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級消費稅改革將近,預計從奢侈品、有害健康消費品、損害環境消費品三個角度出發

來源|金融界
日前,審計署受國務院委託,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了《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據悉,在我國四大稅種中,消費稅是唯一尚未實行央地共享的稅種,現行的《消費稅暫行條例》最後一次修訂是在2008年,部分條款已不適應當前市場環境,比如,針對高檔甚至奢侈消費品的稅目不足,大量奢侈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如私人飛機、馬術、高檔會所娛樂休閒等未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消費稅的改革方向已經是“明牌”,主要是擴大徵稅範圍,以及後移徵稅環節並逐步下劃給地方,並在此過程中伴隨稅率的相應調整。從擴大徵稅範圍來看,預計將從奢侈品、有害健康消費品、損害環境消費品三個角度出發;從徵稅環節後移來看,客觀上可能增加不超過2000億稅負彌補地方財力,更重要的積極意義在於建立了地方透過減少一些消費場景制約來鼓勵消費的激勵機制。
銀河證券指出,收入僅是稅收的職能之一,稅制改革的影響也並非僅限於收入的劃分,還將對於經濟和財政產生以下維度的影響:
一是總最層面補充地方財力,提升稅基和徵管力度。目前我國消費稅主要來自於菸草(43.4%)、石油燃料(33%)、汽車(7%)、酒(4.6%)。根據我們測算,假設消費稅改革中全部稅種徵收環節後移,並按50%比例下劃地方,將分別增加東、中、西、東北地區省份稅收收入3308億元、1560億元、1593億元、500億元。東部地區獲得稅收轉移絕對值較大主要是其消費量佔比較大,東部10省菸酒消費支出佔全國比重的49.4%,成品油消費佔比42.8%,汽車消費佔比51.1%。
二是區城層面或將是對地方財力的一次再分配。從財政收入邊際增速的角度(增量消費稅/地方財政收入),消費稅實行“後移”和“下劃”改革後,東、中、西、東北地區財政增速分別為5.2%、7,8%、7,3%、9,6%。東北及中西部地區增速較高主要是由於財政收入基數較低,消費稅改革對其產生的邊際效用更高。
三是供需層面或將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平衡供需。徵收後移將使繳稅由“生產地原則”向“消費地原則”轉變,過去我國地方主要稅收均是以生產地確定稅源歸屬,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競相發展、實幹興業”俠速形成產能規模。但以上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政府“重生產、輕消費”的目標導向,供需失衡也恰是當前主要矛盾之一。而消費稅改革實則是對敬勵機制的一種嘗試性的調整,有望促進地方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提報居民消費傾向,形成消費、投資正向迴圈。
四是行業層面可能加劇部分企業競爭的“馬太效應”。消費稅屬於價內稅,即根據價格計算稅收,徵收環節由生產後移至零售,意味著稅基由出廠價變為零售價格,理論上在不調降稅率的基礎上,將會提高商品的終價格。因此商品價格彈性較低的壟斷性生產企業可以實現稅負轉移,而彈性較高的品面言,或需透過降價壓縮利潤的方式以維護銷售和市場佔有率,繼而加劇行業競爭中的“馬太效應”。
*本文不代表鳳凰網財經觀點,轉載已獲授權。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