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本文字數:242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周斌
時隔近兩年,國有險企中長期考核指標再度調整。
近日,財政部印發《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核的通知》(下稱《通知》),針對國有保險公司淨資產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這兩大關鍵指標的評價方式再度進行調整,將三年、五年的長週期考核權重提升至70%。
業內普遍認為,推動保險資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長週期考核機制,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性突破。新規實施有助於降低保險資金對市場短期波動的敏感性,提升險資入市意願。同時,新規將引導險資的投資行為更注重穩定,這將有效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
“長週期考核是提升各類資金股票投資穩定性和積極性的關鍵舉措。” 銀華基金總經理王立新對第一財經表示,擴大長錢的入市規模,短期看,給市場帶來大規模增量資金;長期看,將顯著改善市場的資金結構,增強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推動形成價值投資的市場氛圍,鞏固A股回暖向好的良好趨勢。
南方基金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新規將從投資行為上引導保險資金更加註重穩健經營、長期價值投資,鼓勵險資投資“長期成長性企業”,更多透過戰略投資、定增等方式參與上市公司,強化其長期影響力,促進上市公司治理與質量提升。

考核從“看三年”到“看五年”
此次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考核機制再度拉長,將為“長錢長投”再添新動能。
長期以來,因短週期考核,權益資產市值波動對淨利潤影響較大,是壓制險資入市積極性的核心因素之一,而建立與保險資金特點相匹配的長週期考核,是破除長期資金入市障礙的關鍵一環。
王立新表示,前期,商業保險資金當年度考核指標權重較高,權益市場短期波動仍會直接影響公司當期業績表現,導致保險資金對資本市場短期波動的容忍度降低,難以踐行長期投資理念。市場各方對建立三年以上長週期考核機制共識和訴求較多,行業機構也有較強意願。
近年來,政策層面針對“長錢短投”的現象正持續發力。2023年10月,財政部印發《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週期考核的通知》,將淨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當年度指標+三年週期指標”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權重各佔50%。
截至2024年底,我國商業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約33萬億元,實際投資A股的比例約為11%左右,距離25%的平均政策上限還有較大空間。
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證監會、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對國有保險公司經營績效全面實行三年以上的長週期考核,淨資產收益率當年度考核權重不高於30%,三年到五年週期指標權重不低於60%,以引導保險公司加大A股投資力度。
此次《通知》落實《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險資的長週期考核。將淨資產收益率(ROE)由“當年度指標+三年週期指標”調整為“當年度指標+三年週期指標+五年週期指標”,權重分別為30%、50%、20%。同時,還將資本保值增值率由“當年度指標”調整為“當年度指標+三年週期指標+五年週期指標”,權重分別為30%、50%、20%。
與此同時,《通知》還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提升經營能力提出三點要求,包括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從完善內部中長期考核機制、加強投資組合管理等方面增厚長期穩定收益;增強投資管理能力等。
“長週期考核將有效提升險資入市意願和波動承受能力。”廣發證券對第一財經表示,長週期考核的落實,將有效降低市場短期波動對保險資金投資決策及行為的干擾和影響,一方面對於穩定市場執行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險資金髮揮長期資金屬性,獲得良好的長期投資回報,緩解保險資金面臨的利差損挑戰。
中歐基金分析稱,保險資金償付週期長(如壽險可達數十年),新政實施後有望提高保險公司對於資產短期波動的容忍度,促進險資加大A股配置力度,並透過長期持有平滑市場波動。同時,淨資產收益率考核權重的調整將引導險企專注長期價值挖掘,提升市場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效率。

險資入市步伐加快
近年來,在政策持續發力下,險資入市節奏明顯加快,險資長期股權投資試點範圍持續擴大,權益類資產投資佔比明顯提升。
據南方基金分析,自年初以來,險資長期股權投資的第二批、第三批試點分別在今年1月、3月獲批,目前三批試點金額合計達2220億元。其中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聯合設立的鴻鵠基金一期500億元已全部投資。
另外,2025年一季度末財產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中,股票、長期股權投資配置比例分別為7.56%、6.25%,合計13.81%,較2024年末的13.46%進一步提升;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中,股票、長期股權投資配置比例分別為8.43%、8.27%,合計16.70%,較2024年末的15.34%也有明顯增長。
此外,險資多次舉牌H股。比如,中國平安旗下平安人壽於6月公告增持招商銀行H股達到15%,這是平安人壽今年第三次舉牌招商銀行H股。
事實上,除了考核制度的調整外,最佳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最佳化也進一步釋放了險資權益資產配置空間。
2023年10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釋出《關於最佳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對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份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2025年5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表示將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進一步調降10%。
南方基金稱,長週期考核大幅弱化短期市場波動對投資決策的干擾,而償付能力規則最佳化則為長週期考核提供製度支撐。償付能力指標的最佳化,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保險公司入市意願。與長週期考核協同,既兼顧了險資運用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也為服務實體經濟轉型提供更可持續的資本動能。
“未來險資仍有較大入市空間。”南方基金分析稱,2025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餘額合計34.93萬億元,以存量規模計算,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比例每提升1%,則將帶來近3500億元的增量資金。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部分檔位償付能力充足率對應的權益類資產比例上調5%,理論上可以帶來超萬億元的增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