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房子還是不是剛需?

文丨張是之
今晚跟陳興傑和鄧新華兩位老師聊天直播,最後聊到房子和房價問題,陳老師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鄧老師是明確看漲的。
當然這個看漲,也不可能是普漲,主要還是大城市。畢竟,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產,只有大城市才有未來。
有朋友說,房子不是剛需,結婚率和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房子不存在剛需的基礎。
這個我倒是有不同看法,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剛需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嚴格的定義的“剛需”,實際上沒有什麼是非買不可的剛需,一切取決於價格。
我這裡說的剛需,可以僅從情感或經驗層面來判斷,大多數人是不是需要一個房子?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一個總體的宏觀資料,但是不要忘了,這是一個時間維度上的統計。
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維度的統計,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時,人口還在向大城市匯聚和移動。
即便是日本和韓國,出生率早就開始下降了,東京首爾依然是很多年輕人嚮往的地方。
而在中國,大部分好大學都集中分佈在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
如果一個外地來的學生,想留在母校所在的城市,那大機率整個家庭的重心都會向他偏移,向他靠攏。
即便是不讀大學,工作就業依然是大城市更有優勢,機會多收入也更高。
那些逃離北上廣深的人,一般也不會回農村。現在就是農村人,如果不在城裡買房子,媳婦都難找。
這就是現實,而且房子還跟孩子上學等很多現實問題繫結,城市外的人想在城市裡落戶紮根,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估計是很多人的首選。
有的人說現在國家在力推保障房、租售同權等等,別的先不說,作為有姑娘的父親們,大機率不會希望孩子嫁給只能住保障房的小夥子吧?
租售同權的問題,即便是租房子住,那也還是先要有人把房子買下來再租給你。
如果未來租房的需求增加,供給端一定會有人來做,那麼他們還是會先去買好房子裝修好。
很多年輕人說租房子更合算,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就是,如果不是特別豪橫有錢,恐怕一般人上了年紀是沒人願意把房子租給老年人的。原因大家都明白,無需細說。
所以,我的基本看法是,房子依然是中國人的剛需。
而且這個“剛需”還是動態的,一個年輕人剛畢業工作,租房子住;攢錢買房了,可能是80平左右的小三房;過幾年收入上漲,孩子出生,他可能就想換大平層;再過幾年,創業成功公司上市,說不定就想要大別墅。
人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並不會一直不變。
原來年輕人會和老人住一起,現在基本上都知道,最好不要住在一起,這也是變化。
宏觀層面,儘管人口增長放緩,但中國的城鎮化還沒喲結束。
202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65.2%,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通常在80%左右。
按照這個趨勢,未來十年,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帶來約4.7億平方米的剛性住房需求。
只不過,這種需求並不是均勻分佈的。人口流入的城市,
比如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住房需求依然旺盛;而人口流出的城市,可能會面臨住房過剩的問題。
這種“區域性過剩與區域性短缺並存”的現象,未來一定還會加劇。
我倒不是在傳播焦慮,非要勸大家買房子。
只是順著直播時聊到的話題,梳理一下對未來房子的一點看法。
至少目前來看,過去、現在和不太遠的將來,房子在中國社會中,並不僅僅是一個居住空間。
它承載著婚姻、子女教育、社會地位,還有金融屬性等多種功能。
這種傳統、文化和政策的影響,不是說變就能變的,所以住房需求依然有很強的剛性。
2025年03月12日

明天晚上八點我跟知名投資人達叔一起連線直播,跟大家繼續深聊一下房子的問題。
下週六(3.22)我會在成都和達叔一起組織一場線下投資分享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shizhi666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