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首關。
作者 I 周佳麗
報道 I 投資界-解碼LP
投資界-解碼LP獲悉,中國太保4月9日釋出公告稱,太保壽險與上海科創、國際集團、上港集團、上海信託等公司合夥設立上海科創三期基金。
作為上海國資又一重磅落子,上海科創三期基金於今年1月發起設立,總認繳出資額預計為80億元,進一步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短短三個月,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完成首關,規模約32億元,其中太保壽險出資8億元。
這是險資活躍在創投圈的一縷縮影。翹首以盼,險資進一步“開閘”——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釋出通知,規定“保險公司投資單一創業投資基金的賬面餘額佔該基金實繳規模的比例不得高於30%”。
上海科創基金首關
LP陣容出爐
上海科創基金是上海國際集團在2017年發起設立的全國首家以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核心使命的市場化母基金,引導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投硬,已成為全國領先的科創投資標杆平臺。
據瞭解,目前上海科創基金管理規模140億元,透過發揮母基金引導帶動作用,引領子基金80%以上的資金投早、投小,投資組合中初創期、成長期企業數量合計佔比超過90%。
投資界拿到一組資料:成立至今,上海科創基金已投資超過90支子基金,子基金管理總規模近2500億元,投資組合企業近25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4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13家,已上市企業149家、科創板上市企業71家。
深耕在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數字化及人工智慧、先進製造、環保新能源等產業鏈,上海科創基金形成了較具規模的子基金及專案叢集,累計投資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相關企業超過400家,累計投資金額約226億元。
又一里程碑來了。今年1月,上海科創基金與上海國際集團、上港集團、長寧國投、上海信託、建元信託等新老投資人簽訂了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合作意向,將落戶上海市長寧區。至此,上海科創基金管理規模有望正式達到200億元。
緊鑼密鼓之中,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完成首關。根據中國太保的公告,除控股子公司太保壽險外,參與方還包括上海科創、上海國際集團、虹橋睿智、上港集團、上海信託、建元信託及寧和盛諮詢,作為有限合夥人將共認繳出資約32億元。

公告顯示,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存續期限八年,包括四年投資期與四年退出期,可根據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合夥協議約定延長,將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關注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先進製造、環保新能源等領域。
至此,耐心資本加速佈局上海科建立設。正如太保壽險公告表示,太保壽險參與上海科創三期基金的設立是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現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共同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一級市場的活水
長久以來,保險機構作為股權投資市場重要的長期資金投資者,也是股權投資背後“耐心資本”的代表,自2010年首次明確允許險資開展間接股權投資以來,針對投資標的基金的限制呈現逐漸放鬆的趨勢。
作為長線資金代表,險資對於最佳化股權投諮市場資金結構、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供給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硬科技投資的浪潮下,VC/PE們翹首以盼,期待險資“開閘”。
風向標是2024年“新國九條”,曾提出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完善適配長期投資的基礎制度,構建支援“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創投十七條”也明確鼓勵長期資金投向創業投資等政策支援,支援保險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做好對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
於是,我們見證了標誌性的一幕幕:去年,由深圳市引導基金、前海管理局與太平資本共同發起的太平保險基金專案正式落地,總規模100億元;規模100億元的平安創贏-深圳市平安重大專案投資基金進入備案;中國人壽出資雲南新能股權投資基金;中保投資管理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有限合夥)向合肥申圓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認繳出資200億元,落地合肥…目之所及,險資LP成為出手創投最為頻繁的LP群體之一。
來到2025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科技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到,鼓勵保險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透過多元化投資工具加大對創業投資等投資機構的支援力度,發展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
4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最佳化險資配置結構,調整股權投資比例上限——允許保險公司對單隻創業投資基金的最高投資佔比從20%提升至30%。
如此種種,是險資密集佈局一級市場的生動寫照,以耐心資本支援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是科創浪潮中一股備受期待的活水,將有效緩解一級市場募資之困。
不過,目前險資對參投基金的管理機構的團隊配置、過往經驗、管理規模及投資集中度等方面依然有較為嚴苛的要求。如何敲開險資的大門?每一家GP都將面臨全面的能力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