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稅起徵點可適度提高,但不宜過高!

2025.03.3
本文字數:162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導讀城鎮居民人均負擔家庭消費支出或已超5000元/月,時隔六年多個稅起徵點有必要適度提高。
作者 | 第一財經 陳益刊
每到全國兩會前夕,圍繞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的討論就開始升溫。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餘淼傑建言,在北上廣深等高成本地區試點將個稅起徵點從當前6萬元/年提高至10萬元/年,相當於把目前每個月個稅起徵點從5000元提高至約8333元,以減輕中等收入群體稅負,釋放消費潛力。
稍早前,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叢樹海建議,將個人所得稅免徵額提高至每月6000元,保證低收入者不徵稅。此前一些企業家也建言將個稅起徵點提高至1萬元,乃至更高。
當前居民收入增長承壓、國內需求不足,不少觀點認為,應該透過提高個稅起徵點等方式進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稅負,從而增加部分居民實際到手收入,提振信心,刺激消費。這類觀點受到網民熱捧。
但個稅減稅如何更加公平合理,需要統籌考量多重因素。具體到是否提高個稅起徵點,提高到什麼水平,更需要一套公開透明的調整機制,並借鑑國外經驗,定期調整。
所謂個稅起徵點,學術名稱為基本減除費用,即滿足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扣除費用,按理不應徵收個稅。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持續提升,個稅起徵點逐步提高。
1980年中國工資薪金個稅起徵點為800元/月,2006年提至1600元/月,2008年提至2000元/月,2011年提至3500元/月,2018年(四季度)提至現行的5000元/月。
自1980年以來的45年裡,中國4次調整了個稅起徵點,且主要集中在近二十年,平均五年一調整。今年距離上一次調整已有6年多。
中國個稅起徵點是否調整,一般來說主要考慮三大因素。其中首要因素是城鎮居民實際生活支出水平。
按照國家統計局資料,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557元。
據此按月測算,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每月約2880元。當然,這只是一個平均數,不同地區生活水平差異大,實際居民消費支出有明顯差異。而且還需要考慮一個家庭裡父母(或一方)工作,需要贍養老人、孩子等,因此實際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會明顯高於上述資料。假設按一人需要負擔兩人支出大致匡算,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負擔的家庭消費支出每月約5760元,相比2018年(4352元)增長約32%,也高出了當前5000元/月的起徵點。
這只是一個大致推算數值,實際起徵點仍需統籌考慮城鎮居民人均基本消費支出、每個就業者平均負擔的人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因素後綜合確定。2018年提高起徵點至5000元,已經具備一定的前瞻性,高於當時人均負擔家庭消費支出(約4200元/月),時隔六年多,這一扣除標準需要提高,叢樹海建議的6000元/月比較合理。
提高個稅起徵點,還要考慮財政可承受能力。這需要測算個稅減稅方案導致的減收規模,以及對財政可持續性的衝擊。
近些年受經濟下行、減稅等影響,全國財政收支矛盾不斷加大。個稅作為第四大稅種,收入增速明顯放緩。財政部資料顯示,2024年個人所得稅14522億元,比上年下降1.7%。
因此,考慮到當前形勢下財政可承受能力減弱,以及實際人均家庭消費支出負擔水平,不宜過高提高個稅起徵點。如果起徵點過高,財政減收過大,可能對地方財政衝擊較大,並影響中央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老百姓除了關注個稅起徵點變動外,還應注意到近些年中國更加側重透過增加專項附加扣除來減輕個人稅負。比如2019年推出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貸款利息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2022年新增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2023年提高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標準。
相比於提高個稅起徵點帶來的普惠性減稅,且實際高收入階層減稅額度更高,增加或提高專項附加扣除類別或標準,使得減稅更為精準,更加公平。按照專家測算,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納稅人,個人綜合所得年收入不超過10萬元的,基本無須繳納個稅。這也是為何近些年雖然提高個稅起徵點呼聲較大,但實際個稅減稅政策發力點均在專項附加扣除上。下一步,專項附加扣除標準仍有較大完善細化空間。
(作者系第一財經記者)
微信編輯 | 龍王
推薦閱讀

“非常強勁”!中國霸榜,取代韓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