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讓全國電影院忙成牛了,“加座位破得像上世紀、票敢賣80一張”

今天《哪吒2》成為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40亞洲電影,上映僅12天就狂卷80億票房。
儘管很多打工人已經面如土色地坐進了工位,但電影院這兩天依然擠滿了不斷慕名前來的觀眾。
“餓久了”的電影院則彷彿被一塊天降大餅砸在頭上,拼命想接住這波熱度。
就連平時主要用來開會、辦晚會演出的地方會堂,都開始大螢幕一拉放起了《哪吒2》,“10年沒見過這麼大的場子了”。
而早就已經被老家的消費水平震驚無數次的一線城市年輕人,終於找到了縣城比不過大城市的東西——
很多小地方的電影院平時冷清,如今突然被湧入的觀眾擠爆,從硬體到服務都已經捉襟見肘。
過道加凳子、開場忘關燈、放到一半突然黑屏……偏偏票價一騎絕塵,朝著七八十塊飛奔。
“《哪吒2》一火,什麼冷門離譜的電影院都跑出來賺錢了。”
“咬牙花70塊買張票,
結果看的是紫色敖丙”
前兩天社交平臺火了一個熱搜,叫“毛坯的商場,精裝的電影院”。
每個縣城都會有那麼幾個瀕臨廢棄的商場,扶梯也停運了,商戶也搬走,整棟樓看起來空空蕩蕩。
但最近,這些商場卻共同上演了一齣“妙手回春”——不過僅限頂層。
仔細一看,原來是頂層的電影院開始放哪吒了,大螢幕讓人眼花繚亂、售票大廳人滿為患。
@曾曾同學【發瘋版】
當時網友們還只是在笑,哪吒2已經火到所有電影院都在緊急開門搶業績了。
萬萬沒想到迴旋鏢打在了自己的身上。
不少人在老家看哪吒2的觀影體驗,簡直可以總結為“縣城奇葩電影院的大集合”。
最開始,大家以為電影院賣“站票”就已經夠離譜了。
因為黃金場次想看的人太多,一些影院在過道上擺了塑膠凳,據說是給免票的孩子坐的。
但很快,這些簡易椅子就成了電影院裡最有用的“員工”,因為它可以完美地放在任何一個原本沒有設計成觀影區的角落。
觀眾席裡每擺一把黑色辦公椅子,就意味著多一位幸運觀眾搶到了哪吒2的票。
一些觀眾區的椅子因為年久失修損壞,一般來說院方並不會馬上更換。
畢竟整個廳都坐滿的機率很小,邊角位置壞個把椅子也不影響影院的正常經營。
但最近不一樣了,沒座位的地方都要改成座位賣出去,更何況這只是一個不太完美的座位。
“拿著票找到號時我都驚呆了,以為只有高鐵才分一等座二等座,沒想到看個電影也坐上了‘硬座’。”
@Alisa
別看很多電影院最近擠成菜市場,可能兩週前還門可羅雀。
你甚至只能從細節之中隱約推斷,它上一次開門賣票是什麼時候。
一位網友好不容易在藏在居民區的小影院裡買到了票,結果發現售票大廳裡擺的還是前年上映的《三大隊》的海報。
還有一些電影院的入口之難找,也讓人深刻懷疑它之前根本就沒在好好做生意了。
車庫冷清的像要鬧鬼,電梯開門像廢棄的課外班機構,最後隔著玻璃看到對面的大螢幕正在放預告片,卻找不到門進去。
誰能想到看場電影還得提前一個小時,比值機還複雜。
一些縣城和小鎮因為電影院相對較少,哪吒2在黃金時段一票難求。大家一開始買到不知名小電影院的票時,會自我安慰至少能看上,挺好的。
但很快就會發現,這影院之所以冷門的確是有理由的。
別的電影院檢票員給觀眾發3D眼睛,他們家檢票員說門口有毛毯你拿一條。
“我尋思看個電影拿毛毯幹啥?結果是空調早就壞了,怕凍著我。”
每個城市都會有一些大禮堂、大劇場之類的建築,在20多年前曾承載過放電影、開文藝演出的功能。
但隨著商業電影院的興起,已經不怎麼放電影,變成了開會和社群表演的場地。
如今緊急重操舊業賣起電影票,有人好奇買票去看,發現上面“某某區春節聯歡晚會”的橫幅都還沒來得及撤下。
只有大學生懵了,感覺自己在階梯教室上了節課,熒幕還小得堪比視力表。
@素未蒙面
但離螢幕太近,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湖北仙桃某鎮上只有一家電影院,有網友好不容易搶到票,發現第一排距離螢幕只有不到一米,恨不得抬腳就能踢到。
“一場看下來頸椎要廢了,而且裡面的每個人看起來下巴都寬的都像滅霸。”
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走進電影院欣賞一部影片是一種沉浸式的、正式的享受。
結果發現,這份儀式感在老家的小電影院裡真的很難實現。
今年春節檔的好幾部電影都在後面留了彩蛋,別以為電影院會等彩蛋放完才亮燈散場。
保潔大姐會在片尾出現的第一秒就立刻衝進來搞衛生,你只能眯縫著眼睛,在反光的螢幕上看完彩蛋細節。
有觀眾在看封神彩蛋時遇到提前開燈,在全場抗議下影院又把燈關上了。@Cynthia
有提前開燈的,也有電影院壓根不關燈的。
這邊敖光的人身都亮相了,整個影廳依然燈火通明,工作人員還說是怕遲到的觀眾找座位時摔倒。
此時就格外慶幸影廳不大,實在不行還能自己動手關燈。(bushi
@柒の摸魚日常
當然更讓人破防的,還是放映裝置出問題。
這兩天經常能在網上看到抱怨,比如電影到高潮突然遭遇黑屏,或者開場幾分鐘畫面就突然卡住了。
朋友們,仔細看下圖,這卡頓之離譜,讓人甚至很難批評什麼屏攝,明明就是維權影片。
@xnkl2025
不知道是放映機器老化還是3d效果出現了bug,一些影院放映的片源還出現了偏色問題。
高高興興花錢買票去看敖丙,結果發現敖丙變成了紫色的。
你以為紫色已經夠離譜了?很快就有人看了綠色的。
@阿卜不是蘿蔔
以及紫綠相間的。
@除了聚氯乙烯
某家影院還出現了畫面比例的問題,居然能在2025年的電影院裡看到了老式電視的4:3比例,彷彿一下子回到了千禧年。
然而即使是各種層面的錯誤百出,也並沒有阻擋縣城朋友們的觀影熱情。
這些冷門的、硬軟體條件都不太行的“小破電影院”,甚至能賣出比一線城市更高的票價。
讓不少從大城市回老家過年的年輕人大為震撼。
“在北京40一張票我都嫌貴要湊券,回家我媽給全家10口人買100塊一張的電影票眼都不眨。”
擠進電影院看哪吒,
是當代人的“趕集看大戲”
很多人在網上調侃“《哪吒2》盤活了縣城電影院”。
換句話說就是,這些奇葩到有些搞笑的電影院並不一直都這麼火爆的。
很多網友吐槽,其實自家附近電影院平時冷清到都沒人去,日常也都是30多塊一張的“打折價”,直到春節假期才價格才突然漲起來。
排片也變多,以前一天排不了10場,最近能從早上7點多排到凌晨2點。密集到被吐槽“這哪兒是排片,這不是我的早起鬧鐘嗎?”
大大小小的電影院這幾天都要打起精神營業,恰恰也因為這樣的“盛況”很難遇到。
當下縣城影院的票房收入高度依賴春節和國慶檔,有資料顯示,全年超過60%的票房都來源於這短短20天。
尤其是今年還出了《哪吒2》這麼一部能帶動大盤的爆款,吸引更多人主動走進影院,影院當然咬牙也要接住這波觀眾。
另外,相比於講究觀影體驗、電影質感一線年輕人來說,縣城觀眾對於所謂的“觀影氛圍”其實本身就沒那麼在意。
或者說是對好氛圍的標準不同。
一線城市的觀眾選擇去電影院看一部新片,往往會有一些“視聽儀式感”的期待,比如震撼的視覺效果、沉浸式的劇情體驗……
但在娛樂選項相對匱乏的縣城,尤其在春節檔這種假期,去電影院看電影”更像是一個全家老小都能參與的消遣。
很多家庭都是七八口人一起來電影院,現場決定看什麼片子和什麼場次。
意見不一的話還會分頭行動,最後約一個時間會合吃飯。
@一玫菲子
草臺班子一樣的電影院,遇到的其實也是一群對電影本身沒那麼“講究”的觀眾。
一個堅持在電影院裡絕不點亮手機螢幕、不跟朋友討論劇情、不吃任何零食的“原教旨觀眾”,走進一家縣城電影院可能會感到絕望。
首先幾乎所有人都在吃各種零食,什麼味道大的鴨脖辣條、一嚼咔咔響的薯片和乾脆面。表面在看電影,其實是在影院野餐。
這位網友吃烤鴨就過於有創意了。
這邊電影放了10分鐘廳裡還沒熄燈,那邊買了第一排電影票的觀眾嫌棄仰頭難受乾脆坐到了過道上。
@雞人自有天相
不過如果融入了這種氛圍,沒準還能感受到一絲放鬆。
有網友說自己在老家看電影,“觀影素質降低,但更快樂了。”
“平時看電影想跟朋友說句話,只敢貼在她耳朵邊超小聲說,現在直接大聲蛐蛐,旁邊還有人附和我說得對。”
相比於嚴肅的、需要全身心沉浸的“電影”,這樣的場面更像是以前有戲班子來村裡演戲。
臺上演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戲臺下等候著大戲開場。
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會甘願為一個破破爛爛的小影廳購買高價票——因為它並不算是一種日常的文化消費,而是一種節日限定的消遣。
“貴點就貴點,反正一年就這麼一回。”
如果說《哪吒2》今年贏在什麼地方,或許就是因為它足夠簡單、足夠炫,老少皆宜到讓所有人都能坐在“戲臺”下看上一段。
於是成為了今年觀眾們過年戲臺上的“甄選大戲”,票房才一路狂飆。
不過從影院們目前出來賣票賺錢急迫程度來看,所謂的“盤活縣城市場”怕也只是“季節限定”。
春節假期結束後各個影片的票房漲勢都有下降,一部哪吒2還不足以讓萎縮的國內電影市場重獲新生。

要我說,既然都說縣城電影院生意不好做,那不如影院也換種思路。比如與其開放那麼多常規的場次,還不如做點節日檔的露天電影流動場次算了。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中國觀眾而言——需要電影的時間,每年也就那麼幾天而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