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易烊千璽震撼到!瘦成“皮包骨”的他,撕開了太多人的偏見

如果人生開局就是“地獄模式”,如果身邊的至親甚至幻想你的“消失”?這樣的人生你如何面對?

易烊千璽的新電影《小小的我》,恰好講述了這樣一個讓人聽起來就很絕望的故事。
毫不誇張地說,看完後我的內心被徹底擊中。
看易烊千璽飾演的腦癱患者劉春和,走路時痙攣般的搖晃,說話時揚起的下顎,寫字時彎折的手腕……整個形象太顛覆了,完完全全就和我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的腦癱女孩(戳這裡回顧👉《“媽媽對不起,我太慢了”5歲女孩的一句話,讓全網淚崩》)的行為特徵一模一樣。

這部電影也解開了很多人的誤解,我在社交平臺上刷到不少影評,他們在沒看電影之前,都以為“腦癱”代表著智力低下,而易烊千璽演的是一個“傻子”。

其實腦癱,並不是智力低下的代名詞。它是由出生時窒息造成的,核心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和姿勢異常,也有一部分學習能力低下,或智力方面欠佳等的症狀。
他們扭曲的肢體下,隱藏著的其實是一個健全而又飽滿的人格。
就像肢體不協調,不妨礙劉春和考出駕照。寫字費力,不影響他讀完整面牆的書籍。被區別對待,也無法扼殺他考大學,當老師的夢想。

“破碎”的軀體雖束縛了他自由的活動,卻無法禁錮他正常的心智和熾烈的靈魂。

影片並沒有苦大仇深的敘事,反而透過劉春和生活中一個個細微具體,且尚能克服的艱辛,激起了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而又矛盾的感動。
就像哲學家盧梭曾說的: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然而在束縛之下自我逃避還是積極面對,卻始終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

#01
幸福的意義,在否定中尋找

影片中的劉春和,是一個剛參加完高考,滿懷信心等待著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腦癱”少年。
在普通人眼裡易如反掌的日常,在他那裡,卻是充滿了“死亡威脅”的挑戰。
腦癱影響了他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掌控,導致很多正常的協調動作都難以完成——
吃東西,他稍微吃快一點就可能嗆到,甚至窒息。
去洗澡,他不小心打滑,差點溺死在浴缸裡。
他必須日復一日地進行枯燥乏味的康復訓練,否則肌肉可能愈發萎縮無力,直到無法自理。
身體的異樣,讓他承受著生活的重擔,也不得不揹負上一定程度的社會偏見。
培訓機構的老師,怕他怪異的舉止嚇著孩子,拒絕他兼職講課的請求。公交車上,他給一對母子讓座,卻遭到對方侷促不安的迴避。
雖然生活一地雞毛,但劉春和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希望和努力。但媽媽的一次次崩潰和忽視,卻給了他內心最致命的打擊。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讓人特別心碎。
劉春和小時候貪玩,鑽進行李箱裡玩躲貓貓。
爸爸媽媽看到兒子不在,叫喚幾聲後,並沒有繼續尋找,而是坐下來吃起了桔子。從他們神情的疲憊和凝重可以想象,這或許是他們難得的喘息片刻。
接著,媽媽若有所思地問,“要是找不到他,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好過一點。”
爸爸卸下重擔般地幻想:“那是無法想象的另一種人生。”
看似無心的兩句對白,卻悄無聲息地扎進了劉春和的心窩。
以至於長大以後,小小的行李箱已容不下他的身體,他還經常蜷縮在裡面,彷彿幻想著自己真的可以實現爸爸媽媽那一天的“心願”。
媽媽還極力阻止劉春和當老師,理由是她根本無法想象,在這個社會上,真的有學校願意接收像他這樣的老師嗎?!

劉春和被徹底刺痛了!他聲嘶力竭地控訴道:

“我在人群裡,跟各種各樣的目光撞上過:有憐憫我的、有恐懼我的……
卻發現原來你的媽媽才是那個真正厭惡你的人。”
看到這裡,忍不住潸然淚下。
試問世上又有哪個媽媽,會不愛自己的孩子?

只是在漫長的內疚自責和心力交瘁中,媽媽或許早被囚禁在了自建的牢籠裡無法解脫。

她竭盡全力想保護孩子的尊嚴,阻止他去往任何可能受到傷害的地方。然而恐懼驅使下的保護變成了控制,又從另一個角度無情地踐踏了兒子的自尊。
多重的折磨,一度摧毀劉春和的意志,他曾站上天台寫下遺書,也拼命吞下自己做的奶糖,企圖結束這一段慘淡的人生。

#02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

媽媽之所以這樣對待兒子,是因為內心藏著一份深深的自責,是不是自己生產時不會用力,才導致了孩子腦癱?她以一種逃避的姿態限制兒子的日常,不讓他獨自出門,不支援他找工作。
相較於媽媽的消極應對,劉春和的外婆就帶給了他無限的包容和支援。
在外婆眼裡,劉春和的人生從沒有設限,哪怕只能跌跌撞撞前行,所有的道路仍在他面前暢通無阻。
從她剛出場時鮮亮的裙子,眼花繚亂的絲巾,穿透力極強的嗓門可以看出,她本就是一個活力滿滿,從不內耗的老太太。
她一直陪伴著劉春和長大,就好像一道光,逐漸驅散了劉春和心頭層層的陰霾。
媽媽從來沒有給劉春和過過生日,外婆呢,呼朋喚友,擺上大大一桌,買了小蛋糕和蠟燭,驕傲地向朋友們介紹,這是我的孫子,高考成績超一本線80分!
老年樂隊缺鼓手,所有人都焦頭爛額。外婆卻靈光乍現,不就有一個現成的人選嘛。
但劉春和第一次顫顫巍巍拿起鼓槌,以“我從來沒有打過鼓”拒絕時,外婆卻信心十足地鼓勵道,“你打過啊,你上幼兒園的時候,你用筷子敲碗。”
打鼓不就是這樣嘛。
當劉春和告訴外婆,要辦一張工資卡時,外婆頓時大聲嚷嚷起來,“你要成大款了!”笑著笑著又忍不住哭了起來。
在所有的“反對聲”中,她永遠只相信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們家的孩子值得被選中,被偏愛,被欣賞。
這也是影片中最讓我動容的部分。
所以,外界射來的每一支“毒箭”,外婆都不遺餘力地幫他穩穩接住,並狠狠地反擊。
劉春和練鼓拿不穩鼓槌,合唱團的成員嫌棄地叫他“傻子”。
外婆義正言辭地告訴所有人:“劉春和是腦癱,不是傻子。”但對方仍不屑一顧,外婆直接衝上去,一把扯掉對方的假髮,最後幹到警察局才得以平息。
劉春和找兼職被拒絕,外婆憤憤不平,覺得這家單位沒前途,氣數已盡,遲早倒閉,頗有一副“有眼不識泰山”的傲慢。
在外婆眼裡,他就是一個成績優異,即將上大學的普通孩子。所謂的“腦癱”,從來都不是他的缺陷和無能,只是他身上某個與眾不同的特質。
最好的養育,大概就是這樣:歷經千帆,卻始終懷有一份“舉重若輕”的樂觀和淡然。

#03
手拿斧頭,做自己的英雄

外婆的愛,最終撐起了劉春和逐漸內化的自尊和強大的自我,讓他再難以被世俗的壓力所擊垮。

公交車上,因為緊急剎車,劉春和差點被甩到地上,司機非但沒有安慰,而是甩臉指責:殘疾人坐什麼公交車?

回到家後,他一紙狀書,告到公交總公司。
當外婆擔憂地表示寫了也沒結果,他卻滿臉堅定地說:“寫,就是結果”。
等待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閒暇裡,劉春和決定去應聘咖啡師。
劉春和從咖啡廳一頭走到另一頭已經氣喘吁吁,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而是大聲地報起了菜名,證明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到最後,店長面露難色地推脫:“我只想找個普通人。”
他卻迎難而上:“我是個記性很好的普通人。”正是這篤定的11個字,讓他贏得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當劉春和收到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在外婆那句“恭喜了劉老師!”的喜極而泣中,他也離成為老師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他就那樣一顫一抖地往前走著,命運隨之為他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
可以說,劉春和的一舉一動,皆是源自他心底瀰漫而生的力量和智慧。在他看似喪氣的生活裡,洶湧的不是厭世和怨恨,而是自我接納的勇氣。
他毫不掩飾對心儀女孩的衝動,給她寫情詩,深情地向她告白,他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哪怕這萌生的情愫最終不了了之,他依然贏得了女孩的尊重。
就好像那女孩,驚訝到不敢相信劉春和竟然看完了一整面牆的書籍。
劉春和解釋道:"手腳不方便的時候,看書就變得容易起來了嘛。"
閱讀和思辨的能力,也塑造了他堅韌之中,飽含愛意的柔情。
在影片最後,當他從外婆口中得知,媽媽並非不愛自己,而是她從小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不知該如何去愛。
所以當得知媽媽生了二胎,劉春和問出那句,“妹妹,會想要一個我這樣的哥哥嗎?”也暗示著他接納了新生命的到來,最終促成了他與媽媽的和解。
在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回憶錄《你好,怪物》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
“生活就像是叢林,他是坐著專車一路穿越過去的。而我則手拿斧頭生生開闢出一條路。”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又何嘗不像劉春和一樣,各種難題像雨點般從四面八方落下,也會受限於眼前的現實而無法實現內心的渴望。
很喜歡《小小的我》這個片名,劉春和是“小小的我”,而我們每一個人,也是“渺小的普通人”,命運即便無常,但只要不放棄,不逃離,誠實地面對,我們總能在缺失的人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春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