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玫瑰疹、風疹、蕁麻疹……孩子身上的疹子屬於哪一種?

點藍字關注我們~
新增美國媽媽網官方微信usmamahelper,進群和1w+媽媽一起聊備孕、懷孕、育兒、美國生活~
群裡經常時不時有媽媽發來孩子皮膚起紅疹的圖片,問大家是哪一種疹子、需不需要擔心……
今天我們特別給大家彙總整理了所有常見疹子、皮膚問題的圖片,以及相應的護理方法,各位新手爸媽們趕緊儲存收藏,這樣下次就能隨時對照著看啦~
哪些因素會導致寶寶皮膚出疹?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哪些因素可能會導致寶寶皮膚出疹子:
1、各種刺激物:因為寶寶的皮膚比較嬌嫩敏感,所以一些常見的刺激物比如唾液、口水、便便、嬰兒溼巾、肥皂、防曬霜、洗衣液等等,都有可能會誘發寶寶皮膚出現疹子,比如尿布疹,可能寶寶的屁屁沒有及時清理乾淨或者是受到了尿布材質中的刺激物刺激引發的。
2、過敏:還有的寶寶會對一些特定的東西過敏,也有可能會引發過敏反應,從而導致寶寶皮膚出疹。比如溼疹,就可能會和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有關。
3、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也有可能會引發寶寶皮膚出疹,比如風疹病毒引發寶寶出現風疹,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導致寶寶出水痘等等。
寶寶皮疹最常見的13種類型
常見的寶寶皮膚疹子主要有下面這13種,其中大部分皮疹都可以自愈(因為人體皮膚細胞的自愈修復能力很強大),但是也有一些需要爸媽們“特別關注”,尤其是具有傳染性的,比如水痘、風疹等,一旦發現的話需要趕緊送去看醫生,否則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問題。
01
 嬰兒痤瘡(Baby Acne)
Baby Acne看起來就像是“青春痘”一樣,通常會出現在寶寶的臉頰、額頭等部位。很多寶寶會在出生後一個月內出現Baby Acne,可能是由於胎兒離開母體後荷爾蒙水平發生大的變化所致。
護理方法:
大多數的新生兒痤瘡會在幾周內自然消退,爸媽們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事情,等待它們自然消失就可以了。
平時注意正常給寶寶皮膚清潔,可以每天用乾淨的棉片或毛巾給寶寶擦臉。
如果寶寶皮膚不是特別的乾燥,也不需要給寶寶塗乳液,尤其是質地比較粘稠的乳液,反而還可能會堵塞寶寶皮膚毛孔,加重痤瘡的症狀。
02
  脂溢性皮炎(Cradle Cap)
脂溢性皮炎就是我們俗稱的“搖籃帽”,一般在寶寶出生的頭兩三個月裡出現,通常表現為寶寶頭皮上出現厚的黃色的頭皮塊,還可能在寶寶兩頰、耳朵後側、眉毛處出現黃色硬痂。
寶寶的“搖籃帽”可能與媽媽們孕期的荷爾蒙變化水平有關,很多新生寶寶都會有這個問題,媽媽不用太過於擔心,一般到了六個月之後就會自然好轉。
護理方法:
媽媽們平時可以用溫和的嬰兒洗髮水沖洗乾淨寶寶的頭皮,然後用柔軟的毛梳子來疏鬆頭皮塊;或者是滴一些嬰兒油或橄欖油慢慢的進行按摩疏鬆,然後沖洗乾淨。
如果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兒醫一般也會開一些激素藥膏來幫助改善。
03
 新生兒毒性紅斑
(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ETN)
這個名字聽起來怪嚇人的,感覺好像是寶寶“中毒”了一樣。但實際上大部分情況也並不可怕。
ETN主要會在寶寶出生後的頭幾天內出現,在寶寶的臉上、胸部、脖子等部位出現一片一片的紅斑。個別紅斑可能會有腫脹的情況,會有凸起的小膿包。
護理方法:
大部分新生兒毒性紅斑在2到3天就會自行消退,寶寶並不會感覺到癢,也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精神狀況,不需要爸媽做任何特別的護理,平時給寶寶穿透氣的衣服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紅斑長時間沒有消退,或者有流膿的情況,就需要找兒醫仔細檢查。
04
 溼疹(Eczema)
溼疹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老大難”問題,幾乎每個寶寶都逃不過……過敏、乾燥或感染、接觸刺激性物質等都有可能引發溼疹。
溼疹多出現在寶寶兩側面頰、額頭、眉間、頭皮等部位,嚴重時軀幹和四肢也會出現。
患有溼疹的寶寶起初皮膚髮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髮糙、脫屑,溼疹皮膚摸起來會明顯有很粗糙的感覺,觸控感像是在砂紙一樣。溼疹皮膚還會發紅髮癢,嚴重的時候可能會有滲液。
護理方法:
緩解寶寶溼疹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溼”,患溼疹的寶寶皮膚極為敏感,因此護膚品中新增的成分越少越好。
大部分輕度的溼疹只要做好保溼就可以治癒,比如當寶寶的皮膚只是有點變紅,蛻皮,或只有幾個小疹子時,一天多次勤塗潤膚霜保持皮膚一直滋潤,溼疹就可以自然消退。
如果是中度或中度的比較嚴重的溼疹,可能就需要用到外用激素藥膏來治療,比如1%氫化可的松等外用藥膏,給寶寶使用之前最好先諮詢一下醫生的意見。
溼疹潤膚乳推薦這款Aquaphor“萬能膏”,很多美國兒醫推薦的寶寶溼疹、尿布疹必備產品,適合皮膚非常乾燥的寶寶。這款產品能夠在皮膚上形成一道油性保護層避免寶寶皮膚受到進一步感染,膏體比較厚重,可以有效鎖住皮膚中的水分,塗抹之後也不會覺得過於黏膩,皮膚依然能夠自由呼吸。
Amazon連結:
http://www.amazon.com/dp/B005UEB96K/?tag=detail-reviews-20
還有這款Aveeno溼疹膏,也是很多美國皮膚科醫生都推薦的產品,緩解寶寶溼疹皮膚幹癢的效果很好。富含神經醯胺,能夠增強和恢復皮膚的保護功能。
Amazon連結:
http://www.amazon.com/dp/B003BJZ1P6/?tag=detail-reviews-20
另外要特別注意一下防止寶寶抓撓的問題,因為有溼疹的部位會很癢,尤其是小寶寶很難控制不去抓它,最好給娃戴上手套或者襪子,防止寶寶抓破皮膚導致進一步感染。
05
 尿布疹(Diaper Rash)
尿布疹我們俗稱“紅屁股”,通常出現在1歲以內的小寶寶身上。寶寶的屁股上會出現紅色疹子,嚴重的還會潰爛。
引發尿布疹的主要原因有:尿布太緊、尿布髒了沒有及時換、接觸寶寶屁股的尿布或溼巾中含有刺激成分等等。
護理方法:
  • 勤換尿布,髒了溼了的尿布要及時換掉;
  • 保持寶寶屁股周圍的皮膚的乾淨乾燥;
  • 每次給寶寶清洗完屁屁後輕輕拍幹水分,讓皮膚自然風乾;
  • 清潔完寶寶的屁股後塗一層厚厚的尿布疹膏;
  • 寶寶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把尿布包的太緊;
  • 避免使用含有酒精或香料的嬰兒溼巾,如果是尿布材質本身的問題,就換個牌子。
  • 如果寶寶尿布疹的症狀變嚴重,比如出現水泡或者膿瘡,發燒,身體其他部位也開始發疹等情況,就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尿布疹膏推薦很多媽媽用過評價都超級好的Desitin,這個牌子的尿布疹膏有藍色和紫色兩款,藍色這款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每次清潔完小屁股後可以塗上一層。
Amazon連結:
http://www.amazon.com/dp/B003DN1WJY/?tag=detail-reviews-20
紫色這款修護功能比較好,如果娃已經有了尿布疹塗紫色這款就能很快見效。
Amazon連結:
http://www.amazon.com/dp/B00BH0PZBG/?tag=detail-reviews-20
06
痱子/熱疹(Heat Rash/Prickly Heat)
痱子/熱痱容易出現在被衣服包裹的部位和皮膚皺褶的部位,比如胸口、脖子、手肘膝關節等等,主要是點狀分佈的,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顆粒
很多爸媽可能會覺得寶寶只有在夏天才會長熱痱,但實際上只要寶寶的汗腺被堵塞住,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一樣有可能會出現熱痱。
護理方法:
  • 用冷水擦洗有熱痱的地方,特別是皮膚有褶皺的地方,然後擦乾,不要塗任何乳液乳霜。
  • 適當的給寶寶減衣服,天氣冷的時候也不要覺得寶寶可能怕冷就給他們裹得超級厚實,其實很多寶寶的痱子都是被“捂”出來的
  • 保持寶寶房間的涼爽通風,夏天的時候該開空調開空調,該開風扇開風扇。
07
粟粒疹(Milia)
粟粒疹是長在寶寶臉頰、鼻子、下巴、眼睛周圍的小白點,主要也是由於毛孔堵塞導致的。
50%的新生寶寶可能會長粟粒疹,看起來可能有些影響“顏值”,但寶寶並不會感覺到不舒服,也不會感覺到發癢或疼痛。
護理方法:
粟粒疹一般也不需要進行任何處理,幾個星期之後就會自然消失。
08
蕁麻疹(Hives)
蕁麻疹表現為寶寶皮膚上出現紅色凸起的斑點,可能出現在寶寶臉上、脖子、前胸後背等身體的任何部位。
蕁麻疹看上去跟蚊蟲叮咬有點像,但是面積會擴散的更大,會有很明顯的發癢的感覺,有時候還會有刺痛感或者灼熱的感覺。
蕁麻疹可能是過敏導致的,例如食物、花粉、乳膠過敏等,也有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導致的。
護理方法:
輕微的蕁麻疹一般在1到2天內就能緩解消退,爸媽注意保持寶寶皮膚清潔、給寶寶穿透氣的衣服就可以了。
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蕁麻疹就需要去看兒醫了,兒醫可能會給寶寶開Benadryl這類抗組胺藥物來進行治療,爸媽切忌不可以自己在家隨便給寶寶吃藥。
09
麻疹(Measles)
麻疹屬於相對比較麻煩一點的,是由一種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的,而且傳染性比較強
麻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一般表現為紅色的斑點,之後會很快發展成為隆起鼓包的腫塊,並且蔓延的速度很快,會從寶寶臉部一直蔓延到四肢軀幹。
有麻疹的寶寶通常還會有下面這些症狀:
  • 發燒
  • 鼻子發紅、流鼻涕
  • 食慾不振、精神不佳
  • 噁心、嘔吐、腹瀉
  • 有淋巴結腫大的情況
護理方法:
如果爸媽懷疑寶寶屬於麻疹的症狀的話,應該馬上聯絡兒醫。如果確診是麻疹的話,一定要確保寶寶遠離他人,防止麻疹的傳播。
在家護理寶寶麻疹注意多給寶寶補充水分,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退燒藥、補充維生素A。
美國寶寶一般會在12到15個月的時候打麻疹疫苗,打完之後得麻疹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即使寶寶在沒有打麻疹疫苗的情況下得了麻疹,也不用太擔心,醫生一般會給寶寶打免疫球蛋白來緩解麻疹的症狀。
10
水痘(Chickenpox)
和上面的麻疹一樣,水痘也是一種傳染性比較高的疾病,主要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表現為寶寶皮膚上一個個紅色的斑點,剛開始會形成透明的水泡,之後水泡會凹陷下去,然後結痂。
水痘剛開始一般會在寶寶的頭部和軀幹出現,之後會逐漸擴散到四肢乃至全身。剛出水痘的前幾天,一般還會同時伴隨有以下症狀:
  • 發燒
  • 咳嗽
  • 食慾不佳
  • 精神不佳、嗜睡
護理方法:
和麻疹一樣,如果爸媽懷疑寶寶出水痘的話,也需要馬上聯絡兒醫,並且做好隔離,因為水痘的傳染性也是非常強的。尤其是當寶寶出現高熱不退、精神非常不好的時候,一定要趕緊去看醫生。
寶寶出水痘期間,建議使用對乙醯氨基酚(例如泰諾)來給寶寶退燒,不建議用布洛芬,因為可能會增加鏈球菌感染的可能性。
水痘也會有比較癢的感覺,寶寶可能會抓,所以爸媽最好也用手套或者是襪子包住寶寶的手,或者是給寶寶剪好指甲,以免抓破感染。
美國寶寶一般會在1歲左右接種水痘疫苗,打完疫苗之後再患水痘的機率就很低很低了,所以爸媽們主要是注意在寶寶未滿1歲之前做好防護。
11
幼兒急疹(Exanthema Subitum,ES)
/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RI)
幼兒急疹(又叫做玫瑰疹)的“前兆”是發熱,寶寶會先開始發熱(通常高於39℃),然後退熱之後就會出現急疹。
玫瑰疹看上去是紅色的“點點花朵”一樣的斑疹,剛開始一般會在脖子出現,之後會擴散到全身。不過好在這種疹子不會痛也不會癢,並且大部分會在1到2天內自然消退。
玫瑰疹主要也是病毒感染引發的,一般是由於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引起的,比如成年人的唾液就會攜帶有這種病毒。很多寶寶其實是在和大人“親密接觸”之後出現的玫瑰疹,比如大人親吻寶寶的臉。
護理方法:
玫瑰疹大部分都能自愈,很少會有特別嚴重的情況,所以基本上也不需要特別注意護理什麼。如果寶寶有發熱的症狀,爸媽根據情況給退燒藥就行。(給小寶寶用退燒藥最好還是諮詢一下兒醫)
12
風疹(rubella)
風疹是由於風疹病毒(RV)引起的,外觀看起來跟上面的幼兒急疹/玫瑰疹很像,但是是通常是在寶寶發熱的同時出疹,並且會伴隨有耳朵、脖子後邊出現淋巴結腫大的情況。
風疹一開始會先出現在寶寶的臉部,之後擴散到軀幹、四肢。風疹基本上也不痛不癢,然後3天之內就能自愈。
護理方法:
風疹的護理也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寶寶發燒的話就正常給退燒藥,然後等待自愈即可。
另外很多爸媽關於風疹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風疹不能見風、不能洗澡”,其實完全是可以的。風疹屬於病毒感染,跟吹不吹風關係不大,正常洗澡也沒什麼問題。
13
猩紅熱(Scarlet Fever)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外觀為深紅色的斑狀皮疹,摸上去能感覺像牛皮紙那種粗糙,過幾天之後還會開始蛻皮、脫屑,並且輕輕按壓的時候能夠看到明顯的白色壓痕。
猩紅熱一般剛開始會出現在寶寶的耳朵、脖子、上胸部,之後會擴散到四肢。除了觀察寶寶皮疹的形狀,爸媽還可以注意觀察一下寶寶的舌頭,如果有“草莓舌”“楊梅舌”的情況,那很可能就是猩紅熱了。
猩紅熱也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皮疹,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導致風溼熱或急性腎小球腎炎,所以爸媽如果觀察到寶寶出疹像猩紅熱的話,一定要馬上聯絡醫生。
護理方法:
發現寶寶有猩紅熱的症狀後,也是第一時間聯絡醫生,並且要注意防止傳染,寶寶沒有痊癒之前最好不要去公共場所,不要去上學。猩紅熱的治療聽醫生的建議就可以,醫生一般會開抗生素給寶寶治療。
然後爸媽自己平時在家需要特別注意一下寶寶皮膚和口腔的衛生,然後每天多開窗通風就可以了。
寶寶皮疹出現哪些情況需要聯絡醫生?
還有一個爸媽們都很關心的問題:大部分皮疹都是可以自愈的話,那麼怎麼判斷寶寶皮疹需不需要去看醫生呢?
其實判斷起來也很簡單。除了對比上面這些圖片來看之外,爸媽們最主要的就是看寶寶的精神狀態和食慾情況,如果寶寶精神很好、食慾也正常,那麼皮膚出疹大機率也是問題不大的,一般很快就能自愈。
其次是看寶寶在皮膚出疹的同時有沒有發熱發燒的情況,如果有的話,就需要特別關注一下,如果好幾天都高燒不退的話就需要及時去看醫生了。
最後再提醒一下爸媽,以上這些圖片只是提供給大家參考,如果不能確定寶寶皮膚的疹子屬於哪一種型別的話,還是建議找專業的醫生諮詢哦!
參考資料:
https://momlovesbest.com/baby-rashes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how-to-spot-and-take-care-of-your-babys-rash#rash-types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renting/viral-rash-in-babies
https://www.webmd.com/parenting/baby/baby-skin-rashes##1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作者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於寶寶皮膚出疹的護理,各位爸媽還有啥好的經驗,歡迎留言分享~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喜歡本篇內容
“在看”
鼓勵一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