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緊急提醒:紅黴素軟膏千萬不能隨便用!趕緊告訴家裡人

繼爐甘石洗劑被莫名捧紅以後,又一皮膚科常用藥紅黴素軟膏也神奇大火。這種幾乎家家必備的常用藥膏,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病症和場景,但實際上這些場景大多是濫用。
在某些博主的宣傳之下,紅黴素軟膏可真當作“萬能藥”,用於蚊蟲叮咬、溼疹、痘痘、腳氣、日常護膚產品。甚至還有不少人拿來塗寶寶的紅屁屁
比如,某門戶APP中“紅黴素軟膏塗紅屁屁”的帖子竟然有14萬+篇,紅黴素軟膏真能簡單輕鬆擊退無數家長頭疼的寶寶“紅屁屁”嗎?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款幾乎每家一支的藥膏常見的濫用場景,以及究竟該如何使用。
紅黴素軟膏常見的濫用場景
及正確應對辦法
寶寶的“紅屁屁”(尿布疹) 
紅屁屁是尿布皮炎的俗稱,也稱為尿布疹。這是一種常見的嬰兒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尿布覆蓋區域的皮膚髮紅、炎症,可能伴有皮疹、糜爛或脫皮。絕大部分情況不建議單用紅黴素軟膏治療“紅屁屁”。
尿布疹
對於尿布疹的治療,最核心的元素就是保溼、減少刺激及抗炎。
要點如下
● 加強塗抹保溼乳/霜;
● 減少尿布佩戴時間;
● 及時清除糞便/尿;
● 以及根據炎症輕重塗抹對應的藥膏抗炎。
具體到措施就是:
寶寶拉臭臭的時候及時發現
更換尿布並用溼巾/溼毛巾輕柔擦拭乾淨皮膚並及時補塗保溼乳/凡士林
另外可根據炎症的嚴重程度選擇氧化鋅軟膏、地奈德乳膏等對症外用藥處理。
除此之外紅屁屁有一定機率可能出現繼發的細菌、真菌感染,如果確實出現了繼發感染需要抗感染治療。
補充小TIP:皮膚炎症≠感染,所以抗感染治療不等同於抗炎治療。
皮膚炎症:是一種皮膚的免疫反應,可以是某些刺激物或損傷(如紫外線)的反應,也可能就是自身的免疫異常。
皮膚感染:則是由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侵入皮膚引起的疾病。
蚊蟲叮咬 
蚊蟲叮咬可以理解為蟲咬引起的過敏反應,所以嚴重的蚊蟲叮咬醫生會讓看口服抗過敏藥,也可能根據情況塗抹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抗炎促皮疹消退止癢,當然大部分叮咬哪怕不處理也會自行消退。紅黴素軟膏既不能止癢也不能抗炎,僅能起減少叮咬口感染風險的作用。
蚊蟲叮咬
 溼疹
溼疹是咱們最常見的慢性、複發性的炎症性皮膚病,其病理核心就是皮膚出現非感染性的炎性。治療核心就是保溼、抗炎,所以紅黴素軟膏在溼疹中的作用也是約等於凡士林。
 痘痘(痤瘡)
痘痘,學名痤瘡,同樣是最常見的慢性、複發性的炎症性皮膚病,其發病機理涵蓋了皮脂腺功能異常、皮脂腺導管的堵塞、痤瘡丙酸桿菌等微生物異常增殖以及炎症反應。
痤瘡
而痤瘡皮疹又根據其表現嚴重程度不同分為白頭粉刺、黑頭粉刺、紅色丘疹、膿皰疹、結節及囊腫等,每種型別對應的外用措施不同,更不會一概而論僅用一種抗生素藥膏。
 腳氣
腳氣,其實是足部皮膚的真菌感染,需要足療的抗真菌治療,而紅黴素無明顯抗真菌作用。
所以以上情況至少絕大多數場景紅黴素軟膏都不是優選。
濫用現象背後的原因
不否認紅黴素軟膏具有以下優點:
● 價格低廉(多種產品在網購平臺不超過3塊錢);
● 是非處方藥(OTC)無需醫生處方就輕易可於藥店/網購獲得;
● 且其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創造溼性癒合環境。
但它真的萬能嗎?
非也,至少從上述的案例分析來看,紅黴素軟膏都乏力。如果真的萬能藥,皮膚科醫生恨不得直接掏出來給所有長得相似難以辨認的皮疹製造美好的歸宿。
紅黴素軟膏的最佳
適用場景是什麼?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紅黴素軟膏的主要成分,它通常包括:
●   1%-2%紅黴素;
●   凡士林;
●   羊毛脂。
●   液體石蠟。
紅黴素是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透過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來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和部分革蘭氏陰性菌。簡而言之就是抗菌
凡士林、羊毛脂、液體石蠟透過配成延展性和附著力適中的油膏,達到保溼的效果。
所以總體來說可以把紅黴素軟膏的功效總結為:有抗感染作用的保溼霜。所以適用的場合往往是存在明確輕度感染(如膿皰瘡)以及預防/治療小面積燒傷/創傷。
所以,什麼時候才是紅黴素軟膏的最佳適用場景呢?答案是,預防/治療小面積燒傷/創傷
比如輕微的磕傷碰傷、傷口不深,咱們使用碘伏消毒、生理鹽水清潔以後可以塗抹紅黴素軟膏
磕碰傷
不嚴重的燙傷,即刻立馬用冷水充分降溫後也可以塗抹紅黴素軟膏預防感染
燙傷
而且不建議自行連續使用超1周。
對於其他場景,特別是自己也不知道是啥皮疹的,希望咱們還是儘可能明確診斷後精準用藥
審稿專家 鍾華 卓正皮膚科醫生 陸軍軍醫大學博士,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訪問學者
內容編輯 達達
參考文獻
[1]《中國臨床皮膚病學(第2版)上下冊》趙辨著.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9787553771427
[2]許德田譯.《藥妝品》(第3版).2018
[3]Dermatology,4/E by Jean L. Bolognia,Julie V. Schaffer,Lorenzo Cerroni.2018
免責宣告: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資訊,個人醫學問題請向醫生諮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ID:D-HealthExpress),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