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背後的明星收入與資本觀念

要想更多的人進電影院,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電影、更多的大製作,這需要運作良好的金融機制支撐,而這又必然帶來明星的高收入。
文丨FT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遠舉

《哪吒之魔童鬧海》持續火爆,累計票房已超越《獅子王》,成為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亞洲電影。這部電影的成功首先源於它的品質,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它也源於中國的超大市場規模。

一、

1986年,邵氏電影公司的重要支柱,導演張徹來到大陸後,推出了電影《大上海1937》。這部影片改編自抗日戰爭中杜月笙的學生林懷部,設計消滅漢奸張嘯林的真實事件。這部電影以動作戲著稱,被稱為“暴力美學的鉅作”,對於當時的大陸觀眾而言,這很新鮮。當時,觀影人數達到4.1億,發行收益達到3010萬。如果按現在的50元票價計算,那就是200億左右的票房。不過,對香港觀眾而言,或許是見多了,這部電影表現平平,在香港票房僅超過200萬元。

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在大陸橫空出世,各地電影院座無虛席,觀眾排隊買票,很多人反覆觀看,三刷五刷,甚至十刷。根據中國電影發行公司檔案中最後一次統計記錄,上映2年8個月的資料統計為:累計人次破5億,票房為1.02億元。如果按人頭計算,換到現在,人均50元,就是250億票房。
少林寺的票價,折算下來,人均2毛錢。80年代,普通工人的月薪大約在二十多元,2毛錢的電影票價,雖然不能說很便宜,但也不貴。正因為《少林寺》價廉物美,觀眾才會絡繹不絕。
根據國家電影局統計,2025年春節檔(1月28日—2月4日)總票房達95.10億元,觀影總人次1.87億,總場次346.8萬場,平均票價50.8元。比票價的絕對數值沒有太大意義,價格要與收入相比。

根據統計局的資料,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月均3442元。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月均451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月均1926元。也就是說,一張《哪吒》的電影票50元,相當於城市人月收入的90分之一,一個農民月收入的40分之一。
再來看1982年的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當時的農民家庭,全年平均每人純收入為270元,月均22.5元。城市職工家庭,全年平均每人可用於生活費的收入為500元,月均41.6元。
也就是說,1982年看一次少林寺,是農民月收入的110分之一,是城裡人月收入的200分之一。而一個現在的城裡人,看一次哪吒,要花掉自己收入的90分之一。最近我就聽到一個家長抱怨,不帶孩子去看《哪吒》,開學了孩子沒話題和同學聊。要去看,4個人花掉300塊,還是挺肉痛的。
電影票為什麼會貴?原因很多。現在看電影,硬體設施比以前好,電影院也從以前國營,不計成本,變為了市場化運營。在好地段的電影院,成本也高。在1982年電視尚未普及,電影是人們唯一能看到的“動起來的畫面”。現在人們的娛樂方式變多了,看電影就自然少了,當一個行業需求變少,它就會變得不那麼大眾了,起碼沒有刷短影片更大眾。需求少了,供給就會往高階走。這幾年相機、音響市場的價格都在上升,同樣也是因為手機成為了替代品,需求少了。
所以,《哪吒》的成功,在於成功地動員出足夠多的人去看。而這背後,是基礎設施足夠承載《哪吒》在短時間內爆發的動員力。

二、

2024年的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勢頭非常好。根據國家電影局2025年1月1日釋出資料,我國2024年電影總票房達425.02億元,觀影總人次為10.1億。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放映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變得更大,是因為影院逐步增加。2022年以來,我國影院相關企業註冊量逐年增加,2023年、2024年,我國影院相關企業註冊量分別同比增加38.0%、38.5%至813家,1126家,其中2024年全年相關企業註冊量增速創近十年新高。
這種增加,也是結構性的。
2022年,三線城市就已經成為新建影院的主要增長點,全年新增影院數量達到342家,其次是二線城市,新增影院數量為183家。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的新建影院數量僅佔全年新建影院數量的6.9%。

這個趨勢一直在持續。2024年,全國新建影院1026家,年度淨增銀幕4658塊。有716家位於三四五線城市,佔新建總數的近七成。從地域上看,西南地區年新增影院124家,西北地區85家,同比分別增長12.73%和26.87%。終端建設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提升,佈局下沉市場成為投資者的普遍策略。
不僅是二、三線城市,縣級影院也在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國縣級影院已達2784家、銀幕12830塊,分別佔比19.34%、14.86%;鄉鎮影院數量為2619家、銀幕12706塊,分別佔比18.19%、14.72%。城鄉觀影差距日益縮小。
電影院的分佈的改變,帶來了票房結構的改變。隨著三、四線城市、縣域經濟的發展,無論是電影院,還是咖啡店、奶茶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趨同。三、四線城市票房佔比也從2016年的不足30%,升至2024年的40%,今年春節期間佔比達到全國的51%。
就《哪吒》單片而言,根據貓眼專業版統計,截至2月13日18時26分,一線城市的《哪吒2》累計票房為9.84億元,二線城市為32.05億元,三線城市為19.27億元,四線城市為36.60億元,三、四線城市《哪吒2》電影票房佔全國總量的57.2%。
這一佔比相比春節期間雖有微小回落,仍保持在高位。在我看來,這是因為隨著回老家過年的人返城,三、四線城市,縣域院線的票房在降低。但口碑驅動之下,人們回到一、二線城市後,仍會去看。歸根到底,是三、四線院線在春節期間承載了《哪吒》的動員力才形成了爆款。
三、四線院線票房的結構性改變背後,是城鎮化率的提升。2023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9.3億人。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2024年國民經濟執行情況,資料顯示,從城鄉構成看,2024年末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435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

一個老農,搬到了鎮裡、縣裡,他才更有可能去看電影。影片在三、四線城市佔比越大,新使用者佔比也越大。下沉市場的觀影人群,那些原本不怎麼看電影的人,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票房的重要來源,也是今後有更多“哪吒”的基礎。只有觀影人數多了票價才會下降,票價下降才能吸引更多觀眾進入電影院,這樣才能形成良性迴圈。

三、

吸引更多人進入影院,就需要更多的好內容。那麼,怎麼才能製作出更多的好電影呢?這裡暫且不談那些技術性的原因。從更高宏觀層面看,這涉及社會對資本的看法。電影是一個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的行業。在春節檔之前,沒人能預料《哪吒》能如此成功,也沒人能預料其他幾部影片會如此的不濟。而一個高風險行業,必然需要一個高度金融化、資本化的市場來應對風險,促進行業發展。
金融化、資本化與老百姓、與輿論的最直接的接觸面,是影視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
電影票房收入,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首先,需要扣除電影專項資金和增值稅,大約佔票房的11%。其次,影院和院線會分走大部分票房,總計約57%。這一部分用來覆蓋電影院的成本和利潤,現在電影院成本也不小,所以票房分配比例也高。然後,中國電影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會收取一定比例的發行代理費。最後,剩下的部分才會作為片方的收入,導演通常佔片方淨利潤的5%~10%。在《哪吒2》中,餃子不僅是導演,也是老闆。他透過持股公司參與了《哪吒2》的投資,所以他還有股權分紅收入。

那麼,票房為100億,餃子的導演收入按片方淨利潤10%計算,他大約可以獲得3.56億元。加上他的股權分紅,業內人士估計在10億左右,他這一次可以高達13.528億元。此外,餃子還具有劇本、角色、特效等智慧財產權,將來周邊、衍生劇情,還會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
現在輿論對餃子獲得鉅額收入是正面的。大致的敘事是:“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餃子畢業於華西,學的是醫,但從大三起,就自學三維動畫。2004年,餃子從廣告公司辭職,待在家裡啃老三年,全力投身三維動畫創作,打磨自己的動畫喜劇短片《打,打個大西瓜》,最終有了現在的成功。
這個敘事邏輯其實未必全對,因為餃子在《打,打個大西瓜》後就在業內成名。《哪吒》第一部後,他已是一流導演,收入絕非普通人可比,不然也沒錢投資《哪吒2》。但輿論喜歡鹹魚翻身的敘事,而且這個敘事和文化輸出、中國電影打敗好萊塢是相容的,所以輿論不會去計較這種說法並不嚴謹。
但輿論不會一直這樣對待餃子,敘事最終會轉變為常態地對電影行業的看法。在中國社會輿論中,明星收入,一直是遭到頗多非議的話題。

實際上,餃子的高收入和明星的高收入,正如前面所說,IP、明星,是影視行業資本化的一個最直接體現,是降低影視行業風險的一種機制。降低了風險,行業才能更好地發展。
從另一個角度看,明星的高收入與《哪吒》票房進入全球前十,同樣都源於中國的市場體量。
不妨從2017年全球十大最高片酬男星排行榜來看。選2017年,一是避開疫情影響,二是因為近幾年,隨著輿論對片酬的詬病,片酬資料變得不真實了。
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公佈了2017年全球十大最高收入男星。
道恩•強森以6450萬美元(約4.3億元人民幣),成為2017年吸金力最強的男星。

第2名則是成龍,6100萬;

第3名,馬特•達蒙,5500萬;

第4名,湯姆•克魯斯,5400萬;

第5名,約翰尼•德普,4800萬;

第6名,本•阿弗萊克,4300萬;

第7名,範•迪塞爾,3500萬;

第8名,沙魯可汗,3300萬。

第9名,小羅伯特•唐尼,3300萬;

第10名,布拉德皮特,3150萬。
這些演員都是美國的國際化明星,只有國際化的市場,才能支援如此高的片酬。而能夠入圍的兩個非美國明星,成龍和沙魯可汗,除了本身也是國際化的之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中國與印度,都是人口大國。
2017年全球十大最高收入女星榜,也反映了這個規律。
第1名,珍妮佛勞倫斯,片酬4600萬美金;

第2名,梅麗莎•麥卡西,片酬3300萬美金;

第3名,斯嘉麗約翰遜,片酬2500萬美金;

第4名,詹妮弗安妮斯頓,片酬2100萬美金;

第5名,范冰冰,片酬1700萬美金;

第6名,查理茲塞隆,片酬1650萬美金;

第7名,艾美亞當斯,片酬1350萬美金;

第8名,朱莉婭•羅伯茨,片酬1200萬美金;

第9名,米拉•庫尼斯,片酬1100萬美金;

第10名,迪皮卡•帕度柯妮(印度),片酬1000萬美金。

在全球最高女星中,也出現了中國人與印度人,也僅僅這兩個國家。這可以說是一個巧合,但是中印兩國人口總量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因素。

電視劇行業也是如此,《如懿傳》製作總成本3億,兩大主演霍建華片酬 5000萬,周迅片酬5300萬。《羋月傳》總成本2.6億,其中孫儷片酬 6000萬,約74萬/集。中國明星的這個收入水平,已經超過了韓國明星。《太陽的後裔》,宋仲基和宋慧喬每集的片酬約每人36萬人民幣/集,共16集。
不過,比起美國明星的片酬,中國明星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權力的遊戲》5位主演,片酬都在每集330萬人民幣/集,另一部著名的電視劇,《生活大爆炸》的主演們片酬也約為600萬人民幣/集。中國明星的片酬大約是韓國的2倍,而美國的片酬卻是中國的5倍。

原因在於人口、經濟體量。美國GDP總量、人均GDP都比中國高,人均觀影次數更高,同時,美國的影視市場是面向全球的,所以,美國明星的片酬比中國的高。韓國人均GDP、人均觀影次數雖然都比中國高,其電視劇也可面向東亞、東南亞,但其人口畢竟只有5000萬,GDP總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主要的國內市場容量有限,所以明星片酬反而比中國低。

中國電影沒有國際化,靠著國內市場,中國票房、中國明星,也能躋身全球收入前十。這就是所謂的“中國乘法”。“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
一人看一次電影,一張票50塊,就是700億的市場。所以依託於14億人口,中國可以有電影問鼎全球票房前十,自然也會有全球頂級收入的明星。
同樣基於中國的乘法效應,在人均GDP仍然不高的情況下,依靠總量,中國可以有神舟飛船、隱身戰鬥機、量子物理研究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明星比肩美國明星的收入,《哪吒》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和中國崛起,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所以,只要動員出足夠多的人去看電影,那麼中國的電影票房就會進入全球前列,甚至不怎麼需要國際市場的票房。要想更多的人進電影院,就需要更多更好的電影、更多的大製作,而這又需要運作良好的金融機制支撐,而這又必然帶來明星的高收入。

奇怪的是,當我們激動於電影票房的中美比肩,但卻接受不了中國的明星與美國的明星一樣賺錢,但這或許是一個硬幣不可分割的兩面。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