒一個真正豐富有趣的靈魂?!‍‍‍‍‍‍‍‍‍‍
這也是見多識廣之人,會在與陌生人初相逢時,只需幾句話,就能知道對方大致底細的原因。‍‍‍‍‍
他是從口音辨別嗎?‍‍
不是。
一個人的語言體系。
對方用以命名人物事的關鍵詞,描述他者和自己狀態的核心字句,表達觀點時使用的術語、概念和邏輯……都在完成一個人的自我介紹。‍‍‍‍‍‍‍‍‍
這些撒不了謊。
作不了假。
因為,出眾的語言是能力,是儲備,是修養。‍‍‍‍‍‍‍‍‍‍‍‍‍‍‍‍‍‍‍‍‍
不是短期修成的技巧。
語言也滿溢著個人特質。‍‍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常用詞,不同的語言習慣。
它比化妝品和穿搭,更能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
但當下,我們正在不自覺地,削弱自己表達的能力。
我們說著口水話,跟著流行詞,捧著大熱梗。
我們看不懂好文章用的典,埋的線,引的術語……
我們難以準確地“我口說我心”。
這些都是語言能力下降的徵兆。‍‍
如果想規避退步的困境,先學會習慣於強文字、強邏輯的敘述。
在閱讀中學習;
在傾聽中思考;
在生活與工作中,嘗試更優雅、更準確地輸出。
慢慢地你會發現,豐沛精準的語言,首先能幫你破亂局,明是非,鑑賞美。
然後,構建一個“可欲的世界”。
這個世界秩序清明,妙不可言,令你及身邊人,永遠有審美,有召喚,有自由
PS:
所以啊,親愛的,
讀點好東西,
少沉迷於碎片化資訊。
關注我
看更多好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