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湖南的美食,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便是“辣”。
辣椒鋪滿的剁椒魚頭,紅油翻滾的臘味炒肉,酥脆焦麻的香辣黃鱔,開胃嫩滑的乾鍋肥腸……

剁椒魚頭
明末清初時,在這千年古道的懷抱裡,移民潮起,風霜雪雨中,辣椒入湘。
美洲作物,初見江南,雖不起眼,卻奇異無比,在這溼潤多雨的湘地,迅速紮根。
辛辣之氣,點燃了三湘四水百姓們寡淡的日子,久之,成了湘人餐桌不可缺的寶。

有人戲稱,不吃辣的人,去不了湖南。
但這樣的判斷,湖南人聽了大多會笑著搖頭。
辣,只是湖南美食的一面。
明朝萬曆年之前,辣椒尚未傳入中原時,湖南人已在魚米之鄉間,煨湯蒸菜。舌尖上,飄著米酒的甘甜與湖鮮的清香。
今天,湘西的臘味、岳陽的魚湯、長沙的肉絲粉,依然見證著“辣之外”的湖南味道。

圖源@吃貨局副局長
然而,湖南的一面,又何止於辣?
翻開這片土地的畫卷,山水蜿蜒,文化豐厚。
千載興亡,繁華與寂寥共舞;山河如畫,歷史與人文同吟。
辣,是湖南的性格,卻不是全部。
山川之間,湘水悠悠,傳唱的,是千年不朽的故事。

湘菜八珍,名動九州,風味獨絕,種類紛繁。
在湖南的不同地區,辣非獨尊,還有“鮮”與“甜”的調和。
湘西,山川幽深,傳統的臘味和山珍,是這裡的代表美食。
臘香乾、臘雞、臘魚,臘牛肉……這些食材在山間風乾,賦予了每一口肉和魚獨特的煙燻香氣。

尤其以臘豬肉為甚,外焦裡潤,金黃透亮,甫一入口,脂香四溢,直教人不捨下箸。
刀剁一塊,火鍋蒸煮,湯滾肉香,煙氣嫋嫋,直惹得腹中飢雷四起。
湘西餐桌,臘味如故友常伴,四時不改。

如果說湘西的臘肉帶有歲月的痕跡,那燉菜便是湘西人家的另一份溫暖。
臘豬蹄、豬肚、肥腸,混雜著濃濃的姜蔥香氣,再配上豆腐、土豆等食材一同燉煮,時間悄然流逝,食材的香氣在鍋裡慢慢釋放,逐漸融合成一碗美味的燉湯。

岳陽,依託洞庭湖的豐富水資源,湖鮮是這裡餐桌上的主角。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湖鮮湯。
用最新鮮的湖魚熬製成的魚湯,湯色奶白,清澈如同湖水,魚肉鮮嫩如初。
魚湯的秘訣在於選材與火候。
洞庭湖的回頭魚,是當地人最愛的美食。
魚湯往往配以紫蘇、仔姜等調料,吃上一口,湯中帶著魚的鮮甜與調料的微香,渾然天成。

圖源@小熊奶桃yeah
衡陽的魚粉,常是晨光中的第一縷溫暖。
米粉如雪,湯底如玉,鮮魚入湯,一切都簡單,卻又分外講究。
魚肉新鮮,方得香嫩;湯底濃郁,須用筒骨熬至乳白,一夜不歇,才顯濃香。
魚塊煎至微脆,金黃四溢,入鍋再煮。
湯一入碗,氤氳香氣撲鼻。
挑起一筷米粉,輕浸魚湯,滑入唇間,湯鮮粉柔,暖透心腸。

與衡陽的魚粉不同,長沙的米粉,濃厚如乳,香氣翻騰,辣椒的火熱,豬骨的醇香,八角和香料的氣韻,直鑽鼻端。
第一口,舌尖剛觸,湯香已然溢滿口腔,辣味微微一刺,隨即是鮮香的浪潮鋪天蓋地而來。粉條滑入喉間,留下滿嘴回甘。
再來一口,湯與粉交織,辣中藏鮮,鮮中帶甜。
吃到盡興處,連碗底都捨不得放過。

圖源@尹伊伊呀
毛家菜,是湘菜最具代表性的家庭菜系之一。
尤以“毛氏紅燒肉”最為驚豔,色如琥珀,油光四溢,方塊整齊,肥瘦相間,煞是誘人。
鍋中慢煮,糖色勾魂,醬香繚繞,直逼肺腑。
夾起一塊,輕咬一口,肉汁如山泉爆發,甘甜鮮美之味,滾滾襲來。

湘菜的另一顆明珠是祖庵菜,它代表著湖南美食的精緻與追求極致。
一道人氣極高的祖庵菜——祖庵豆腐,簡單的食材,經過大師的巧手調製,味道卻遠遠超出想象。
豆腐芯的細膩和魚肉的柔滑被混合在一起,外形精緻,口感溫潤。
這道菜,講究的是“慢火燉煮,細心把控”,透過時間的積澱,讓食材的精華充分展現。

還有東安子雞、邵陽豬血丸子、湘西土家黴豆腐、郴州臨武鴨、瀏陽豆豉、永州血鴨……
味由水土生,情隨山川長。
山川滋養,風物縈懷。
萬水千山,皆成湘味。
湘菜之妙,不在言語可盡,唯在舌尖回味綿長,飲風吞月,意猶未盡。

洞庭水色,三湘煙雨。
四海之內,皆知湘水浩渺。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說。
岳陽樓的風光,凝聚了洞庭湖的千年風韻。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短短兩句,便生動描繪了洞庭湖水的寧靜與清澈。
從岳陽樓望去,湖面寬闊,白鷺翱翔,天地間盡是廣闊與遼遠。

岳陽樓
但湖南的水遠不止於此。
湘江奔流,貫穿長沙,是母親河,柔情如夢,滋養八方。
雖不及洞庭湖之浩渺,卻有千里溫情,如絲綢繞指,綿延不絕。

湘江
湘西深山,隱匿一片仙境——寶峰湖。
湖水碧綠,清澈如明眸,山巒環抱,林木如屏,似遺落人間的天上瓊臺。
雖無洞庭湖之名聲,卻有藏天地之幽雅,碧波之上,萬籟俱寂。

寶峰湖
若說溫柔,猛洞河則是湘西的豪情之作。
河水蜿蜒,穿奇峰而過,水面如鏡,倒映雲天。
舟行其上,仿若凌波御風,耳畔是山風低吟,眼前是群峰簇擁,連藍天也在波光中搖曳。

猛洞河
好水自有奇山相伴。
湘西,群山環繞,風光旖旎。
武陵源、張家界,雲霧繚繞,奇峰怪石層巒疊嶂。
其中山脈,如天工開物,氣吞萬里,立地生風。
群峰之間,百里山水畫廊蜿蜒流淌,氣勢磅礴。

湖南常德市-星德山
南嶽衡山,拔地而起,巍峨雄偉。
海日生殘夜,天空浩渺,四望山川皆在眼前,
“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
李白一首《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贊盡衡山的巍峨,深沉如故。
武陵山、雪峰山高聳,山川縱深,宛如大地之脊,承載著千年文化。

南嶽衡山
湖南的山,也藏著千年前的神話。
南方諸族的英雄,那些被遺忘的部落首領,成為了世間流傳的神祇。
舜帝崩於蒼梧之野,神農葬於茶山之麓(lù)。
二者雖非生於湖南,卻註定葬於此,成了這片大地的根脈。

湖南武陵源空中田園
九嶷(yí )山,神祇之地。
自秦始皇起,帝王們便循著古道,祭拜舜帝陵。
這裡,是湖南的精神源頭,歷代祭文,皆由帝王御筆所寫。
從《山海經》到《尚書》,九嶷山的神性早已在史籍中紮根。
屈原在《楚辭》裡寫道,“九疑繽兮並迎”,已將它視作神明聚集之所。

九嶷(yí )山
玉琯(guǎn)巖,祭祀舜帝的遺址,千年依舊靜謐。
自公元前230年起,祭祀的香火未曾熄滅,直到明朝洪武年間,祭廟才遷至舜源峰下。

玉琯(guǎn)巖
炎帝陵,羅霄山脈之巔。
宋代《路史》載,“炎帝葬於長沙茶鄉之尾。”
神農氏,也於此嘗百草,識茶性,開天地智慧,賜萬民福祉。

株洲神農塔與炎帝
羅霄山脈,高聳入雲,是湘東生物的寶庫,也是古代農耕文明的搖籃。
登羅霄山巔,腳踏雲海,俯瞰湘東廣袤大地,蒼茫無際。
山風獵獵,松濤陣陣,彷彿神農之影仍在低吟與山風共舞。

羅霄山脈
耒(lěi )陽,地名由來與神農氏息息相關。
傳說神農在此教化,耕作、採藥。
從酃(líng )峰(又名神農峰)的2115米高處,到回雁峰的海拔不足百米;從沉靜的雪峰山到生機勃勃的森林公園,湖南的山,包容了一切。
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6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水如畫,草木蔥鬱,生物繁盛。

回雁峰
山川自古相依,湖水與江流共生。
一江一湖,漁舟唱晚;
一山一水,盡顯崢嶸,是為湖南之脈與魂。
自古至今,未曾改變。

湖南早期文明,雄渾偉大,青銅時代輝煌如朝霞。
四羊方尊,瑰麗想象,獨步中華。
大禾人面紋方鼎,象紋銅鐃,獸面紋銅瓿(bù),皆為精魂,歷代傳承。

四羊方尊
楚國疆域,南風浩蕩,屈原在此,步遍山川,草木皆新,神秘祈歌隨風飄揚。
奇花異草,猛獸橫行,巫術氤(yīn)氳(yūn),古道幽深。
歲月如潮,文化隱深山,逐漸融入流風;
楚國已去,河山變色,然歷史之輪依舊轉動。

湖南省博物館藏商末周初皿方罍(léi)
歷史之於湖南,是對地理風貌的雕刻,是對人文民俗的重鑄,是對珍饈美味的醞釀。
而伴隨歷史長河,遷徙而來的部落與民族,則帶著各自的信仰與故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交融演化。

西江千戶苗寨@文墨粒子
苗族,衣飾鮮豔,銀飾繁複。
“苗年節”是其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同時也是一種古老的祭祖儀式。
每年苗年節,青年男女換上最盛大的服裝,銀飾叮噹作響,跳起擺手舞,手臂隨節奏擺動,舞步簡潔有力。

西江千戶苗寨@文墨粒子
土家族的生活總是有些粗獷。
吊腳樓,依山而建,樓上樓下,一戶接一戶。

湖北恩施土家族吊腳樓
每逢春社節,家家戶戶祭祖、祭山。
人們圍爐而坐,談天說地。
歌舞慶祝時,土家擺手舞登場。
舞者揮手、跺腳、旋轉,動作剛勁有力,象徵著驅邪避災,祈福求安。

土家族歷史劇《唐崖土司夫人》劇照
湘南的侗(dòng)族,有著他們獨特的寧靜與節奏。
侗族大歌,無鼓無琴,曲調清絕。
侗族的傳統服飾,素雅而獨特,尤以女性衣裳為甚。
深藍與黑色為主,棉布質地,銀飾與刺繡點綴其間。
頭飾尤為重要,銀冠、銀耳環、胸飾……

湘南的侗(dòng)族
侗族的村寨總是依山傍水。
鼓樓,是侗寨最具特色的建築物。
樓內沒有分層,直通頂端,外層的重簷則為裝飾,飛簷翹角,層層疊疊。

湘南侗(dòng)族鼓樓
還有“彩霞飛滿天”的瑤族、“花開醉滿園”的白族、“紗巾白帽燦雲霞”的回族、“豪歌勁舞波催浪”的壯族……
“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
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shē)。”

瑤族
湖南戲劇,源遠流長,和這片熱土緊密相連。
湖南,最有名的是湘劇。
花鼓戲、巴陵戲、洞口皮影,被無數戲迷津津樂道。
桃江“胡吶喊”、漣源採茶戲、橋頭河花鼓戲、攸縣嗩吶,一系列“湘”土的韻味,樣樣都是寶。
湘劇《劉海砍樵》
西側張家界的土家山歌,取自大庸山脈的原生態文化深處。
細膩的旋律、古老的音調,為上乘。
三棒鼓、儺(nuó)腔、祁劇,為珍品。

湘劇《琵琶記·賞荷》
在湖南,何以解憂?
唯有戲曲。
湘劇,激昂。
花鼓戲,靈動。
岳陽腔,悠揚。
還有平江花燈戲、鳳凰儺(nuó)堂戲、瀏陽花鼓,長沙彈詞,岳陽花鼓戲、湘陰採茶戲、懷化陽戲、常德漢劇、土家辰河戲……

鳳凰儺(nuó)堂戲
文化底蘊豐富,便是那些流傳千古的民間傳說。
湘劇,為湖南人所喜,能歌能舞,極具地方特色。
這裡的民間歌謠、流派劇種、山歌戲劇不計其數,星光燦爛。
19個地方戲曲劇種,8個地方大戲。
湖南風韻千年,一曲唱盡天涯愁,一劇知音可共白頭。
如若來此,不覺便與天地同醉。

中國神話,悠悠千載,湘川大地自古藏英靈。
舜帝,安葬於湖南。
其足跡、其傳說,遍佈瀟湘大地。
九嶷( yí )山下,瑤人祭祀,千年不絕。
傳說中,他幫助百姓開疆拓土,更引導部落協作共存。
並將這一理念傳播到周邊地區,開啟禮樂文明。
“中華大同”的雛形,由此誕生。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大談此地有賢君遺風,萬世流傳。
後人承襲了這股遺風。

鳳凰古城
嶽麓書院,以“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之志,教化四方。
上善若水,書院藏經卷萬千,教化百代賢才。
“院門之外,千山萬水,終歸一理。”

嶽麓書院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舊址,“革命搖籃”,偉人曾在此求學。
其紅磚青瓦的課堂,至今仍存。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庭院深深,記錄著一位先輩樸實的生活。
拒絕奢華,崇尚簡樸,這片土地上的家園,總是如此沉靜而深遠。

花明樓
湖南的人文景觀更是數不勝數。
黔陽古鎮、茶峒(dòng)、裡耶古城、浯(wú)溪摩崖石刻、鳳凰古城、嶽麓山愛晚亭……

嶽麓山愛晚亭
湖南,人傑地靈。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湘江浪湧,洞庭煙波,那些故事傳承至今。
山水有情,驚豔了時光。
繁華落盡,仍是天地流轉。
山河為卷,風雲作筆,也寫不盡這片土地的千秋風流。
千百年後,登岳陽樓的人,沿著舊時的路徑,撫欄遠眺。
然而,長風幾度,星河已換,人間不復舊時月。
卻憶屈原清冷夢,九歌聲中聽風雨。
參考文獻:
《湖南,一個山國的“異世界”》,湖湘地理



監製:視覺志
編輯:鹿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