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文,編輯袁聞。
每天早晨八點剛過,一批批年輕人就會快步走進位於上海陸家嘴的21世紀大廈,這是一幢擁有高挑明亮大廳和透明玻璃幕牆的先進辦公樓,高速的電梯會迅速地把年輕人送往各層的辦公位置,進入一天的工作狀態。
永贏基金的辦公區在這幢大樓的高區,此時每一層的茶水間早已放上了熱氣騰騰的早點,早到的公司員工可以在這裡用餐——這裡是全樓層風景最佳的位置。

但8點30分一到,所有的餐食供給會結束,各部門晨會隨即展開。公司管理層此時已就位,進行各種重要事務討論,一線的工作也緊湊展開。
“這裡是上海最卷(積極)的辦公室”,永贏一度享有這樣的“名聲”。但大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也幾乎是上海、甚至全國業績和規模提升最快、各方矚目的公募機構。
從Wind上的基金業績上看,過去兩年內,永贏基金先後湧現了永贏睿信、永贏先進製造智選、永贏數字經濟智選等業績耀眼的基金產品,權益投資業績逆勢走高。
從受託規模上看,該機構的非貨基金規模從2016年末的不到35億元增長到2025年1季度末3400億以上,九年間增長了近100倍,公司規模進入行業前18名,在銀行系中更是位居前三,規模增速和業績排名提升幾乎同步。(資料來源:銀河證券)
從產品線看,作為後發的基金管理公司,永贏基金的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同批次的基金公司。他們前瞻佈局、大手筆投入系統和團隊建設,實現了“主動權益”、“固定收益”、“絕對收益”、“指數量化”等主流產品的全覆蓋,這在2012年後成立的公募機構裡,極少有人能做到。
而從人才梯隊建設看,永贏基金近年透過內選外引,形成了由高楠、吳瑋、劉星宇、蔡路平各自掌舵的四輪驅動投研陣型。單從權益業務上看,吸納了李文賓、許拓、張璐等知名基金經理,也提拔了自己投研培養的新人基金經理單林、王文龍等,權益投研團隊整體打法迭代提升非常明顯,投研士氣十分高漲。
而這些業績是在市場持續低迷、行業受託規模整體縮水的下行週期中實現的,更顯示出該公司“逆勢而上”的內生增長動力。
這個逆襲過程是怎麼完成的?
如何能在股市調整期實現權益基金業績和規模的同步提升?
背後是時機的偶然,還是組織升級的必然?
永贏的人氣基金是在“押注”熱點,還是一個全新的產品譜系佈局?
日前,我們梳理了永贏的發展脈絡,嘗試揭開其中奧秘。

永贏基金歷年規模增長圖

何以“逆勢而上”
永贏基金的高管團隊,擁有實實在在進步的渴望。
永贏基金有一支年輕高管團隊,平均年齡40+,他們率領了一支更年輕的員工團隊,平均年齡30+。
無論是直接接觸、還是側面瞭解,這都是一支堅定追求發展、堅定從客戶需求出發的團隊。超長的工作時間不在話下,更難得的是執行戰略的決心。
永贏基金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全員考勤。哪怕是董事長、總經理,前一天晚上處理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也依然早早到班。
為什麼?因為“基金行業是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行業,勤勉盡責是我們最基本的要求”。永贏基金曾表示。
作為後發的基金公司,永贏錯過了行業早期的幾輪大發展契機,從封閉式基金紅利到開放式基金爆發,從6000點大行情到5178點成長股行情,永贏都未能“躬逢其盛”,這也給他們後續一系列的發展目標“增加”了難度。
指數基金的發展就是如此。沒有大規模的權益基金“做底”,永贏沒有全面開花發展指數基金的“財務基礎”,而只能在前瞻性和精準性上“發力”。
業內第一隻低空經濟ETF——通用航空ETF就是這個思想指導下做出來的。
最初是在產品會上,公司上下對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達成了共識,接著投資部門負責克服標的短缺的問題,產品部門負責聯合外部公司設計指數,再通力合作把這個各方面條件相對“困難”的產品孵化出來,早早的遞送到稽核部門,這才有了首只通用航空ETF的呱呱墜地。
“我們權益業務起步較晚,要追趕這個時效,我們的ETF產品必須要有足夠的前瞻性和很高的精準度,力爭發一隻、成一隻。”公司的一位高管如此總結。
咬緊牙關、逆勢而為,永贏基金還真硬生生扯開指數基金市場的一線空間。滬深港黃金產業股票ETF規模超過38個億,通用航空ETF規模接近6個億,多隻債券指數基金規模都過了百億。佈局的多隻全市場首創指數產品,透過創新填補市場空白,助力投資者把握相關板塊行情。(資料來源:Wind,截至2025/5/15)
每一個專案都不容易,每一個新產品都是百般努力後的結果。

“最重要”的會議
——公司旗下(某幾個)產品的定位。
這個基金是否滿足了某一類客戶的切身需求?
是否有明確的業績指標?
基金經理安排的合適麼?
業績表現和回撤幅度是否符合契約和定位?
風格漂移了沒有?
是否需要做怎樣的調整?
在這個會議上,關於一隻基金的“包羅永珍”都會被討論,核心目標是在公司上下形成一個共識:
——這是一個怎樣的產品,產品從設計到投研到銷售要“前後如一”的去經營它、發展它。
就是在這個會上,智選系列產品的工具化定位被明晰出來,權益業務的定位在過去兩年獲得了大幅調整,固收+產品線布出了一套科學的體系。
而從這個會議開始,各個部門都要去落實這個產品的定位。
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基金的投資方向也是在這個會議上確定的。
彼時機器人還沒有什麼關注度,投研部門認為機器人板塊潛力巨大,但是行業技術、標的更新太快,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甄選難度巨大,標的太少也沒有對應指數,對於看好該板塊的投資者來說,存在較大投資痛點。最終決定該產品聚焦機器人板塊,幫助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看好機器人領域的投資者把握對應投資機會。
事實證明,產品反饋超乎預料的好,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基金堅定的按照“有阿爾法時找阿爾法,沒阿爾法時錨定貝塔”的思路管理,很好的完成了產品的工具型定位,配合產業機會爆發,得到了看好機器人板塊的、大批個人投資者的青睞。
永贏基金近年推出的“智選”系列基金產品,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口碑和規模效應,但也引起了很多的討論,甚至有些觀點誤解這類產品是在“押注”熱點。
其實,在公司內部,永贏智選產品早被清晰定位,在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發展潛力較大的產業方向上,聚焦於早期產業機會的工具型權益產品。這是一類細分行業ETF誕生前的“平替”。
從這個角度去觀察,永贏的11個智選產品,有了長期、一致的定位。

“改革”權益產品體系
在此次加盟之前,高楠和公司管理層深度交流了7次,圍繞如何打磨一支有業績、有潛力、有延展度的投研團隊,大家達成了很高的默契和共識。
這某種程度也是永贏基金的文化,公司領導層和各業務線負責人、各業務線負責人和團隊內一線人員都保持高頻的交流,以獲得充分的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
23年之前,永贏基金所面臨的一個典型考驗是,公司的權益產品線看似豐富,但其實整體表現“同頻”且平平。這成了永贏基金的短板。
這個局該如何破?
答案,還是回到了產品定位上。
在高楠看來,核心問題是不同基金經理管理的權益產品,沒有真正的按照資產的波動規律去確定各自的定位。
這些看似豐富的產品的背後,是類似的投資風格在發揮作用,自然而然就呈現出同頻的業績結果來。
“這是在沒有充分了解資產波動規律的基礎上,主觀設想出來的產品線佈局”。
由此,重新梳理產品線,成為高楠到任後,管理層給的第一個任務。
經歷了高楠長期的深度思考和醞釀,並經公司產品會討論核准,永贏基金權益如今的產品線已被調整為以下四個類別,並分別對應不同的客戶群(機會型別),即:
由資深基金經理管理的“全市場基金產品”,對應客戶的“底倉”配置需求;
包括週期、港股、科技、大消費等在內的“主題/風格基金”:對應客戶的主題/風格投資需求;
11只獨角獸行業的“智選系列”基金:對應客戶對細分行業的工具化投資需求;
慧選系列:對應客戶尋求Smart Beta收益的策略型投資需求。

永贏基金權益產品線矩陣
上述產品均定位在投資者一類長期存在的投資需求上:
各個產品、各個策略適應不同階段、不同風格的行情型別,業績表現具備一定的低相關性。各個策略和板塊整體上又構成了一個廣泛覆蓋行情各階段的完整體系,力爭投資者在不同行情下都有適配個人偏好的產品,實現“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的產品體系。

用90分人才產生120分的效能
而合適的人才從來沒有那麼容易找到,哪怕是願意為引入人才投入資源的永贏基金。
於是,如何“創造性”的發掘團隊潛力,如何“識人善任”,成了公司面前的重要挑戰。
從一開始,永贏基金就排除了尋找“360度優點無死角”的頂級人才,而是著力用集體、團隊的力量來彌補人才上的“缺口”,為團隊爭取成長的時間和空間。
為此,公司對應的解決方案是儘量把產品定位做深,要求做細——先確定某個產品在某個市場環境下有效——然後在細分策略領域裡尋找個人特長(核心能力圈)和產品定位有最大匹配度的人才。
“這個人可能其他方面有短板,或許按照全維度打分只有90分。但是匹配到合適的產品上,他可能發揮120分甚至更高的效果。”
以永贏智選的一隻行業主題基金為例,公司將其定位成低空經濟方向基金。剛提出這個定位時,市場上符合低空經濟主題的典型標的股只有很少的幾隻。所以,“能自下而上挖掘到潛在標的,並率先進行投資”成了 該產品基金經理最需要的專長。
於是,公司經過精心挑選,匹配了自下而上選股能力突出的一位基金經理擔綱,最終業績效果不錯。
與之不同,對於半導體方向的基金,考慮到該行業所處的成長階段,公司特地挑選了一名“中觀配置能力強”的基金經理。因為,當行業進入“10~100(成熟成長期)”階段,爆發式成長會讓位於週期性成長,基金經理的中觀配置能力更關鍵。
而對於經歷了2個週期以上,有較突出長期業績的資深基金經理,則會讓其擔綱公司核心的“底倉”基金——全市場基金。
此外,公司還會從基金經理個性、交易偏好、研究能力圈、個人從業歷史等角度考慮管理產品的定位,儘量讓每個基金經理“勝任”且“樂任”其崗位。
透過這樣的細分定位和適配人才,永贏基金的權益產品線,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和“產品適配”,也就更容易讓人才發揮出自己額外的能力。
過去幾年間,永贏基金整體權益產品業績回升,部分產品表現進入全市場前列,和這輪產品定位改革與人力調整密切相關。

投研不是“零和管理”
對於權益業務的發展,公司還交給高楠一個“任務”,就是打造一個包容、和諧、有成長空間的組織文化。
高楠表示:對於多數行業而言,團隊分配是“零和”結果,但投研團隊不是。
普通行業的團隊裡,一部分人資源變好了,另一部分人的資源就差了,雙方的利益是“零和”的。
但在權益投資團隊,一些人的水平特別高、業績表現特別出色,不僅不會搶奪周圍的資源,相反很容易啟發周圍的人,帶動團隊整體業績提升。這就是投研之間合作交流帶來的明顯的外部性(互利)。
所以他鼓勵團隊之間的交流要“熱起來”、“high起來”。
執掌永贏的權益投研團隊後,就積極的推動組織文化的建設。
首先是形成暢通的內部晉升通道,永贏基金近兩年提拔了一批基金經理,並進而構建了有效、嚴格的考核和晉升辦法,從機制上鼓勵研究團隊成員積極表現、向投資提供高質量建議。
同時,永贏權益團隊內部倡導極致透明的交流文化,在高楠的帶動和鼓勵下,永贏的投研交流氛圍開始熱絡起來。
每天權益團隊的辦公室都會特別熱鬧,討論產業趨勢、討論市場變化。經過大家充分討論、思維碰撞,基金經理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投資邏輯的“短板”和“認知盲區”。
而且過程中,可以非常自然地實現“帶教”。高楠和李文賓這兩位經歷了兩輪牛熊的基金經理,在這種時候,也常與其他基金經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思路和經驗。這種現身說法,年輕基金經理很歡迎。
另外,團隊間還積極的組織培訓交流。這次“五一”長假前,他有意識的“點將”幾位資深一些的基金經理,在節後為團隊講述專題課程,內容包括:
高賠率資產怎麼投資?
如何從財務報表分析一個企業的健康程度?
深度價值投資如何執行?
如何右側佈局科技主題投資?
都是當下頗具現實性,且投資團隊反響比較熱烈的話題。

擁抱變化,初現成效
投資是一個把現象剝離,去看本質的過程。而投資的宇宙裡,沒有永恆有效的東西,比如策略、方法和標的。
過去幾年,永贏基金進行了多次權益業務的深度討論,探討剖析公司乃至全行業,權益業務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面對中國資產的投資特徵,如何有所取捨的參考西方投資定價理論,打造“更適合中國市場的投研體系”?如何平衡權益資產高彈性的特徵,與投資者穩健投資訴求之間的矛盾,努力實現投資者更好的獲得感?在持續輪動的行情中,如何高效捕捉投資機遇並適時高效兌現收益,做實投資者賬戶淨值?
面對這些問題,永贏基金在產品線、投資框架、投研團隊、投研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有力的改革,站在當下看,可謂初現成效:924行情以來,永贏基金機器人、創新藥、AI計算相關工具型產品業績表現都是同類第一,該系列其他幾隻也都在同類名列前茅。持續優秀的業績令越來越多投資者關注信賴,1季度永贏基金主動權益規模增長162.53億元、主動含權規模增長298.09億元,增長規模均位居行業第一。
但,永贏基金的自我迭代遠不會止步於此。這個永遠思考、永遠奔跑,擁抱變化、擁抱革新的公司,未來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激動人心的成長故事。
*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所有階段,過往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詳閱《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檔案,瞭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刊登平臺之觀點,使用者應考慮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