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只用4秒寫得比我好!”
“殺了我我也寫不出來!”
被AI支配的恐懼,竟然已經蔓延到了童話大王“鄭淵潔”的身上。前幾天,鄭淵潔宣佈從此退圈,理由之一就是,“作家是一定會被取代的。”

原以為AI是效率救星,結果它直接成了“職業刺客”。
同時被攪亂的,還是中國家長的“雞娃”節奏。
在小紅書上,連北大家長都發出了靈魂拷問:
“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到底還能怎麼卷?6000+家長在評論區感同身受。”

但是當我看到宇數科技的創始人王興興的故事時,又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看過今年春晚的朋友,大概對那個穿著東北花棉襖,會扭秧歌,和撒貝南一起登臺的機器人還有點印象,王興興,就是這個機器人的“爸爸”。


就在上個月,35歲的王興興還入選了《時代》全球AI領袖榜單。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小時候卻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差生。
在學校嚴重偏科,讓老師頭疼不已。性格內向孤僻,經常受到別人打壓。
高考時因為英語奇差,無緣浙大,這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他自我懷疑的陰影。

但人生突然在某一個點,開始轉折。
19歲造機器人,從大疆辭職創業,34歲獲10億元融資,35歲與任正非、馬雲平起平坐,成功吸引馬斯克的關注。
如今公司估值已超百億,成為顛覆中國機器人領域的新貴。

細看這位“天才型選手”的人生前半段,是不是和你家那個“不開竅”的娃——功課學習總提不起勁,性格又內向不合大流,多多少少有點像?
但是前半段不開竅的娃那麼多,為何偏偏他可以走出一條“非同尋常”的路,能夠在後半程開始彎道超車,我想,在這背後一定是有一些普通人不知道的東西,悄悄地發揮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深扒他的成長經歷後,我竟然意外發現之前看過的一本書《跨越不可能》裡講到的一些“天才邏輯”,恰好驗證了他的經歷。

作者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揭秘了在各個領域取得巔峰表現的人,靠的不是從小就顯露無疑的天賦,不是早早培養起來的優異習慣,也不全是老生常談的熱愛,而是另有方法。
而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AI時代,幫助一個平平無奇的孩子火力全開,創造巔峰表現,來獲得超預期的非凡成就。
僅有熱愛,遠遠不夠
做成一件事,最初的自主性來自熱愛,但持久的激情來自使命感。
王興興從小就喜歡研究各種機器。

3年級,拆壞家裡的電視機,試圖弄清楚內部的構造。
上了中學,他用從廢品站淘來的邊角料,自制研究遙控車、模型船、航模飛機。

大二時,他用200塊錢,竟然成功研究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

讀研時,他用2萬元做出初代產品:“XDog”機器人,一舉打敗麻省理工價值百萬美元的鉅製,震驚業內。

僅憑喜歡,很容易三分鐘熱度,反覆拉扯。
但為什麼在求學期間,王興興能一直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機器人的科技研究中呢?
他曾說過:我打算研究各個領域的機器人。
在醫療領域,生產可以進入血管的微型機器人。到時候生病了,打一萬個機器人進去,讓它們幫忙修復細胞,治病不再痛苦。
在養老領域,開發可以承包家庭清潔、養老照護的機器人,緩解老齡化的社會壓力。
他還有一個改造星球計劃,讓機器人移山填海,甚至改造月球,開闢人類的“第二家園”。

這些包裝在野心之下的自主性,已不再是熱愛,而是他找到了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使命感”。
連結世界,找到使命感
從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熱愛如果只停留在利己層面,其實相當於一種透過“多巴胺驅動”獲得的即時快感,的確會帶來較大的自我驅動力,但它還有一個邊際效益遞減的特徵。
就好像登山者不斷挑戰新高度,征服帶來的愉悅感會逐漸減弱。
而劍橋大學實驗表明,當個體將熱愛與人類幸福相關聯,昇華為使命感時,掌管“目標堅持”的前額葉皮層活動會增強3倍。

斯坦福大學行為實驗室研究顯示:使命感驅動者的行為持久力,比普通愛好者的提升了將近5.7倍。
所以當孩子將個人熱愛,編織進更大的“社會價值網”時,就像量子躍遷般突破原有能級,將獲得指數級成功的可能性。

王興興研究的機器人的進化史
那麼到底什麼是一個孩子的使命感?
簡單來講,就是找到熱愛之後,在外部世界找到貢獻點。

讓孩子內心有這樣一個聲音:那就是我希望透過我的熱愛,幫助哪些人,解決他們極為迫切的哪個問題。
但使命感從來不是被外界賦予的,而是透過自我持續的探索、體驗和反饋逐漸變得清晰的。
父母最好的助推,在於提供一個安全的,自由的支援環境,允許孩子在試錯和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特別是當孩子說, "我想成為……,因為……” 時,這個 "因為" 的背後,往往藏著最初使命感的萌芽。
最優心流,始於挫敗感
創造顛覆表現的另一個秘密,則是“心流”。
這個詞這兩年也特別火,簡單來講,就是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件事後,達到的人事合一、完全忘我的狀態,內驅力也由此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流體驗的最優表現,恰恰始於挫敗感。
也就是說,體驗心流,必先經歷掙扎。

就好像孩子在攻克一道難題時,會閃現各種思緒:
以前沒有遇到過,太難了,我不會,我不行……
過程中,大腦不斷地載入資訊,連結原有思維網路。當資訊過度,又沒有找到解決辦法時,內心的自我評判就會出現,孩子就會覺得很痛苦。
但從神經生物學學角度來解釋,這個時候,必須把自己逼到資訊過載的邊緣,才更順利地跨越這個階段,進入下一個“自動處理”問題的階段。
對於王興興而言,掙扎的過程在於:
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本身是一個技術門檻高、研發週期長、資金需求非常大的領域。
早期,王興興和他的團隊面臨了無數次的研發失敗,例如機器人無法穩定行走、演算法失效等。

在創業初期備受資質,甚至在 2017 年烏鎮飯局上,被雷軍、王興等大佬無視。而當時他實驗室的資金僅剩 873 元,合夥人也陸續離開……
但這些痛苦,正是有意識地“獲取資訊”和“技能儲備”的必備階段。

簡單來講,每一次挫敗,都為下一步行動提供了寶貴的反饋,幫助王興興不斷調整研發策略,實現新的突破。
所以我們有義務讓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時的挫敗感,不代表你笨,也不代表你不行,而是每個人抵達“心流”的必經之路。這種清晰的自我認識,是他的熱愛堅持下去的必要條件。

但很多時候,如果沒有克服挫敗感的能力,很多人就會在掙扎的過程,停滯不前,甚至直接擺爛。
恐懼脫敏,習得耐壓力
一個孩子能否成才,不在於早早體驗成功的滋味,而在於擁有“輸得起”的韌性。
舉個我們都熟悉的例子,就是孩子一遇到難題就犯怵。比如每次做數學試卷的最後一題,孩子讀完題目就覺得:啊好難。我不會。於是直接放棄,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
首先,想要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納失敗。
千萬不要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你都不會!”這個時候發火就會破壞孩子和困難之間的關係。因為“不會做”會被罵,他的抗拒就會加倍,導致更想逃避,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個“逃跑”的思維定勢。
其次,務必要和孩子共情。
就是你得讓孩子知道,試卷的最後一題是難的,即使你真的做不出來也是很正常的。孩子知道了,反正失敗也沒關係,那我也許可以再試試。
就好像王興興考研失利,錯失浙大,最後去了上海大學時,父母並沒有責怪,反而肯定了其中有意義的地方。
他們這樣告訴孩子:“換個角度來看問題,去上大競爭不那麼激烈反倒更有時間做你想做的。”
這是情感上的接納。

另外,
在實際問題上,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大問題拆分成小任務。
一整大題太難,那就一個個條件去分析。背一篇課文很難,那就一句句來。彈一首曲子很難,那就一節節練。
孩子會在每一個階段性的小成功中獲得掌控感,就會有更多一點點的信心,去挑戰下一個小目標。
被允許失敗的孩子,就有足夠的時間在挫折中練習耐壓力,恢復元氣。
▼
最後,再回看王興興的成長經歷,有一件事情讓我挺觸動的。王興興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分享過一份自己在大學期間閱讀的書單。

有網友留言:全是機電領域最權威的書籍。像《機械原理》、《物理定律的本性》這種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很難啃的硬骨頭。
但就是這樣一個上學時,曾在大大小小的幾百場英語考試裡,只及格過3次的孩子,卻在大學4年的課餘時間,啃下了120多本晦澀的專業書籍。

讓我想起了那句,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成才之路,終究還是要靠自我來主動構建的。
或許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教育的終極目的從來都沒有變,那就是讓孩子發現他自己,成為他自己。只有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