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國父母,許多人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他們為孩子傾盡所有的形象。為了讓孩子從小接受優質教育,他們不惜花時間、砸重金,只為讓孩子進入一所好學校。

相比之下,英國父母常被認為更加“佛系”,對教育的態度似乎也更隨性。
然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並無國界之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英國父母同樣非常拼。
而且,這件事還有資料“為證”!
據Zoopla的最新民意調查,超過四分之一的倫敦家長承認他們“撒謊”並使用制度漏洞讓孩子進入他們喜歡的公立學校。

研究表明,近年來承認利用制度漏洞讓孩子上名校的家庭比例有所上升,從2022年的24%上升到今年的27%。
在競爭特別激烈的倫敦,這一比例甚至上升到了38%。
Zoopla表示,他們開展的這項調查針對的是過去五年內為孩子申請學校的一千餘名英國父母。

這些資料似乎從側面顯示出公立學校的入學競爭變得更加激烈。Zoopla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於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稅收政策調整,此舉可能導致約40,000名學生從私立學校轉入公立學校。
在那些違反規定的父母當中,12%的人表示他們的孩子以前就讀於私立學校,但是現在學費已經難以負擔。
那麼,父母們又是如何利用規則漏洞的呢?

據調查,最為常見的“手段”是謊報地址,也就是說在申請學校時將孩子登記在家人或朋友家中。
在全國範圍內,有約30%的父母表示他們會透過這種方式幫孩子獲取心儀學校的入學資格。而在倫敦,近一半(47%)的父母會利用這個漏洞,遠高於2022年調查時的26%。顯然,這種做法似乎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
為進入一些知名的宗教或教會學校,父母誇大宗教信仰——甚至假裝自己有信仰——以保住學校名額的做法也很普遍。在倫敦和全國,都有25%的家長承認這樣做過。

不過,除了這些相對極端的方式,很多經濟條件不錯的父母則會發揮“鈔能力”作用,借住房產換一個入學名額。
由於英國很多公立學校是“租售同權”的,租房也可以獲得入學資格,一些父母便會選擇短期租房。
五分之一的倫敦家長透露,他們在自己選擇的學校附近租了第二套房子。

倫敦的平均月租金為2,121英鎊,學校通常要求學生出示一年租約的證明,因此這筆費用可能高達數萬英鎊。全國範圍內,約有9%的家長這樣做。
還有一些人則會短暫搬入學區,利用“時間差”來獲得入學資格。據悉,全英國有7%的家長會在申請學校期間暫時搬進學區,然後在獲得錄取後再次搬出。

當然,還有一些父母會完全按規矩行事——上學前,先買個學區房。在倫敦,有31%的父母選擇永久遷入所選學校學區,但這樣的代價也是高昂的,父母平均要為此支付115,750英鎊的額外費用。
相比之下,全國有18%的家長選擇搬到孩子們心儀學校的學區,併為此平均多支付了65,333英鎊的溢價。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另闢蹊徑”,選擇了更加獨特的方式。
10%的家長承認他們以“自願捐款”名義向學校支付費用,每名家長“願意捐款”的平均金額高達17,800英鎊。

當然,家長們也並不是非要利用制度漏洞,高達82%的受訪父母表示他們其實會感到內疚,但即便如此,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無可奈何。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個人努力畢竟只是一方面,好的學校確實能夠讓學習事半功倍。而優質教育作為一種稀缺資源,無論在國內外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競爭。
正因如此,英國父母在為子女擇校時同樣難以保持淡定從容,而是陷入了激烈的“內卷”之中。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也會對英國的學區產生好奇,這裡我們也來簡單介紹下。
在英國,學區和國內的概念其實差不多,主要針對的是公立學校(State School),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因此,想要子女就讀某所公立學校,家庭需遷至該校所屬學區。然而,英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租售同權”政策,即租房者同樣享有入學資格。
公立學校由政府資助並受地區政府管理,遵循國家教學大綱(National Curriculum),教師均為國家公務員。英國的公立教育體系分為小學(5-11歲)和中學(11-16歲)兩個階段。

擇校時,家長需謹慎考量,因為各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差異顯著。部分學校教學水平平庸,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而另一些學校則表現出色,每年都可能有數十名學生被牛津、劍橋等頂尖學府錄取。
目前,大部分家長在擇校時都會參考英國教育標準局(Ofsted)的評分。
具體可參考這個連結:https://www.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ofsted

按照Ofsted的綜合評分,英國的學校通常被劃分為傑出(Outstanding)、優秀(Good)、需要改進(Requires Improvement)、不合格(Inadequate)四個級別。
相信從上面的名稱大家應該也能猜出哪個級別的學校最好,不過,也有批評人士指出,Ofsted近年來的評分更新過慢,不能即時反映一個學校的真實情況。
因此,很多家長也會參考其他機構的一些排名,比如《泰晤士報》每年的排名。

此外,公立學校的學區劃分(School Catchment Areas)頗具複雜性。某些學校的學區範圍狹小,甚至每年有所變動,居住在學區外的學生將無法獲得入學名額。而其他學校則相對靈活,即使略微超出學區界限,仍有可能獲得入學資格。
但通常,越靠近學校的住宅,入學機率越高。因此,優質學區附近的房源供不應求,尤其是鄰近學校的房產更是搶手,房價也隨之水漲船高。不過,學區房的保值性都很不錯,可以視為一項不錯的投資。

那麼,公立學校到底要不要拼一下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認為家長也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決策。私立學校雖費用高昂,但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課外活動也更多。好的公立學校同樣能提供優質教育,學生考入世界知名大學的機率亦相當可觀,但入學同樣有“門檻”,需要在學區內居住。
總之,英國的教育選擇頗為多元,作為父母,選擇最適合孩子的教育路徑才是明智之舉。
ref:
https://www.standard.co.uk/homesandproperty/property-news/london-parents-lie-children-school-place-b1206446.html
———————————————
我們是英國房產圈,一個靠譜,有料,不忽悠的英國房地產公眾號。
如果你對英國房產投資感興趣,就戳下面關注我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