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十幾塊的電影票,現在為啥越來越貴了?!

串門、打牌、打麻將
榛子、松子、砂糖橘
做飯、刷碗、看電影
捧哏、敬酒、放呲花
小公雞點到誰我就選誰
一點開購票軟體
咋都至少四五十塊錢啊!
我記得幾年前還有挺多19.9元的呢
2002 年以來,電影平均票價
從 16.2 元一路狂飆至 42.1 元
圖片來源:網易數讀
2022~2024年平均票價保持在42元
電影票價不能高於
本國普通勞動者月收入的 1%
是各國電影市場不成文的規定
但是咱們【電影票均價】/【月平均收入】
高出美國、日本很多
資料來源:①中國票價資料:2002-2013年資料來自中國發行放映協會每年釋出的《中國電影市場報告》,2014-2022年資料來自燈塔專業版。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資料:來自國家統計局;②日本、美國、德國票價及人均可支配月收入資料:來自Statista全球統計資料庫、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
定這麼貴
屬實是有點不符合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
想知道為啥電影票越來越貴
咱們得先知道
你看的每場電影
票價都是用一個公式算出來的
電影票價=
最低發行價 + 影院溢價 
+ 服務費 – 補貼優惠
圖片來源:網易數讀
票價上漲,這幾個都逃不了干係
最低發行價,是製作方、發行方們
一起商量好的“底價”
影院不能為了走量,隨便降價
比如《流浪地球 2》的最低發行價
在 35~50 元/人次
我們買到的電影票
一般都高於這個價格
電影的“底價”越來越高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排片少、檔期擠
2024 年影片總產量為 873 部,但國產電影上映總數僅為 430 部。
所以製片、發行商
只能透過票價來保證不虧本
往上拉拉利潤
【降價】影院老闆做不了主
但是 【漲價】 可以
這幾年確實不少影院沒能熬過寒冬
上座率連年走低
票房和觀影人數都直接腰斬
中國電影的平均上座率呈下降趨勢
好不容易熬過來的影院老闆
基本也都把老本都賠進去了
那咋辦?
三年不開張
一開吃三年
於是不少影院老闆
為了多掙點給孩子的壓歲錢
就會把春節檔的票價定得高一些
越來越多的影院為了變相加價公平
以前只是分普通廳和VIP廳
現在連一個廳都要分割槽收費
高票價——看的人更少——票價更高
陷入惡性迴圈了
還記得前幾年電影院啥配套設施嗎?
普普通通的紅色小沙發
甚至還有點陰冷潮溼的黴味
再早一些
甚至還有小板凳露天廣場看電影
但是現在確實升級了
觀眾不再僅僅滿足於看電影
更是追求舒適到極致的體驗感
按摩椅沙發、雷射巨幕
杜比音效、IMAX
buff疊滿
甚至在一些vip情侶包廂
票價直逼588元
裝置升級、租金變貴
最後都落在了票價上
印象裡2010年那陣子
是不經常能買到十幾塊錢的電影票?
15年前,線上購票剛興起那陣子
各大線上票務平臺為了“拉客”
瘋狂發放補貼
讓人們爭相湧入電影院
所以給我們一種以前都是9.9元”的印象
2015年,票補競爭一度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當時,時任微影時代CEO的林寧曾表示,全年各方累計砸入了40億元票補。
但度過激烈的競爭階段後
各大票務平臺都覺得
不能這麼玩了
於是,2018年春節檔
各大片方聯合提出
限制“票補”力度
全國影院票價不得低於19.9元
大佬不掏錢了
票價自然就貴了
在管了,在管了
畢竟再不降價
就真沒人進影院了
今年就出手了
比如春節檔的幾部電影
都發公告表示
最低降到19.9元了
而且不少平臺也都恢復了補貼
似乎又要回到19.9元的時代了?
別高興得太早
補了,但是不多
今年看電影只能說
比往年賀歲檔便宜了一丟丟
不過話說回來
補貼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還是電影本身的質量!
最讓咱老百姓大過年生悶氣的
是“花大錢看爛片”
你今年都看哪部電影了?
有啥佳片推薦or爛片避雷?
評論區聊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