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回歸金本位?

黃金作為貨幣使用,並不是理論證明,而是歷史的經驗。經濟理論只能說,什麼是“交換媒介”,這是一個精準的概念,但是並不能證明到底一種交換媒介何時會被普遍使用,成為貨幣,這是歷史學家的任務。
因此主張迴歸金本位,並不是我們對黃金有什麼特殊的偏好,也不是說黃金必然成為貨幣。只要是自由市場選擇的商品貨幣,都是合適的。而是在說,黃金在歷史上,由於其本身有工業和裝飾用途、稀缺性、價值穩定、易分割、便於攜帶等特點,是自由市場選擇的貨幣,有效履行了交換媒介的職能,促進了經濟進步。
在一個自由市場上,如何獲得黃金貨幣呢?
第一當然是生產,即挖金礦。由於黃金是被民眾普遍公認的交換媒介,意味著它可以用來交換幾乎所有財貨,因此挖金礦一直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加州、澳洲淘金熱,就是如此。
第二是用商品來交換他人手中的黃金。持有黃金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未來放棄它,交換回商品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黃金不能吃不能喝。因此,其他人可以透過自己生產出商品,來交換金礦主手裡的黃金。
另外還有繼承和贈予。但繼承和贈予的黃金,也必然由生產或者交換而來。因此我們可以說,獲取黃金貨幣的辦法,就是生產和交換。
事實上,這也是一切私有財產的正當合法來源,即先佔、生產和交換。
我們可以看到,在黃金作為貨幣的情況下,每個人的“生產-收入”關係是一一對應的,即一個人有多大的企業家才能,能夠挖出金礦、或者生產出真實商品來交換黃金,就能擁有多少貨幣;財富的“分配”公平合理,你的生產能力有多強、能為他人創造多少價值,你就能擁有多少財富。那些富二代,從父輩手裡繼承了黃金,那也是因為他的父輩生產能力更強。
同時,黃金的供給是市場自動調節的。須知挖金礦有巨大的風險、需要投入巨大成本。市場上的生意,也並不是挖金礦最賺錢。由此,利潤機制將調節資本的流向,當人們對黃金的需求迫切,黃金價格上漲,就會有更多的資本投入到黃金採掘行業中;反之,當需求下降,其他行業利潤上升,資本就會從黃金採掘行業轉移到更有利潤,即對消費者更有利的行業之中。黃金的供求關係,總是在市場調節之下達成相對均衡。
另外,黃金是宇宙演化的產物,它非常稀缺,總量有限,已經開採出來的黃金和新增開採的黃金“存量增量比”變化不大,因此不會出現供給的大起大落,價值穩定,特別適合商業的經濟計算和價值儲存。
黃金也沒法造假。古代哲學家認為萬物都朝著最完美的方向進步,黃金是最完美的金屬,因此金屬都會進化成黃金為人們所用。為了加速這個程序,出現了“鍊金術”,宮廷、教會都參與其中,著名的牛頓都極為傾心。但所有鍊金術都失敗了。術士們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各種物質的屬性、試驗各種方法、觀察記錄物質之間的反應,倒是產生了一個“非意圖結果”:化學。
現在我們考察,當出現了一個強盜集團的時候,事情會出現的變化。
它首先可以以搶劫的方式取得貨幣。可以直接沒收,也可以規定一個比例。他不用去挖金礦,也不用自己生產商品去交換黃金,就可以憑藉武力,將生產者的黃金據為己有,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也就是說,他可以不生產而消費。
他要想站穩腳跟,必然要豢養一大批支持者,因此,他會用這些搶來的黃金給自己的支持者發錢,讓他們唯自己馬首是瞻,不斷壯大自己的隊伍,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一大群人,都變成了不事生產而可以消費的人。
這就打破了“生產-收入”關係。一個人的財富,不再取決於他的生產能力、為同胞做出了什麼貢獻,而是看他能不能靠近強盜集團頭目,越是靠近,利益就越大。由此,激勵更多的人不事生產,而是設法進入這個集團。
社會由此出現了兩大階級,一個是“食稅階層”,另一個是“納稅階級”,前者寄生在後者之上,依靠剝削他們而存在。和平合作的契約型社會,也由此變成了壓迫與被壓迫的支配型社會。
明搶,總是有巨大風險,搶得多了,生產者們就會群起反對,相對於強盜集團,他們人數眾多,只要普遍反對,這種事情就搞不下去。況且,搶的太多,生產者就不生產了,能搶的也就有限了。
那麼就會採取更加高明的、隱秘的辦法,那就是暗偷。
首先就是要壟斷貨幣鑄造。這麼好的東西,隨時能交換任何自己需要的財貨,滿足自己之需,怎麼能讓私人經營呢,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必須宣佈一切私人鑄造行為都是重罪,只有自己鑄造的貨幣,才能合法地使用。
其次,剪幣,即降低貨幣成色。最初的時候,黃金貨幣足值足量,標1克就是1克,只是由於鑄造需要成本,標準化的足值硬幣免去了人們反覆稱重的麻煩,所以人們願意支付一定的溢價。這就是鑄幣稅。比如拜占庭金幣,500年來誠實信用,價值穩定,變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受信賴的貨幣。
但是慾壑難填啊,要照顧的人太多,花錢的地方太多,天天還要聲色犬馬,那麼就在黃金貨幣裡面摻入賤金屬。標註的是1克黃金的金幣,實際上黃金只有0.5克,這樣,剩下的0.5克,就可以據為己有了,鑄幣稅超過50%。悄無聲息地,就把民眾手裡的財產盜走了。
但是這是一個很笨拙的辦法,因為民眾不是傻子,他們很快就發現,這些劣幣根本就不值那些錢,本來值1克黃金的商品,你現在要買的話,必須拿兩個1克的硬幣來換,真正足值的硬幣,被人們儲藏起來了。所以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劣幣。這就是“格雷欣法則”。
摻假越來越嚴重,民眾最後就會拋棄這種貨幣,那就偷不成鑄幣稅了。所以要採取更加複雜而隱秘的辦法。
第三,發行信用媒介。
黃金價值高,攜帶和儲藏在家裡有危險,那麼發行一種貨幣代用品,大家都用這種代用品來交換,就安全和方便許多。這就是紙幣的發軔。
要想使這種紙幣被民眾認同,就必須承諾見票即付,隨時兌現為黃金。拿著一張1克的票據,隨時就可以兌換為1克的黃金實物。這時候大家發現,拿著這些紙幣,也能完成交換,收到這些票據後,想什麼時候兌換就能兌換,所以實物黃金就一直躺在倉庫裡,大家就只用這種代用品來交易了。
這給銀行提供了巨大的可乘之機,他們發現,既然人們並不會都來提取黃金,而那些代用品大家都認同,那就偷偷多印一些一模一樣的代用品,誰都發現不了,自己還能直接用,簡直不要太爽。
在黃金儲備基礎上發行的貨幣代用品,就是“貨幣憑證”;超過黃金儲備發行的,就是“信用媒介”。
盜竊集團發現這麼好的路子,當然下一步的動作就是,自己開銀行,或者將現有的銀行統統國有化。這樣,偷偷摸摸印信用媒介,就可以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交換市場上的真實財貨了。
可是總有刁民想害朕,他們拿著這些信用媒介,根據見票即付的承諾,要來兌換真實的黃金,可是庫里根本就沒有那麼多黃金,紛紛擠提的話,不就信譽掃地,直接破產了嗎。
所以,只要在自由市場上,這種欺詐行為很快就會暴露,大規模的紙幣使用,總是發生在大規模政府融資的情境下,紙幣的存在都起源於政府支援的毀約行為。紙幣從來不是自由市場的產物。
於是,走向了下一步:
第四,中止償付。
集團開會研究決定,這些票子不再償付了,就用這些票子來作為合同簽訂、契約履行的“法定貨幣”。銀行可以不用履行民商法規定的合同義務了,公開違約了。誰要是再私藏黃金,用黃金交易,羅斯福說:那就沒收,並把他抓起來。
這簡直就爽到家了。從此,再也不怕擠兌的壓力了,你拿50塊錢來,要求兌換,那就給你另一張50塊錢就行了。然後,這些紙幣可以無限印製,想印多少有多少,想拿來照顧誰就照顧誰,想怎麼花就怎麼花,要是還不夠,那就舉債,償還債務的時候,再印一批就行了。
於是,我們來到了盜竊技術登峰造極的不兌現紙幣時代。
區別非常明顯:
1、生產-收入關係被徹底顛覆,一個人的財富,不再是他生產和交換的結果,而是看能不能拿到這些信用媒介。
2、造假易如反掌。黃金沒法造假,但紙張隨便造,一模一樣。
3、供給量人為控制。不像黃金,存量就那麼多,開採成本很高,又受到利潤機制的制約,這個時候的不兌現紙幣,想怎麼擴張就怎麼擴張。
4、權力無限膨脹。可以用這些錢將資源汲取到自己手裡了,可以用它收買人了,幹什麼都更加有恃無恐了。
結果就是,貨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傷害所有人的利益。財富被高度集中到掌握印鈔機的人和他們的關係戶手裡,其餘的人則被洗劫一空。由於人為擴張貨幣供應,壓低利率,誤導企業家,造成了繁榮蕭條的商業週期。同時,發福利、打仗,都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不到把民間的財富掏空,就停不下來。一個福利+戰爭型國家、控制一切的超級利維坦由此形成。
所以,黃金開採成本高,從來不是黃金的劣勢,反而是黃金的優勢。
亞當·斯密說,開採黃金佔用了太多社會資源,使用紙幣就可以開啟一條“空中高速公路”,將這些資源用於更加重要的用途。可是他錯了。
無法造假且開採成本高,恰恰可以依靠市場力量自動調節供應量,限制了人為的擴張,表達人們的真實偏好。任何一種優質的財貨,當然要付出成本,只看這種成本值不值,收益是不是足夠大。如果在一個沒有盜賊的世界裡,當然不用安裝防盜門,將這些資源用於更加重要的用途,可是明明盜賊存在,這些成本就是值得的。黃金,是抵禦悍匪集團盜竊的堅固屏障。
況且,付出這些成本,與反覆發作的毀滅經濟的繁榮蕭條週期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
凱恩斯主義說,黃金供應量有限,無法人為調節,會造成貨幣短缺,影響流動性,還會造成價格下降,影響經濟發展。更錯了。
貨幣短缺,本來就是個偽概念。任何經濟財貨的特徵都是實際供給並未多到滿足所有需求。如果一種東西的供給不是短缺的,那就不是經濟財,它會成為人類生存的一般條件,根本就不需要被經濟地利用。貨幣必然是經濟財,所以貨幣不該短缺的想法是荒謬的。
並沒有一個“最優貨幣供應量”問題。經濟學家絕對不會問最優的麵包、手機、皮鞋的供應量應該是多少,自由市場的價格機制自然會引導稀缺資源,將其配置到相應的生產過程。如果麵包手機鞋子的供給量是多少應當交給市場,那麼就沒有理由說貨幣是一個例外。
也根本不存在“貨幣供應量要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增加”的問題。任何數量的貨幣,都是夠用的,因為貨幣只是交換媒介,它本身並不是財富。只有資本品和消費品才是真實的財富。貨幣供應量增加了,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反之,供應量下降,購買力上升,物價下降而已。所以貨幣並不是越多越好,增加貨幣供應,並不會增加財富,只是會改變價格結構。
人們看的並不是貨幣的數量和名義工資,而是看它的實際購買力,一個名義工資下降而實際購買力上升的經濟,是可以同時並行的;企業家也不是看單一商品的價格,而是看消費品與資本品的價格結構,當消費品價格下降,資本品價格下降更快,那麼照樣有利可圖,生產擴張。通貨緊縮與經濟進步,也可以同時發生。
金本位的最大優勢,就在於人們可以隨時感知並監控強盜集團是否造假,以防範自己的財富被竊取;黃金供應量由市場調節,沒有人為操縱,不會反覆發生毀滅經濟的商業週期;其財富和交易始終是誠實的,沒有欺詐的發生;價值穩定,激勵儲蓄,有利於準確的經濟計算;它是防範權力擴張的壓艙石,因為黃金只要由市場供給,想要獲取它就只能去搶,隨時會面對民眾的反對,限制了集團的收入來源,發福利和戰爭行為的可能性和規模,就會大大降低。
總之,金本位可以讓貨幣脫離權力和壓力集團的控制,讓銀行業始終受到民商法償付義務的約束,而不是可以公開違約的特權機構。由此形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生產-收入關係,和穩定資本積累、促進經濟進步的環境。
盜搶行為,與自由市場水火不容;誠實貨幣,與自由市場密不可分。沒有貨幣生產的自由,每個人的自由就是殘缺的。
這就是迴歸金本位的理由。
下面是張老師來到廣州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智谷趨勢的每週研判。團隊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這份高標準的內部研判。
每週一期,為大家解讀全球經濟、政治、商業、資本市場等大事件傳遞的訊號,幫助大家全方位地瞭解宏觀、政策、商業、資本流向、財富機會……
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你的財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張老師這裡拍下的讀者,可以享受199元/年的專享價(原價299),同時額外贈送我們內部研判團隊全年12場閉門直播。
訂閱趨勢研判,張老師帶你消除資訊差。感謝支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