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的年輕人,開始迷戀員工食堂

小時候最期待的事,就是和同學去自助餐廳去搓一頓。
那時候的自助餐,還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大家在用餐之前,常常在網路上搜索各種“吃垮餐廳”的技巧,恨不得“扶牆進、扶牆出”,才覺得沒有虧本。
但不知不覺中,開遍大街小巷的自助店逐漸銷聲匿跡了。這幾年來,高價自助不斷走下坡路,反倒是平價自助卻以“窮鬼餐廳”的形式改頭換面,在一線城市躥紅了。
平價自助風靡北上廣深
中午吃什麼,是困擾每個打工人的永恆難題。
在北上廣深,除了房租,吃飯大概就是生活中最大的開銷了。後浪研究所的《2023年打工人乾飯報告》指出,假如按“一葷一素一湯”的標準來算,上海職場人的工作餐平均價格在40-50元之間,每月工作餐開銷佔收入的三成左右
自己做飯太麻煩,而點外賣雖然方便,但太貴的點不起,太便宜的不敢點,衛生情況也很難保證。堂食店雖然比外賣更讓人放心,但價格又太高了,而且從點菜到吃完可能要花一個小時左右,讓打工人本就短得可憐的午休時間雪上加霜。
因此,平價自助食堂成了不少打工人的選擇。它正好解決了工作餐的“不可能三角”——價格親民,菜品豐富,衛生有保障,又方便快捷。
李女士在北京朝陽區八里莊工作,儘管公司有員工食堂,但是口味比較單一,而且限時限量,去晚了就剩下一些涼了的素菜。
最開始,她經常和飯搭子去公司附近的湘菜館外食。這些店價格不貴,人均25元左右,不過菜品以辣椒炒肉、炒脆肚、紅燒肉等為主,普遍重油重鹽,吃久了難免會膩。後來,她也會選擇Wagas、gaga等低碳健康的輕食作為午餐,但動輒四五十元的價格也讓人承受不起。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同事的介紹下去了國貿附近的東北自助餐廳,從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每人25元的價格,能吃到10種左右的炒菜自助。營業時間也很配合打工人的工作時長,從上午十點半到晚上九點,都能吃到新鮮現炒的熱菜,使她有種回到大學食堂的親切感。   
在一線城市,3元的早餐自助,9.9元的缽缽雞、15元的自制麵條、29元的自助小火鍋、79元的自助烤肉等各式各樣的自助餐飲門店,正在遍地開花。入局的不止小品牌,一些細分品類的餐飲品牌也加入了自助大軍。
同樣在北京上班的王女士,透過抖音上的推薦,發現北京建國飯店竟然有28.8元的手擀麵套餐。面有手擀麵和涼麵兩種選擇,澆頭有冬菇肉醬、茄子肉末等。不僅麵條隨便吃,澆頭無限續,而且還有戴著白手套的服務員引導她落座、並主動躬身夾面,在寸土寸金的CBD中,這樣的價格和服務堪稱價效比之王。
除了固定價位、菜品任選的傳統平價自助食堂,自助稱重食堂也成為了不少人的新寵。
在深圳科技園上班的陳先生是東北人,愛吃肉菜炒菜。在公司周圍的東北菜餐廳,點一道鍋包肉或魚香茄子配米飯,外賣價格動輒高達45-65元。相比之下,大米先生、老鄉雞、小女當家等中式自助稱重食堂,不僅能提供同樣的菜品,而且平價、乾淨,分量又可控。
最吸引他的是菜品自選。食堂通常有30餘種菜品可供選擇,不僅有糖醋排骨、可樂雞翅、水煮牛肉等“硬菜”,和炒豆芽、蒸菜心、西紅柿炒雞蛋、拌黃瓜等素菜,時令水果也非常豐富,比如西瓜、蜜瓜、小番茄、陽光葡萄等。如果主食吃膩了,也有紅薯、紫薯、沙拉、蛋糕、炒麵、炒飯、蒸餃等多種選擇。湯和小菜也有不少是免費提供,還會根據季節更換種類。
稱重餐廳的“明檔現炒”,也給足了打工人對食品的安全感。小陳說,現在的外賣平臺上預製菜和料理包越來越氾濫,一不小心就遇到“科技與狠活”;而大米先生等稱重餐廳紛紛打出“沒有預製菜”“新鮮現炒”的口號,不僅食材是每日新鮮採購,而且透過櫥窗就能看見員工製作菜品的場景,讓人吃得安心。
小陳一頓午飯的價格通常能控制在25-35元以內,從排隊到結賬也不會超過10分鐘。不過他也提到,胃口大或者愛吃素的人,可能並不適合稱重食堂——因為這裡“葷素同價”,每50克菜品3-5元左右,如果飯量大或者素菜多,稱重食堂就會搖身一變,成為“價格刺客”。
價格親民、菜品豐富、就餐時間靈活的平價自助餐廳,成為了一線城市職場人工作餐的新選擇。《2024年餐飲消費大調查》資料顯示,超過五成的自助餐愛好者每月至少光顧一次,平價自助,正在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
自助餐"起死回生"
僅僅幾年前,自助餐還是一個幾乎被完全放棄的門類——2020年-2022年,自助餐行業的相關企業註冊量在三年內銳減了30%以上,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賽道漸漸被市場拋棄。
人均200元左右的“最貴自助餐”金錢豹,曾經構建了一代人對高階自助餐廳的想象。開業之初,金錢豹宣佈澳洲大龍蝦、鮑魚、魚翅、牛排、鵝肝醬等高階食材隨意暢吃,一時之間生意火爆,顧客盈門,年營業額超過9億元。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對鋪張浪費的自助模式不再感興趣,再加上金錢豹等高階自助餐廳頻繁爆出以次充好、食材過期等問題,讓消費者失去了信心。2017年,金錢豹關閉了在北京的最後一家門店,也標誌著自助餐行業走向衰落。
沉寂幾年之後,隨著大家開始越來越理性地花錢,平價自助又作為"高性價比之選"再度受到歡迎。
美團調研資料顯示,有62.5%的消費者認為,價效比是他們選擇餐飲時最優先考慮的因素。紅餐產業研究院釋出的《中國餐飲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餐飲人均消費42.6元,比2022年下降0.6元,說明大家願意花在餐飲上的錢明顯少了。
在一線城市,午餐價格30元已經成為了大部分打工人的心理底線。新浪財經線上調研顯示,午餐在30元以下價位的人群佔比90%以上。許多餐飲店老闆也表示,如果單人外賣套餐超過30元,銷量將會斷崖式下跌。
在這種消費趨勢下,量大管飽的平價自助再度崛起。《2024年自助餐發展報告》指出,2024年全國自助餐門店已超過6萬家,人均消費在100元以下的自助餐門店佔比66.9%。其中50-80元區間的門店佔比最高,達到33.9%;人均消費在50元以下的自助餐門店佔比為18.7%。
平價自助之所以能快速崛起,除了價格優勢之外,更得益於它順應了多樣化、快節奏和健康化的用餐需求。
與以海鮮、烤肉、火鍋等品類為主的傳統自助餐相比,如今的自助餐更加菜品豐富、營養均衡,越來越多的自助餐廳已經開始增加了素食、低脂餐、輕食等菜品,滿足了飲食健康化的需求。寧波品牌素滿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家主打素食自助的餐廳中,所有的菜品都由蔬菜、豆製品、菇類製成,人均價位在25元左右。目前。這個品牌的全國門店已經超過100家,正在向北上廣深快速擴張。
與此同時,紅餐產業研究院指出,自助餐賽道的各個細分領域都已經跑出了代表性的頭部品牌。
比如自助火鍋品類中的圍辣小火鍋,門店數已經超過800家;主打中式烤肉的小豬查理川式實景烤肉店,全國門店數也已經突破500家;主打披薩自主的比格披薩自助門店也已經超過了200家。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自助餐從傳統模式到現在“萬物皆可自助”的轉變,使更多餐飲品類加入自助餐賽道,對自助餐擴容、增加客群等方面都起到了幫助作用。
“任何模式只有透過不斷升級迭代來滿足消費者的最新需求,才能夠長遠發展。”他說。
捲到9.9元,自助餐真的賺錢嗎?
隨著自助餐價格不斷下探,不少人心中會產生疑問:這麼便宜的平價自助,真的能賺到錢嗎?
答案是,買的沒有往往賣的精。平價自助品牌為了賺錢,在壓縮成本,提升利潤空間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首先,房租無疑是門店運營成本的大頭。為了降低門店租金,大部分的自助餐品牌往往選址在商場頂樓,或B1、B2層。這是因為商場的頂層和底層通常空置率較高,商家可以透過談判爭取到更加優惠的租金,大幅度節省運營成本。
在食材方面,商家的套路就更深了。
一名自助火鍋店店主透露,自助餐食材的擺放大有門道。以火鍋店為例,冷凍丸子、蟹棒蟹排、豆製品等容易填飽肚子的食物,往往擺放最顯眼的位置。這類食材的成本並不高,原料大部分是魚糜和澱粉,進價不過幾毛錢一斤。即使顧客敞開肚皮吃,商家也依然能賺得盆滿缽滿。
對於那些高成本食材,商家也有應對策略。
最常見的方式是單獨收費。比如19.9元的平價小火鍋,只有素菜和粉面等基礎食材是免費的,但全素套餐很難滿足一個成年男性的食量。如果想吃牛肉、雞肉,就需要付費單點。最終,一頓飯的總價往往在八十元左右。
另一種方式是高價食材限時限量提供。一名海鮮自助餐廳經營者告訴我,他的自助餐提供龍蝦,不過顧客需要現場排隊領取。由於排隊的人多,每次領取需要花費15-20分鐘,而每人用餐的時間才不過90分鐘。透過這種方式,餐廳不僅有效控制了高成本食材的損耗,也在無形中減少了顧客的用餐時間,提升了翻檯率。
節省食材成本的套路雖多,但也會帶來產品質量和管理上的漏洞。平價自助想在低價下實現質價雙優,自建供應鏈才是王道。
虎嗅網曾報道,像豬大順、姜胖胖、古魯特等自助烤肉品牌,一邊降低價格,一邊紛紛把“原切”、“新鮮”、“平價”作為招牌,背後原因就在於他們都已建立了自己的倉儲中心和原材料工廠,這樣一來,就能有效控制食材的採購、儲存和運輸成本。比如古魯特的母公司麟創餐飲集團,已經斥資5億元建立了麟創餐飲產業園,並開始全面投產,全面掌控從食材生產到冷鏈運輸的全過程。
推出3元自助早餐的南城香,背後也有強大的供應鏈作為底氣。南城香在業內首創了“供應鏈鮮配模式”,所有當日食材都透過冷鮮運送至中央廚房,集中處理後再冷鏈配送到各個門店。這種模式不僅能最大程度保證食材新鮮,還減少了儲存成本,從而大幅度削減了食材成本。
另一方面,與自助餐剛剛興起之時相比,消費者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20年前,我國物質條件尚不發達,許多人去吃自助都抱著“吃垮餐廳”的想法,希望“扶牆進、扶牆出”;而現在,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6倍,大部分人的消費觀念已經從“吃回本”向健康飲食轉變。《2024年餐飲消費大調查》資料顯示,僅有23.5%的消費者認為“吃自助餐一定要吃回本”。
此外,對於一些餐飲品牌來說,推出非高峰時段的自助套餐,不僅不會虧本,反而可以帶來額外營收。
滿記甜品曾就在平臺上陸續推出48元/位的“早鳥場”甜品自助,和68元/位的“午夜場”甜品自助,限時套餐一經推出就成為小紅書熱門話題,相關攻略筆記高達幾百篇。南城香的3元早餐自助也異常火爆,創始人汪國玉曾透露,“早餐時段其他餐飲店還未開業時,南城香的某些門店已經實現了日流水過萬。”
一名自助餐經營者表示,“吃垮自助”很難實現,因為自助餐的運營模式就是薄利多銷,靠大量食量正常的顧客攤平成本。“不怕你吃得多,怕的是你不來。”
結語
曾經風光無限的金錢豹等高階自助,如今已經悄然消失,小而美的平價自助卻大受歡迎,一代後浪推前浪,餐飲行業的消費趨勢正悄然發生轉變。
時代變了。新一代的餐飲消費者不再盲目消費,而是趨於理性,他們在追求平價的同時,更加註重餐飲的質價比。這種轉變推動自助餐不斷創新,也使其向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自助餐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經營者們需要轉變思路,提供質價雙優的產品才是未來的出路。否則很可能淹沒在不斷變化的市場浪潮中,成為下一個黯然離場的“金錢豹”。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