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以下文章來源:壹心理,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作者芒來小姐

你在生活中是一個容易著急的人嗎?比如:
事情才剛開始做,就急著想要一個結果,總是忍不住逼自己或者催別人加快速度;
手頭上正在做的這件事還沒有完成,就想著接下來的事情要怎麼安排了;
覺得只做一件事效率太低,一邊看網路影片一邊寫論文,總是靜不下心;
看任何影視劇都要開2倍速,看了開頭就想直接跳到大結局;
一遇到問題就慌亂不已,生怕出點什麼錯,結果越著急越容易搞砸……
如果你經常陷入這種狀態,那一定要警惕起來。
著急的背後,其實是“怕”——
比起渴望擁有一些東西,更恐懼面對一些東西,比如懸而未決的焦慮感、求而不得的期待感……
被恐懼心理驅趕著的人,無法專注於該做的事,所以越著急,越容易拖延、擺爛、搞砸。
就像我剛開始寫作第一年,經常被拒稿,總追著編輯問:“稿子看了嗎?為什麼不合適?”
編輯對我說:“比起催我,你不如好好看看自己的稿子,跟你說過的問題一個都沒改好。”
我這才羞愧地意識到:由於太害怕被拒稿,我沉浸在恐懼裡不斷內耗,沒有好好解決真正的問題,只急著要一個好的結果。
因為害怕而著急的人,要麼在錯的地方用力過猛,要麼陷入無能為力的自責中,每天充滿負能量,活得很緊繃。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當代生活中,我們尤其要懂得:
事緩則圓。
當你能接納生活中的無序和不確定感,學會以退為進,允許一切發生,就會少很多焦慮和內耗,多一份淡定和從容。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掉著急的習慣,收穫平和的心態呢?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過度著急
會不斷吞噬一個人的能量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年幼的派與家人乘船渡海,全家遭遇海難,他逃到小船上活了下來。
起初,他非常慌亂。明明船上有很多壓縮餅乾和罐頭,實在不行也可以透過吃老鼠、魚等充飢,但他沒有做出任何自救的努力。
他只是心急如焚地拷問內心,祈求神明指引,而這些行為只會加速他的死亡。
直到幾天後,他發現了木筏中的《求生手冊》,其中一條是:
做好當下能做的每一件事。
這句話使他冷靜下來,觀察現狀、蒐集淡水、釣魚充飢,並最終撐過227天的漂流,順利獲救。
人在著急的狀態下,尤其容易被焦慮綁架:
恨不得馬上把事情辦成,一旦要花時間等,就感到度日如年、神經緊繃、心神不寧;
習慣提前焦慮,還沒開始就操心“失敗怎麼辦”,連睡覺都唉聲嘆氣、眉頭緊皺;
反覆想到壞的結果,冷靜不下來,注意力全放在糾結和內耗上,沒力氣改善真正的問題……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問題就在那裡,你急也好,冷靜也好,它都不會產生變化。”
事情不會因為焦慮就發生改變,但會讓我們在擔憂、恐慌的狀態下度過每一分每一秒。
這種急切感是非適應性的,是由於產生了恐懼心理,而又缺少規劃、目標模糊,很難轉化為改善現狀的有效行動。
而適應性的“急切”,其實可以轉化成有效行動。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開始自救後,為了不被老虎吃掉,主動馴服了老虎,雖然整個過程兇險無比,但他能沉著冷靜地專注解決目前的難題。
為什麼有些心急可以帶來好的改善,有些心急只會消耗一個人呢?
關鍵在於:這份急切是否能幫助我們認清及接受現狀。
如果是在“不敢認清當下處境”的情況下著急行動,往往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我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朋友幹了12年的公司破產倒閉了,她怕找不到工作就瘋狂海投簡歷,結果只應聘到銷售崗位。
她知道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以及高學歷,再等等肯定有更好的機會,但她害怕再等下去,連一份像樣點兒的工作都找不到。
於是她不敢停下來,白天做銷售、晚上開網約車,還擠出時間繼續面試其他工作。
半年後,她的身體累壞了,心理也出了問題,每天焦慮到失眠、食慾不振、提不起勁。
而她當初一起丟掉工作的同事,用一個月時間休養生息、等待機會,後來被一家很穩定的企業聘用,身心狀況也非常良好。
同事的經歷讓朋友又陷入了內耗中:
“我是不是做錯了?接下來該怎麼辦?”
“我現在就是得不償失,活該!”
心理學研究表明:急躁者更容易陷入“反芻思維”,反覆糾結過去的失誤或未來的風險。
而長期陷入著急的情緒漩渦,會侵蝕一個人的內在穩定:
1、可能會升級為“廣泛性焦慮”。
比如對未發生的事過度擔憂;因長期達不到目標而自我否定。
2、自我價值感崩塌。
急於求成容易讓事情搞砸,導致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我為什麼總做不好”,從而形成“努力無效”的習得性無助。
3、情緒傳染引發家庭矛盾。
急躁者易將壓力轉嫁給身邊人,很容易破壞關係。
例如,父母催促孩子做各種事情時,容易情緒失控。

著急時,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1、缺乏自信心,怕自己做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害怕問題本身,而是害怕面對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而這和一個人的“低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一種相信自己在某種情境下,能夠充分完成某項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的信念。
比如,你相信自己能完成一件事,即使準備不夠充分,你也不會逃避,而是積極籌備資源,耐心解決問題。
而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遇到瓶頸,就會對內心的無力感產生恐懼,覺得怎麼做都沒用。
2、經歷創傷後的一種應激反應。
心理學家斯金納(B.F. Skinner)在一次電擊實驗中發現:小白鼠越害怕被電擊,就越快速按動按鈕,試圖逃出去。
即使按了很多次都沒用,小白鼠也不會找其他生路,因為它太害怕了,恐懼使它只能遵循最低階的本能和習慣。
很多容易犯急、沉不住氣、性情浮躁的人,都有過從小被“嚇”到大的經歷。比如:
“再不快點走,我就把你丟下,讓壞人抓走!”
“磨磨蹭蹭幹什麼,快吃,不然長不高!”
“一點小事都幹不好,以後你指定沒出息!”
從小被嚇大的人,容易對外界沒有信任感,生怕晚一秒就會發生可怕的事。
這種情況下的“急”,其實是受驚後的應激反應,長時間處在應激狀態下,人會因為耗費太多能量而感到身心俱疲。

3、先天氣質比較急。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切斯教授和托馬斯教授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兒童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可以分為三個維度——
對外界刺激是否敏感、需要多長時間適應外界刺激、遇到刺激時的反應大小和持續時間。
如果一個孩子對外界刺激天生敏感、適應時間短、反應又大,就可能是個“急性子”,天生風風火火慢不下來,一被刺激就容易“炸”。
如果父母也沒耐心教育,沒能做好引導,孩子就很難發展出正確的自我認知。
就像我身邊的一些急性子朋友,一犯急就後悔:
“我當時真不該那麼急。”
“我真討厭自己的這種性格。”
當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急性子,難以和自己的先天氣質和解,自我成長也會充滿阻力。
4、害怕不好的眼光和評價。
這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種情況。
心理學家科特勒(Cottrell)認為:當我們過度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不好的評價,就會感到不安、緊張和壓力,而產生“受評憂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
受評憂慮,常在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觀察、評估或可能被批評時出現。比如:
我們本來悠哉悠哉地走著路,突然意識到有人正盯著我們,就會情不自禁走快一點;
本來有條不紊地和同事討論著工作,領導突然進來旁聽,就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語速、提高聲量。
受評憂慮使我們的關注點,從“此刻我該做什麼”轉移到“搞砸了旁人會怎麼看我”。
反覆揣測他人想法會讓我們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導致注意力分散、決策困難,形成“害怕評價→做不好事→更害怕”的惡性迴圈。

如何應對著急情緒
培養“事緩則圓”的心態?
在這裡,我會建議大家早日培養“事緩則圓”的心態。
允許自己慢慢來,允許萬物有不同的形態,允許任何事情有不同的結局。
就像餘華寫的:“我身體裡的火車從來不會錯軌,所以允許大雪、風暴、泥石流和荒謬。”
那麼,具體要如何做呢?
1、區分“真實的威脅”與“想象的威脅”。
其實我們擔心的事情,有80%都不會發生。
有時候太著急害怕,是我們的“災難化思維”導致的。
因此,學會區分“真實的威脅”與“想象的威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焦慮。
真實的威脅:“明天要交報告,但資料還沒整理完。”
想象的威脅:“如果交不上,領導會認為我無能,年底會被裁員,全家陷入經濟危機……”
這樣做的目的是透過理性干預,將大腦從“情緒腦”切換到“理性腦”,更客觀地判斷事實,做出合理的應對行動。
2、從“急迫感”到“節奏感”,重構時間觀念。
對任務和工作進行合理的規劃、安排,可以有效對抗“碎片化焦慮”。
你可以將時間劃分為“專注塊”(90分鐘)+“緩衝塊”(15-30分鐘)。
比如:上午9:00-10:30寫報告(專注塊),10:30-11:00處理郵件(緩衝塊)。下午及其他時間段的安排,以此類推。
這樣可以增加你對事情的掌控感,從而培養自信心,獲得安全感。
3、練習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懷,允許一切不完美。
在情緒上,用接納代替“壓迫”。
就算事情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不要過度苛責自己,可以在內心告訴自己:
“我週末都在加班,已經盡力了,我可以週一再向領導提出最佳化方案。”
試著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己,例如急迫時自問:
“如果好友處於這種情況,我會如何安慰TA?”
“我肯定不會責備TA,我會讓TA不要給自己施加太大壓力。”
所謂的成熟,是承認自己只是個能力有限的普通人,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而且就算搞砸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完蛋。
4、和著急的情緒和平共處,將它從敵人轉變為盟友。
前面提到,有些人的先天氣質就是“著急型”,或者因為各種因素,很難一時改掉這個習慣。
你可以試著不再抗拒它,採用“RAIN四步法”,挖掘一下它的正向作用:
識別:“我注意到自己正在著急。”
允許:“它的存在是正常的,我不必推開它。”
探究:“著急和焦慮在提醒我需要做什麼?”
滋養:“我知道這很難,但我會照顧好自己。”
著急的存在,或許不是故意要干擾你的生活,而是提醒你關注事情的優先順序、啟用潛能、關愛自己。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人生節奏裡,所以不要急、不要怕、不要慌。
耕耘和收穫不會在同一季節到來,生命中的暗潮也只是暫時的。
只要我們放慢腳步、堅守本心,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記住,你把時間花在哪裡,人生的花就開在哪裡。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第19版).王磊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2.韓許高.全腦養育.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

其實,即便我們一時半刻不能做到邊界清晰,也可能不太知道孩子真實的心理需求是什麼,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心靈的“庇護所”,那就是閱讀。
閱讀的重要作用,不是體現在“我現在讀完就能立刻用上,立馬就能解決眼前的問題”;
它更像是種子,一顆顆關於審美力、判斷力、思考力的種子被種在心底,說不定什麼關鍵時刻,便會結出改變命運的果實。
學堂總編老狼的女兒不不,今年19歲,正在憑藉優異的成績和素養,特別是出眾的由海量閱讀而生長出的思辨力、寫作力,拿到國外11所大學的offer,現就讀於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
她很有自己的想法,永遠按照自己的節奏走。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26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