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千淳 堵錢眼的申公豹
近日,一股“反內卷”的新風,突然吹遍了中國的大廠。
海爾、大疆、美的紛紛出手,要求強制下班和嚴禁加班,一夜之間彷彿按下了“反內卷”的啟動鍵。
30歲擁有50歲的腰,40歲攢夠60歲的病歷本——“跪著掙錢”的996時代要結束了?
其實,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隱秘的推手。
HR在晚上9點像消防員一樣清場趕人,公司在18:20就會強制“物理斷網”,還有攝像頭監控加班時長的,這不是資本家的溫情脈脈,也不是“反內卷”突然取得新突破,而是被“逼”出來的。
這是職場生態的革命,還只是曇花一現?

以高強度工作聞名的大廠,紛紛花式“反內卷”。
2月27日,大疆深圳總部推行強制晚上9點下班政策,每到晚上9點,主管與HR輪番“趕人”,強制員工下班。
3月10日,美的被爆“強制18點20分下班”,衝上熱搜。多個美的官方賬號回應“被老闆催著關燈下班”、“沒錯,正是我們,準點下班”。

另一製造業巨頭海爾,也被曝出推行“強制雙休”政策。公司規定,週六嚴禁員工到崗,食堂同步停運。如遇特殊情況確需加班,需提前一週申請審批,且工作日加班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天。
曾經高舉“奮鬥文化”大旗的企業,如今爭相站上“反內卷”浪潮的前排。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國家強調“反內卷”的大背景,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隱秘推手。
前不久,歐盟通過了一個條例,援引了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把“過度加班”、“扣留工資”跟“限制行動自由”並列了。
換言之,出口歐洲的商品,一旦生產過程中出現超時工作,哪怕工作時長只是超出1分鐘,哪怕只是空調中的一顆小零件涉及違規,整櫃貨物都將被拒之門外,無法進入歐洲市場。
未完成KPI不得下班、或者未足額支付加班費等現象,也有可能觸發歐盟的調查,出口產品直接海關扣住。
不少細心的網友就發現,率先實施“強制下班”的幾家公司,有的在歐洲年銷售額超過百億,還有的海外營收佔比超過80%。對它們來說,歐洲絕對是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據出海研究局披露,海外市場一直是大疆的重心(營收佔80%),而北美和歐洲是其海外第一、第二大市場;美的、海爾均是國內境外營收規模前10的企業。
看到這裡真相大白了。你以為的“強制下班”,是老闆心疼員工,實際上的“強制下班”,是歐盟跟你玩真的了。
這樣的新規,對全球供應鏈提出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傳統的遊戲規則被顛覆了,對中國企業來說,合規已不僅僅關係到道德選擇,也成了生存必需。

歐盟市場,對中國產業鏈而言,至關重要。
歐盟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是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佔歐盟外進口總額的21.3%)。
更深一層來看,從去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內卷式”惡意競爭開始,國家三令五申“反內卷”,背後的核心邏輯正是全球競爭環境的變化——再卷就沒人跟你玩了。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更是直接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堅決推進。
長期以來,一些中國出口企業依賴於“低成本、高效率”模式,形成了核心競爭力。
就拿勞動力成本來說,根據OECD(經合組織)的資料,2023年德國工人每週平均工作26.7小時,最低時薪為12.41歐元,摺合月薪約為1324歐元。相比之下,2024年上半年中國工人平均每週工作時長為48.6小時。而北京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僅為2420元人民幣(約合300歐元)。這意味著,中國工人每週工作時長几乎是德國的兩倍,但最低工資標準卻僅為後者的1/4左右。
中國也認識到這一問題,正在著手控制勞動時長,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收入。剛剛釋出的國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明確提出,要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實施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促進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歐盟出臺嚴厲的規定,為“卷勞動、捲成本”的模式按下否決鍵,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項規定瞄準的目標,正是某些企業的路徑依賴——依靠無休止的加班文化,以無限內卷換增長。
未來,出海企業不僅需要削減超時加班,以符合新的標準,還可能因勞動力成本上升而短期削弱價格競爭力。以加班文化為代表的“內卷”現象,或將明顯降溫。
不過,順便說一句,也不要把強制下班想得太好,國內某些企業的不準加班,可能是不準提加班流程,那也就沒有加班記錄和加班費,但是要求你乾的活兒一點都不能少。工作時間完不成,只能自己想辦法。
這樣的情況,也是監管需要考慮防範的。

未來,哪些行業會受到這一變化的巨大影響?可能是“內卷重災區”的家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
今年2月下旬,市場監管總局就召開了一場部分企業公平競爭座談會,共邀請了7家企業有關負責人圍繞整治“內卷式”競爭進行深入交流,聽取意見建議。它們分別是: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阿里集團、京東集團、北汽集團、賓士集團
基本上集中在光伏新能源、電商平臺、汽車這幾個行業。光伏行業最為典型。據國際能源署(IEA)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電池板所有關鍵生產鏈的市場份額都超過了80%。截至2025年1月,介面新聞統計了30家光伏A股上市公司業績預告,20家公司預計去年虧損,佔比接近七成。這些公司預計虧損的上限總和超過600億。
類似的情況,也不同程度地出現在新能源車、動力電池、消費電子等多個行業,“加班文化”由此盛行。
像這樣的龐然大物,怎麼可能不被別人盯上?未來,這些行業都很難透過“加班文化”來擴大產能、惡性競爭了。

2019年,程式設計師群體在GitHub上發起抗議,曝光阿里、位元組、華為、拼多多等大廠長期推行的“996”工作制。這一事件迅速發酵,“加班文化”首次被公開質疑,996從“奮鬥精神”變成“過勞剝削”的代名詞。
2021年,某大廠22歲員工深夜加班後猝死,引發公眾關注。幾個月後,最高法和人社部聯合公告,正式裁定“996”工作制違反《勞動法》,企業強制加班需承擔法律責任。
如今,在社會輿論下和政府監管部門持續關注的壓力下,“反內卷”已經成為時代共識。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當全球化開始退潮,世界貿易的競爭規則在重構,超時勞動不再是“人口紅利”,而變成了“合規累贅”,說明舊模式已經走到頭了。
我們經濟增長的底層邏輯,也到了必須轉變的歷史性時刻。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